隨著烏克蘭戰(zhàn)爭的持續(xù)進行,對全世界軍備發(fā)展造成了巨大影響,俄烏戰(zhàn)爭證明,雖然有無人機也有先進反坦克導彈,但是坦克依然不可替代,俄軍2000多輛相對先進的坦克成了俄羅斯陸軍最大的依仗。
圖為俄軍T-72B3坦克,俄烏戰(zhàn)爭中的主力型號,俄軍坦克雖然也遭受了不少損失,但有坦克和沒坦克就是不一樣,沒坦克撐腰,俄軍損失只會更大,而烏軍因為缺乏足夠的裝甲車輛遭到巨大損失,真是用肉撞鋼鐵。
這導致新一代坦克發(fā)展又被提上日程(其實俄羅斯推出T-14后就開始了,但現(xiàn)在明顯加速了),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在2022年歐洲防務展上發(fā)布了其最新的主戰(zhàn)坦克--KF51“黑豹”(和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黑豹’中型坦克同名),該型坦克配備了巨大的130毫米L51口徑的主炮。
由于要攜帶130主炮的炮彈,采用了尾艙自動裝彈機,再加上無人機和巡飛彈,讓KF51的炮塔非常大,駕駛員估計只能從炮塔上車了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旨在作為德國陸軍廣泛使用的豹2的長期繼任者,但很可能吸引其他歐洲國家的興趣,因為他們正在重新配置自己的裝甲部隊,以面對日益好戰(zhàn)的俄羅斯的威脅。
到目前為止,該公司發(fā)布的關于這種新型主戰(zhàn)坦克及其規(guī)格的信息并不多。據報道,該坦克重約59噸。這使得它比豹2坦克更輕,根據德國陸軍的說法,豹2坦克在其最新的2A7V形式下,其重量略高于70噸(筆者自己收集資料,最新的豹2A7V重量≥68噸,這已經是西方坦克中重量控制的最好的了)。KF51使用和“豹2”使用完全一樣的動力包,也就是MTU的MB 873型V12液冷雙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1500馬力(約1103千瓦),同樣動力系統(tǒng)而重量更輕,“黑豹”坦克與它的前輩相比具有更好的機動性。續(xù)航能力大于500公里。
總的來說,“黑豹”比目前西方的很多主戰(zhàn)坦克都要輕,特別是美國制造的M1艾布拉姆斯的后期版本,其整體重量在戰(zhàn)斗中超過70噸(M1A2C坦克的戰(zhàn)斗全重達到了81短噸,約合73.5噸)。也許只是有點令人驚訝的是,設計者沒有選擇使用一個更現(xiàn)代的推進系統(tǒng),如混合動力裝置,但所選擇的解決方案應該使其更快、更容易開發(fā)和生產。
萊茵金屬介紹中顯示為59噸,很明顯德國人是卡著60噸造的,它不需要事先準備,就能夠通過歐洲AMovP-4L標準隧道。
火力方面,KF51配備一門51倍口徑130毫米滑膛炮,9-20度俯仰角,配備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彈藥都儲存在尾艙內,一共為20發(fā)。51倍口徑130毫米滑膛炮號稱威力比現(xiàn)役的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還要高出50%以上(只是威力這個比較寬泛的形容,沒說具體穿深問題)。并將提供 “更遠的射程”。它將發(fā)射動能穿甲彈、可編程的高爆彈藥和相應的練習彈。
在2016年6月中旬舉行的法國巴黎歐洲國際防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首次對外公開展示了其最新研制的51倍口徑130毫米大威力滑膛坦克炮。
當時有兩種炮彈,一種分裝彈(左)一種定裝彈(右),現(xiàn)在看應該用的是定裝彈,當時外界估計是這款坦克炮在2千米能有近900mm穿深,3千米能有近800mm穿深,目前這個穿深恐怕只有T-14車體正面有希望能抵擋(T-14炮塔沒啥防護,防護重點是在車體正面保護乘員)
輔助武器包括12.7毫米并列機槍和集成7.62毫米機槍的頂置遙控武器站。除此之外,KF51項目號稱還可以發(fā)射四枚以色列UVision公司的“英雄” 120型120毫米巡飛彈或者其他用途模塊,還有四旋翼偵察無人機,但在此種情形下需要有第四名乘員操控巡飛彈和無人機,且要占用炮塔尾部空間,尾艙內備彈從20發(fā)降至10發(fā)。
1、130毫米主炮
2、12.7毫米并列機槍
3、7.62毫米機槍的頂置遙控武器站
4、先進車長周視鏡(有穿透視角能力但不確定)
5、炮長鏡
6、尾艙裝彈機
7、巡飛彈發(fā)射模塊
巡飛彈發(fā)射器占了半個彈艙的位置
右側就是“英雄”-120巡飛彈,以色列UVision公司“英雄”-120是一種低聲/低熱信號可回收巡飛彈,能從多個角度和方向快速攻擊目標。彈重12千克,攜帶重4.5千克的殺爆戰(zhàn)斗部,配備雙向數(shù)據鏈、GPS/INS導航、光電/紅外偵察與末制導組件。采用電動機提供動力,巡航時間60分鐘,射程80千米,圓概率誤差小于1米。
小型偵察無人機,現(xiàn)代戰(zhàn)場離不開無人機,哪怕是“大疆”都能發(fā)揮巨大作用,未來坦克和裝甲車都要配無人機,哪怕是官兵自帶的“大疆”
防護方面,考慮到59噸的車重,肯定不能全靠裝甲硬抗,KF51采用了集成而全面的防御措施,結合了被動防護與主動防御系統(tǒng)。毫無疑問,該概念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對動能威脅的主動保護。它在不影響系統(tǒng)重量的情況下提高了保護水平。
該車配有多個方向攝像頭,萊茵金屬公司的頂部攻擊保護系統(tǒng)(TAPS)可以抵御來自上方的威脅,而快速反應的ROSY煙霧/遮蔽系統(tǒng)可以將KF51隱藏起來(偵測到被鎖定自動釋放),不被敵人發(fā)現(xiàn),該車搭載的主動防御系統(tǒng)(型號未知,但其他資料說為萊茵金屬公司的StrikeShield(直譯為‘打擊盾牌’)主動防護系統(tǒng))將可攔截大口徑動能穿甲彈以及反坦克導彈,配有攻擊預警系統(tǒng)(可能指激光告警)。
StrikeShield主動防護系統(tǒng)(直譯為‘打擊盾牌’)可以抵御諸如反坦克武器和自殺式無人機的威脅。StrikeShield最初被稱為APS-Gen3,是第一個通過嚴格的獨立安全評估的同類系統(tǒng)。這應該有助于消除潛在客戶的擔憂,即這些類型的防御系統(tǒng)可能對友軍和無辜的旁觀者構成重大風險。
此外,其數(shù)字NGVA架構實現(xiàn)一體化的其他傳感器用于探測各種威脅信號,KF51能夠在早期識別敵方發(fā)射前的信號并消除威脅。KF51專門為在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中工作而設計,可完全抵御網絡威脅。
可控性和網絡:KF51采用創(chuàng)新的作戰(zhàn)理念。它采用4人車組,這在采用了自動裝填的坦克上非常少見,但這也是KF51的一大特色。KF51除了炮塔中的車長和炮長以及底盤中的駕駛員外,還有1個額外的操作臺可供武器和子系統(tǒng)專家或指揮人員(如連長或營長)使用,這為拓展KF51的多樣化能力提供了可能。
4號位就是操作員,不過這樣會進一步減少車內備彈(指在車體內但不在裝彈機上的彈藥)
通過NGVA標準,坦克的完全數(shù)字化的架構實現(xiàn)了傳感器的無縫集成。傳感器和武器的操作在乘員之間轉換。每個戰(zhàn)位操作者的角色都可互換,同時保留的全部功能。未來,還可能推出KF51無人炮塔或者完全遙控的型號。
這應該是炮塔左側車長視角,非常先進的操作系統(tǒng),右邊是主炮,主炮右邊是炮手。而中蘇坦克是炮手在左,車長在右,正好反過來
偵察和勢態(tài)感知:得益于全景SEOSS光學傳感器和EMES戰(zhàn)斗瞄準裝置、車長和炮長能夠全天候獨立觀察和攻擊目標。此外,通過戰(zhàn)斗室內的顯示器、乘員可以全天候360°查看車輛周邊的環(huán)境(這就是‘穿透視野’,通過車體周邊的攝像頭和乘員的AR眼鏡頭盔實現(xiàn),概念類似美國陸軍IVAS護目鏡項目)。集成的無人機空中偵察系統(tǒng)地增強了乘員在城市內對車輛周圍的勢態(tài)感知。有了這些設備,乘員可以在裝甲保護下進行偵察,并在網絡上與其他車輛共享情報。
IVAS護目鏡項目就可以讓裝甲車內的步兵“看穿”裝甲車,從而提前觀察車外情況,不過就美國陸軍目前的試驗情況看,對于需要在野地里摸爬滾打的步兵來說,這個護目鏡還是有些嬌氣和沉重,坦克兵由于不需要太多移動,可能反而更合適?
未來的可行性:在研制KF51時,萊茵金屬公司不僅僅是對現(xiàn)有主戰(zhàn)坦克概念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而是從零開始,它完全重新設計了整個平臺。KF51可以很容易地更新和升級最新的功能。其先進的模塊化、開放NGVA系統(tǒng)結構能夠支持迭代發(fā)展,可以進行周期性的更新。
萊茵金屬公司將KF51定義為第一輛第四代坦克。未來,技術的創(chuàng)新將進一步優(yōu)化其自動化和戰(zhàn)斗力。
T-14:你也是四代坦克?
筆者認為,KF51無疑是非常先進的坦克,比起現(xiàn)代主流的三代/三代半坦克作戰(zhàn)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和T-14并成為“東西二雄”。不過是不是四代坦克筆者不確定,畢竟沒有一個通行標準。
對于我國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參考對象,北方工業(yè)公司也參加了這次2022年歐洲防務展,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四款新型坦克(豹2A7+-EMBT-勒克萊爾XLR和KF51),對我國下一代坦克的研發(fā)也有幫助,99A畢竟是2000年代研發(fā)的坦克,到現(xiàn)在也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按照我國“裝備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裝備發(fā)展規(guī)律,下一代坦克已經在研制中了。
我國下一代坦克的研發(f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過在研發(fā)線路上有爭議,有主張輕量化高機動路線的(類似15輕,高機動和高部署能力),有主張中型坦克路線的(類似96B,40多噸萬金油,哪都能去),也有主張走重型坦克路線的(類似99A,重甲重炮剛正面)?,F(xiàn)在美俄德法歐都拿出來自己的方案,都偏向50噸以上的重型方案,因為他們通過俄烏戰(zhàn)爭都發(fā)現(xiàn)打到最后(尤其是雙方信息化等‘軟’配置差不多的情況下)還是最基礎的甲彈對抗硬碰硬,裝甲和重炮是必須的。
筆者估計我國最后可能一個重型平臺一個輕型平臺兩個路線,畢竟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還有青藏高原這一全球獨一無二的特殊作戰(zhàn)環(huán)境,單獨一款坦克恐怕不能滿足需求。
北方工業(yè)展臺上的VT-4和VT-5模型相比于KF51多少有點尷尬,等下一次珠海航展吧,估計會有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