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2022 年 10 月 5 日下午 5 點 45 分,2022 年諾貝爾化學獎重磅公布, Carolyn R.Bertozzi,Morten Meldal 和 K. Barry Sharpless,因為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的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而獲獎。
Carolyn R. Bertozzi(美國化學家)
Morten Meldal(丹麥化學家)
K. Barry Sharpless(美國化學家)
化學,是與諾貝爾本人工作聯系最緊密的科學,同時也是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到的第二個獲獎領域。
化學更像處于不同科學領域交接的中心位置,一邊接近為其提供理論基礎的物理學,另一邊又接近生物學,因為生物學科其實是整個化學學科最復雜領域的延伸。
就獲獎領域而言,有至少 25 名獲獎者在有機化學研究中做出貢獻,比其他任何領域的獲獎者都多。
由 20 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的發(fā)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理論化學和計算化學將會在 21 世紀得以蓬勃發(fā)展,生物系統(tǒng)的研究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從單個大分子轉向大型交互系統(tǒng),比如化學信號和包括大腦在內的神經功能。
187 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自 1901 年開始頒發(fā),截至 2021 年,共有 187 人獲獎。
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于 1901 年頒發(fā)給荷蘭化學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以表彰他“發(fā)現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而其他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瑪麗·居里(Marie Curie)和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則是在不同學科領域。
歷史上,諾貝爾化學獎有 8 次暫停頒發(fā),分別發(fā)生在 1916 年、1917 年、1919 年、1924 年、1933 年、1940 年、1941 年和 1942 年。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sts/all-nobel-prizes-in-chemistry/
最年輕、最年長的獲獎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1935 年,他與妻子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居里夫人的長女)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那時,他只有 35 歲。
圖|約里奧-居里夫婦
歷史上,他們曾兩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1932 年,約里奧-居里夫婦合作,用放射性釙所產生的 α 射線轟擊鈹、鋰、硼等元素,發(fā)現了前所未見的穿透性強的輻射,但未能正確識別而使得,后來被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學生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歸結研究,確立為中子,查德威克也因此獲得 193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里奧-居里夫婦最早在實驗中得到正電子,同樣因為未能正確識別而使得這一榮譽最終歸結給卡爾·戴維·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安德森也因此而獲得 193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年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他在 2019 年獲獎時已經 97 歲了。他也是所有諾貝爾獎得主中年齡最大的人。
圖|約翰·古迪納夫
女性獲獎者
迄今為止,在 187 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有 7 名是女性。她們分別是:
1911 年,瑪麗·居里(Marie Curie)因“發(fā)現鐳和釙元素,提純鐳并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而獲獎;
1935 年,伊雷娜·約里奧-居里與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因“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而獲獎;
1964 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多羅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因“利用 X 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而獲獎;
2009 年,以色列晶體學家阿達·尤納斯(Ada E. Yonath)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與美國生物化學家托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英國結構生物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共同獲獎;
2018 年,美國化學工程師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Arnold)因“設計出酶的定向進化”而獲獎;
2019 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敿~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生物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因“開發(fā)出一種用于基因編輯技術的方法”而獲獎。
近 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一覽
2021 年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化學家本亞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蘇格蘭美籍化學家戴維·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因“開發(fā)出有機不對稱催化”而共同獲獎。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微生物學家?,敿~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生物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因“開發(fā)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共同獲獎。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l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開發(fā)出鋰離子電池”而共同獲獎。
2018 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化學工程師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Arnold)因“設計出酶的定向進化”而獲獎;
美國化學家喬治·皮爾森·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生物化學家格雷格·溫特(Gregory P. Winter),因“研制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而共同獲獎。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德美雙籍生物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制用于溶液內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測定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而共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