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512防災減災日談地震(二)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上期我們談到了全球地震活動形勢,現(xiàn)在來談談我國的地震活動。

首先我們來看新的《中國及鄰區(qū)地震震中分布圖》(圖1)。圖中紅色圓點表示1900-2014年發(fā)生的地震,綠色是公元1900年前發(fā)生的地震。這張圖上顯示了4萬多條地震,包括國內公元前23世紀-1969年底震級為4(3/4)級以上地震,1970-2014年底震級為3級以上地震,1900-2014年底震級為5級以上地震。這是目前最完整體現(xiàn)中國地震形勢的震中分布圖。

圖1 中國及鄰區(qū)地震震中分布圖

1、我國的地震活動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強烈的國家之一,地震災害居世界之首。這與我國的地球動力學環(huán)境及其構造物理背景密切相關。我國位于歐亞板塊的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所夾持,又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南亞地震帶之間。我國陸區(qū)大震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帶、新疆地震帶和大華北地震活動區(qū),顯示出許多獨具特色的特征,如分布廣、強度大、頻度高、震源淺、災情重、復發(fā)周期長、類型多等等(梅世蓉,1993)。1900年以來,我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達 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qū)14個省份,造成27萬余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它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我國是歷史地震資料最長的國家,但資料并不是很完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公元前780-1899以來,在我國大陸共發(fā)生6.0-6.9級地震170余次(如此低的地震活動性可能與歷史地震記錄缺失有關)(圖2),7.0-7.9級地震54次,8級以上地震11次。由圖看出,6.0級以上地震主要發(fā)生在北緯30°-42°的華北區(qū)域內、臺灣及大陸沿海、南北帶、祁連山構造帶、西藏南部及東部、新疆中天山、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侖等區(qū)域。歷史地震分布把中國大陸分割成東西兩個主要空區(qū)(圖3),兩個空區(qū)以南北帶為分界線。由于空區(qū)內很少發(fā)生地震,塊體比較堅硬,因此兩個空區(qū)的變化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南北帶地震頻發(fā)的格局,近代地震的發(fā)生證明了這一點。

圖2 公元前78年—1899年

M6.0—6.9歷史地震分布圖

圖3 公元前78年—1899年

M7.0以上歷史地震分布圖

據有關統(tǒng)計,1900-2011年中國大陸共發(fā)生6.0-6.9級地震750余次(圖4),7.0-7.9級地震124次,8級以上地震10次(圖5)。由圖看出,M6.0 以上地震主要發(fā)生在東北深震區(qū)、蒙遼交界、北三省交界、黃海、陰山-燕山-張渤帶、臺灣及大陸沿海、南北帶、祁連山構造帶、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南部及東部、新疆中天山、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侖等區(qū)域。南北帶東邊的空區(qū)沒有明顯的變化,而西邊的空區(qū)開始分化,空區(qū)內的新疆北天山、中天山中部和唐古拉山第二弧形構造帶發(fā)生了數十次7級以上地震,把西部空區(qū)分割成北天山-南天山空區(qū)-唐古拉山-喜馬拉雅-藏東-青海-川滇交界等幾個小空區(qū),這種格局同這一地區(qū)的地震活動性水平相適應。

圖4 1900年—2011年M6.0—6.9

地震分布圖(紅色)

圖5 1900年—2011年M7.0以上

地震分布圖(紅色)

圖6給出了近五十年了我國地震臺網所觀測的我國及其周邊地震活動分布,圖7和圖8分別是2014年和2015年的地震分布,可看出我國地震活動形勢沒有明顯的變化。這也說明地震并不是有些人說的進入了“振動模式”。

圖6 近50年我國及其周邊地震活動

圖7 2014年我國及其周邊地震活動

圖8 2015年我國及其周邊地震活動

2、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在現(xiàn)代地震儀發(fā)明之前地震記錄是缺失的,只現(xiàn)代地震儀發(fā)明之后人類才開始將地震目錄逐漸完善。因此1900年以前的地震稱之為廣義的歷史地震,1900年以后的地震稱之為近代地震。從圖9可以看出現(xiàn)代地震儀發(fā)明之后記錄到4.7級以上地震的數量有質的飛躍,這并不能說明地球上地震形勢發(fā)生了變化。近代地震記錄表明100年來地球上地震活動水平基本上是平穩(wěn)的。

圖9 中國歷史地震的史料記錄頻度。

每10年期間4.7級以上地震的累積數目

(馮銳,2009)

我國大陸發(fā)生的地震屬于板內地震,主要發(fā)生在所謂中國蒙古大三角地震區(qū)內,其特點如前所述具有分布廣、強度大、頻度高、震源淺、災情重、復發(fā)周期長、類型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人們總結了一句話:“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這也是我們在512防災減災日、紀念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際再次強調的觀點。

地球既然是個不安定的星球,地震就會發(fā)生,人類就需要學會與地震相處。如何相處?--需要樹立災害意識,要了解全球和我國的地震形勢,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地震形勢,學習防震減災的知識,在遇到大震發(fā)生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