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小球(externalcarotidartery)是一個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連于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后方,屬于化學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和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增高氧分壓降低時,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以保持血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
1、頸動脈小球的解剖結構:頸動脈體呈扁橢圓形,長5~6mm,寬2~4mm,位于頸總動脈分支附近,附著于血管外膜或埋在其中。此體受舌咽神經(jīng)的頸動脈體支和頸動脈竇神經(jīng)支配,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頸外動脈的分支。已知此體是化學感受器,易受血流低氧和二氧化碳增多的刺激。神經(jīng)沖動傳入腦干呼吸中樞,引起呼吸頻率和通氣量增加的反射。對頸動脈體的研究較多。主動脈和肺動脈壁也見類似的小體,稱主動脈體和肺動脈體。對這些小體的研究較少,它們的結構與頸動脈體基本相同。
頸動脈體有結締組織被膜包裹,實質由密集的上皮樣細胞和豐富的毛細血管組成。上皮樣細胞聚成不規(guī)則的團或索,毛細血管分布于細胞之間。光鏡下,上皮樣細胞的胞質著色很淺,根據(jù)細胞形態(tài)的特點,將細胞分二型。電鏡的研究,對細胞分型的見解不一,但大多同意有二型細胞。一種細胞稱Ⅰ型細胞或球細胞,數(shù)量多,常呈圓形,中等大小,胞質較豐富,有突起。它的主要特點是胞質有許多含致密核心的小泡,含多巴胺或5-羥色胺。另一種細胞稱Ⅱ型細胞或支持細胞,形狀較扁長,常圍繞Ⅰ型細胞,胞質不含小泡或顆粒。Ⅰ型細胞上常有傳入神經(jīng)纖維的突觸,并見交感節(jié)前纖維的突觸。相鄰的Ⅰ型細胞并有交互突觸。
此體的哪種結構或細胞起化學感受器的作用,還未了解清楚。早年的研究推想,Ⅰ型細胞可能是感受器,它感受刺激后,由傳入神經(jīng)纖維傳導沖動入腦。Ⅱ型細胞類似神經(jīng)膠質,起支持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對此提出疑問,并見解不一。有人認為Ⅰ型細胞是中間神經(jīng)元。有人發(fā)現(xiàn)Ⅱ型細胞的線粒體含豐富的細胞色素A3,因此物對低氧很敏感,故推測Ⅱ型細胞起感受器的作用。也有人認為傳入神經(jīng)末梢是感受器。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田玉玲 - 主任醫(yī)師 -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jīng)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