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立枯病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立枯病又稱“死苗”,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圍廣,除茄科、瓜類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種植物可被侵染。

概述病 原病原物為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屬半知菌亞門。菌絲有隔膜,初期無色,老熟時淺褐色至黃褐色,分枝處成直角,基部稍縊縮。病菌生長后期,由老熟菌絲交織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質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階段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屬擔子菌亞門。自然條件下不常見,僅在酷暑高溫條件下產生。擔子無色,單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頂生2-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產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為6-9微米×5-7微米。除西瓜外,還可為害甜瓜等160多種植物。

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殘體上越冬,腐生性較強,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混有病殘體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絲體和菌核,均可成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通過雨水、流水、沾有帶菌土壤的農具以及帶菌的堆肥傳播,從幼苗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長適溫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長受到抑制,故苗床溫度較高,幼苗徒長時發(fā)病重。土壤濕度偏高,土質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發(fā)病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發(fā)病。通過雨水、流水、帶菌的堆肥及農具等傳播。病菌發(fā)育適溫20-24℃。剛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發(fā)生。多在苗期床溫較高或育苗后期發(fā)生、陰雨多濕、土壤過黏、重茬發(fā)病重。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fā)本病。

病狀區(qū)分癥狀多發(fā)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yōu)楹诤稚?,當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濕度大時,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

立枯病可表現(xiàn)為四種不同的癥狀類型:
1.種芽腐爛型:種子發(fā)芽前后尚未出土時,便在地下腐爛死亡。苗床上常發(fā)生缺苗斷條現(xiàn)象。
2.猝倒型:發(fā)生在幼苗出土后不久,苗木徑部尚未木質化之前,病菌自根莖侵入造成組織腐爛壞死,呈半透明狀,苗木倒伏。該種癥狀自5—7月發(fā)展很快,苗床上常出現(xiàn)團塊狀缺苗。
3.莖葉腐爛型:幼苗出土后,如苗木過密或空氣濕度過大時,幼苗常莖葉粘結或出現(xiàn)白毛狀絲,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時苗木已進入木質化,根皮和細根感病后,組織腐爛、壞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時,根皮留于土中,俗稱“脫褲子”。1

立枯病與猝倒病猝倒病常發(fā)生在幼苗出土后、真葉尚未展開前,產生絮狀白霉、倒伏過程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莖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發(fā)生,發(fā)病中無絮狀白霉、植株得病過程中不倒伏。

防治農業(yè)防治(1)嚴格選用無病菌新土配營養(yǎng)土育苗。

(2)苗床土壤處理可用40%亞氯硝基苯和41%聚砹·嘧霉胺混用,比例1∶1,或用38%惡霜嘧銅菌酯,每畝用量25ml-50ml,均勻噴施于苗床。

(3)實行輪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減輕發(fā)病。

(4)秋耕冬灌,瓜田秋季深翻25~30厘米,將表土病菌和病殘體翻入土壤深層腐爛分解。

(5)土地平整,適期播種。一般以5厘米地溫穩(wěn)定在12~15℃時開始播種為宜。

(6)加強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剔除病苗。雨后應中耕破除板結,以提高地溫,使土質 松疏通氣,增強瓜苗抗病力。

種子處理(1)藥劑拌種,用藥量為干種子重的0.2%~0.3%。常用農藥有拌種雙、敵克松、苗病凈、利克菌等拌種劑。

(2)種衣劑處理:種衣劑與瓜種之比為1∶25或按說明使用。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噴灑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驅⒋髮④?門神按600倍液稀釋,每平米3升在播種前或播種后及栽前苗床澆灌。在定植時或定植后和預期病害常發(fā)期前,按6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shù)視病情而定。

生物防治育苗時,用根部型按每平米2-4克,對苗床進行噴淋,定植前后,可將稀釋1500-3000倍液,每株灌根200毫升,間隔3個月用一次用。

病害防治常見立枯病發(fā)病作物有:黃瓜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棉花立枯病,西瓜立枯病。2

人參立枯病立枯病是人參苗期的主要病害,參區(qū)普遍發(fā)生,立枯病不僅為害1-2年生幼苗,三至四年生以上植株在生育初期,亦常受此病危害,一般發(fā)病率為6.2%-22.7%,常造成參苗成片列亡,損失較重,是參業(yè)生產中影響產量的主要原因。病狀立枯病病菌侵害表土以下(3-6厘米),干濕勇交界處莖部,被害組織初呈淺黃褐色,然后被害莖部腐爛和溢繃呈黃褐色長斑,使植株死亡。病菌侵染幼苗,可使小苗不能州土,出苗后主要侵害莖部,發(fā)病后,從中心病株迅速向四周到延,幼苗依次倒伏,造成成片幼苗死亡。3

發(fā)病原因其病原菌為絲核菌,其屬真菌。該病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春土壤溫濕度適宜時,開始萌發(fā)侵染植株,逐漸向四周蔓延,此菌是一種偏酸性的兼性寄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立枯病在低溫多濕的條件下極易發(fā)生。當氣溫在12-18℃,土溫在14-16℃,土壤濕度30%-35%,排水不良等條件下發(fā)病較多。東北地區(qū)5月末開始發(fā)生,6月上中旬為盛期,6月下旬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華北約提早1個月發(fā)生。土壤5厘米深的溫度在5-17℃,含水量為27%-32%,立枯病發(fā)生蔓延極為迅速。

防治方法①選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質壤土,實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參。

②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15克,并拌人5厘米深土層中進行土壤消毒。

③用種子量0.2%-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④用綠亨1號2000倍液在人參出苗前灌溉土壤深人2-3厘米土層對人參立枯病防效達94.2%,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新型、高效、廣譜內吸性農藥,主要對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特效。

⑤發(fā)現(xiàn)病株應立即拔除,并用400-600倍液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灌根,以防未病植株發(fā)病。

黃瓜立枯病黃瓜立枯病是幼苗時期主要的病害之一。立枯病在春季及溫室育苗期常與猝倒病相伴發(fā)生。初期為淡褐色,發(fā)病大約一周后,逐漸變?yōu)楹诤稚?。黃瓜立枯病發(fā)生在幼苗時期的病害,一般體現(xiàn)于育苗中后期,黃瓜莖部和根部。在床溫較高時,多發(fā)生此病害。發(fā)病初期根莖部會有淡褐色病斑,后期為深褐色。早期白天萎蔫,莖基部變淡褐色,呈水漬狀,夜間恢復。如此反復多日后,病苗枯死。發(fā)病部位向里面凹陷,待瓜苗死亡后,瓜株并不見倒,并且病害進行的緩慢,這也是與黃瓜猝倒病的區(qū)別之處。

發(fā)病原因黃瓜立枯病是由絲核屬真菌和半知菌亞門侵染所致,通過灌溉、農具等傳播。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病菌發(fā)育溫度19~42℃,適溫24℃;適應pH3~9.5,最適pH6.8。播種過密,分苗、間苗不及時,苗床濕度大,幼苗徒長,苗床缺肥等,都可引起苗期的發(fā)病率。

防治方法1、瓜種消毒:惡霉靈600-8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800-1000倍液。

2、苗床覆土:惡霉靈1200-15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1500-2000倍液,與土壤相拌,覆蓋到拌過種的瓜種上。

3、發(fā)病后藥劑防治:①噴灑惡霉靈1200-1500倍液 ,不僅能夠土壤消毒,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惡霉靈葉面噴施稀釋1500-2000倍液,藥效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并發(fā)揮作用,且藥效持久。促進作物生長,健苗壯苗:增強發(fā)根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西瓜立枯病西瓜立枯病是幼苗時期主要的病害之一。立枯病在春季及溫室育苗期常與猝倒病相伴發(fā)生。西瓜播種后到出苗前容易受到病菌危害,出現(xiàn)爛種、爛芽的情況。幼苗出土后,頸部出現(xiàn)黃褐色長條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病斑凹陷逐漸環(huán)繞幼苗。縊縮成蜂腰狀,病苗很快萎蔫、枯死,但一般不發(fā)生倒伏。有時在病部及莖基周圍土面可見白色絲狀物。

發(fā)病原因此病在低溫潮濕的環(huán)境中易發(fā)生,常在春季與猝倒病相伴發(fā)生,通常不像猝倒病那樣普遍。此病腐生性較強,可在土壤中以及寄主在其它植物上2年左右,初發(fā)病時在苗莖基部出現(xiàn)橢圓形褐色病斑,葉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復,以后病斑漸凹陷,發(fā)展到繞莖1周時病部縊縮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狀。病菌的發(fā)育適溫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勢低洼、植株過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誘發(fā)西瓜立枯病。

防治方法1、選用籽粒飽滿的瓜種。不易受病菌侵染,出苗快,瓜苗壯。

2、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處理好排水系統(tǒng),避免地面潮濕。苗間距不能過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風和光照不足。

3、與其它作物輪作。

4、瓜種消毒:惡霉靈600-8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800-1000倍液。

5、苗床覆土:惡霉靈1200-15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1500-2000倍液,與土壤相拌,覆蓋到拌過種的瓜種上。

6、發(fā)病后藥劑防治:①噴灑惡霉靈1200-1500倍液 ,不僅能夠土壤消毒,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惡霉靈葉面噴施稀釋1500-2000倍液,藥效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并發(fā)揮作用,且藥效持久。促進作物生長,健苗壯苗:增強發(fā)根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水稻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是幼苗時期主要的病害之一。水稻在1葉1心至2葉1心期時最容易發(fā)生立枯病。春季及溫室育苗期常與猝倒病相伴發(fā)生。水稻旱育秧苗,秧苗雖不易爛秧,但最易發(fā)生立枯病,重者死苗50%以上。水稻發(fā)生立枯病后,莖部發(fā)生枯萎,稻葉發(fā)生卷狀。幼苗時期容易出現(xiàn)爛種、爛芽的情況。水稻發(fā)生此類病害后,莖部發(fā)生枯萎,植株矮化、變黃、新根少或無新根,發(fā)生輕時,苗床秧苗變黃,嚴重時秧苗成片枯死。

發(fā)病原因1、此病在低溫潮濕的環(huán)境中易發(fā)生,常在春季與猝倒病相伴發(fā)生,通常不像猝倒病那樣普遍。
2、此病腐生性較強,可在土壤中以及寄主在其它植物上2年左右,初發(fā)病時在苗莖基部出現(xiàn)橢圓形褐色病斑,葉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復,以后病斑漸凹陷,發(fā)展到繞莖1周時病部縊縮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狀。
3、病菌的發(fā)育適溫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勢低洼、植株過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誘發(fā)水稻立枯病。

防治方法1、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處理好排水系統(tǒng),避免地面潮濕。苗間距不能過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風和光照不足
2、苗床消毒:惡霉靈1200-15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1500-2000倍液,與土壤相拌,進行消毒。
3、發(fā)病后藥劑防治:①噴灑惡霉靈1200-1500倍液,不僅能夠土壤消毒,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惡霉靈葉面噴施稀釋1500-2000倍液,藥效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并發(fā)揮作用,且藥效持久。促進作物生長,健苗壯苗:增強發(fā)根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棉花立枯病棉花立枯病一般發(fā)生在棉花幼苗時期,發(fā)病初期不見棉苗倒下,但實際里面已經不會有新根長出。發(fā)病初期為淡褐色,發(fā)病大約一周后,逐漸變?yōu)楹诤稚?。棉花發(fā)生立枯病后,并不見棉花馬上倒下,有時會在子葉中部形成不規(guī)則的棕色斑點,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發(fā)生立枯病后,莖部發(fā)生枯萎,棉葉“無神”。幼苗時期容易出現(xiàn)爛種、爛芽的情況。幼苗由黃至枯死。

發(fā)病原因棉花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數(shù)月至幾年。立枯絲核菌可抵抗高溫、冷凍、干旱等不良環(huán)境條件,適應性很強,一般能存活數(shù)年,且耐酸堿。因此,該菌的寄主范圍極其廣泛,分布很廣。

防治方法1、處理好排水系統(tǒng),避免地面潮濕。
2、苗間距不能過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風和光照不足
3、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
4、苗床消毒:惡霉靈1200-15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1500-2000倍液,與土壤相拌,進行消毒。
5、發(fā)病后藥劑防治:①噴灑惡霉靈1200-1500倍液,不僅能夠土壤消毒,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惡霉靈葉面噴施稀釋1500-2000倍液,藥效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并發(fā)揮作用,且藥效持久。促進作物生長,健苗壯苗:增強發(fā)根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對比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不同點:

1、病原不同:

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青枯病是一種生理障礙性病害;枯萎病亦稱疫病, 由真菌或細菌引致的植物病害。

2、產生原因不同:

立枯病是由于土壤消毒不徹底,氣候異常(持續(xù)低溫或氣溫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當(床土黏重、偏堿、播種過早、過密、過厚),種子受傷、受凍、浸種時間過長、活力差等條件,有利于該病發(fā)生。

青枯病,該病害多發(fā)于連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濕度大的沖積土田。應及時消毒和更換床土,并且有計劃地進行輪作,同時,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發(fā)現(xiàn)病株,應立即剔除井燒毀。

枯萎病,大多數(shù)重要經濟作物均受一種或多種疫病感染。疫病可影響花、葉、芽包、幼苗、小枝、莖(藤)及頂梢。

3、病害癥狀不同:

立枯病的秧苗枯黃卷縮,莖基部有紅褐色病斑,逐漸枯萎爛死,用手拔苗,莖基部與根脫離,容易折斷。

青枯病,主要癥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

枯萎病發(fā)病突然,癥狀包括嚴重的點斑、凋萎或葉、花、果、莖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長迅速的幼嫩組織常被侵襲。

4、防治方法不同:

立枯病,在選擇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量及置床、床土調酸、消毒基礎上,秧田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在水稻1.5—2.5葉期,30%惡甲水劑1—1.5ml/m2,兌水5L噴霧,做到邊噴藥邊噴水,嚴防燒苗現(xiàn)象發(fā)生。

青枯病,采用無土、新土育苗。定植時用殺菌農藥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殺得500倍液進行灌根,或用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600-800倍液,進行浸根,1~2小時。

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毀滅罹病部分,輪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風;采用無病種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種;控制帶真菌害蟲以免在植株間傳播疫?。槐苊鈴闹觏敐菜蛟诔睗裰仓觊g操作,需要時施用殺真菌劑。對細菌性疫病(如火疫病)於潮濕季節(jié)枝、葉正伸展時每周施用不易揮發(fā)的銅素劑或鏈黴素有效。4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