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圖君
見過這個嗎?吃起來苔蘚味的生物,它叫黏菌。
黏菌是一種原生生物,全球都有分布,它們不是真菌,也不是動物。老實說,直到現(xiàn)在科學家們還是不確定應該把它們放在進化樹的哪根枝條上。
不過不要小看這些神秘而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我們之前介紹過,人類花百年規(guī)劃設計的鐵路網(wǎng),這些無腦黏菌26小時就搞定了。
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學家 John Bonner 研究黏菌已經(jīng)70年了,是這個領域的重要學者之一。他說,黏菌看起來不過是“套在黏糊糊的外殼里的阿米巴蟲”,但實際上卻有超乎想象的智慧。研究黏菌70年后,Bonner 認為人類從黏菌身上還可以學到很多。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Pari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館長 Bruno David 也表示:“黏菌是自然界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沒有腦子但卻可以學習,如果你把2個黏菌融合,其中一個會學習另外一個的知識?!?/p>
比如,在2016年發(fā)表在《皇家學會報告B》上的一項實驗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讓2000多個多頭絨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這種黏菌學習過橋。橋上涂有黏菌討厭的苦味咖啡因,因此不是餓極了的話黏菌不會往橋上走。
多頭絨泡菌進食
但是研究人員讓黏菌挨餓,因此這些黏菌被迫爬過苦味大橋,到對岸找吃的。而這種忽略看起來有害,實際無害的信息的能力,就是一種基本學習能力——習慣化(Habituation)。
接著,研究人員把這個學會過橋的黏菌和其他沒有過橋經(jīng)驗的多頭絨泡菌融合,然后分開。結果你猜這么著?新手黏菌雖然沒有學習經(jīng)驗,但是和老手合體再分開后,也知道不用怕涂有苦味咖啡因的大橋。
不僅如此,多頭絨泡菌這種黏菌還具有空間記憶。因為多頭絨泡菌的智能,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機器人研究者 Klaus-Peter Zauner 還曾經(jīng)讓多頭絨泡菌駕駛機器人,它能讓機器人躲避燈光。
黏菌還挑戰(zhàn)了性別最多只有2個的成見。
比如,黏菌多頭絨泡菌有差不多720個性別。
為什么會有720個性別?
是這樣的,Bonner 指出,黏菌集群的時候,大家的細胞核會匯集成一個整體——異核(heterocaryon),接著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單倍體孢子。
孢子隨風飄走。如果落到潮濕的環(huán)境里,黏菌孢子會變成變形蟲細胞(amoeboid cells);如果落到水里,孢子會萌發(fā)成鞭毛細胞(flagellates)。這些單倍體細胞類似于精子和卵子,它們也可以融合,產(chǎn)生類似有性生殖的行為(產(chǎn)生二倍體細胞核)。
黏菌的集群
@John Bonner
但是,決定它們是否能融合的,是它們的性別。
多頭絨泡菌的孢子的性別是線粒體DNA(線粒體里的DNA,和細胞核內(nèi)的DNA不同)上的3個基因matA、matB、matC決定的,而這3個基因有不同的版本(等位基因)。
matA有16個版本(16個等位基因),matB有15個,matC有3個,因此16*15*3共有720個性別。
就和人類男女配對一樣,只有當這3個基因都不同時,兩個多頭絨泡菌的孢子(單倍體)發(fā)育成的細胞才會融合,替代有性生殖。比如matA1就不能和matA1配對,只能和其他15種配對。
多頭絨泡菌的繁殖——長出了孢堆果
再來看看盤基網(wǎng)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這種黏菌有趣的集群和生殖行為。
在食物(細菌)充足的時候,盤基網(wǎng)柄菌這種黏菌就自顧自吃飯和繁殖。
食物充足時的盤基網(wǎng)柄菌
@Jeremy Pickett-Heaps
但是一旦食物匱乏,它們的行為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盤基網(wǎng)柄菌會釋放出一種激素(環(huán)腺苷酸),這種激素會催生集群行為,使附近的黏菌朝著激素的方向涌來,并開始跳集體廣場舞。
很快,大量黏菌都加入到這種集體廣場舞中,并開始同步運動。集合起來后,黏菌就形成了假原生質(zhì)團(pseudoplasmodium),然后就可以進行遷徙。
盤基網(wǎng)柄菌形成的假原生質(zhì)團
@CAROLINA BIOLOGICAL SUPPLY
當然,也有一些掉隊的,慘慘慘——
與此同時,假原生質(zhì)團開始變形,它們開始變得像鼻涕蟲,一邊蠕動一邊尋找新的棲息地。在尋找新的定居地點的時候,它們也會像真的鼻涕蟲那樣,留下一條黏糊糊的痕跡。
如果兩個假原生質(zhì)團相遇,它們可能會再次合體。
如果環(huán)境不適宜生存,這些假原生質(zhì)團會開始一種更為神奇的行為,它們開始變形成蘑菇一樣的東西。這是黏菌繁殖的最后階段——孢堆果,類似于蘑菇進行繁殖的子實體。
假原生質(zhì)團變成孢堆果
而在這最后階段,原本各自為政的黏菌們開始自發(fā)向3條不同的道路分化,形成3類不同的細胞,一類成為“蘑菇”的基部,一部分長成了柄,一部分長成了頂部的圓球。
而從這個過程中我們知道,黏菌還知道利他和自我犧牲。
因為形成柄和基部的那20%黏菌自我犧牲掉了,它們不會留下后代。而只有長在頂端的那些黏菌會變成球狀,釋放出孢子,繁衍后代。
當然,成為了柄和基的黏菌也可能被同伴背叛。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變成了孢堆果頂部的網(wǎng)柄菌會產(chǎn)生更多的孢子,用自私回報了別人的好意。
@John Bonner
如果你要自己養(yǎng)黏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的森林里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它們適宜的生存溫度是19-25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100%之間比較好,最喜歡的木頭是相思樹,橡木和栗樹的木頭。它們很怕光,所以大太陽下一般看不到。
想想看,黏菌上個公廁有多難?720個廁所要一間間鑒定自己的性別能不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