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斯氏鵟在飛行時會將雙翼構(gòu)成兩個平面。它們有時會像灰澤鵟般停留在地面,或像毛足鵟般翱翔。在遷徙時,它們在晚上會棲在地上。斯氏鵟除了筑巢時就主要是吃昆蟲的,包括草蜢、蟋蟀及蝗蟲。
它們飛行時會獵食蜻蜓或蛇蜻蜓,用腳抓住獵物后立即放在喙中。它們也會以相似的方法獵食蝙蝠。若昆蟲受天氣影響留在地面時,它們會走到昆蟲堆中喙食。它們會捕捉因農(nóng)耕或火勢而走出來的昆蟲。
一般而言,它們會站在較高的地方,如燈柱等候獵物的出現(xiàn)。在阿根廷,未成年的斯溫氏鵟群會獵食遷徙中的蜻蜓。
雙親會將獵物帶給雛鳥,包括細小的哺乳動物(如地松鼠、白尾灰兔、囊鼠、小鼠屬、野兔等)、細小的鳥類(如綠頭鴨、艾草榛雞)、爬行類及兩棲類。它們是機會主義者,會很快的就食物供應(yīng)作出調(diào)整。1
外形特征斯氏鵟是中型禽猛,身長50-55cm,翼展120-135cm,雄鳥體重820g,雌鳥體重1130g,壽命16年。較紅尾鵟稍為瘦小。不過較其他鵟而言,其翼展稍長,而雙翼較纖細。飛行時,它們的雙翼構(gòu)成兩個平面,高聳時翼端會輕微向前后擺動。
斯氏鵟有兩種主要的顏色形態(tài)。超過90%都是淺色形態(tài),其余的為深色形態(tài):淺色形態(tài)的成鳥下身白色,胸部深色及有紅色的圍兜,喉嚨及面部白色。翼底有深色間及淡色的飛羽,是北美洲猛禽中獨有的斑紋。尾巴呈灰褐色,有6條深色的窄帶,另有一條較闊的近端帶。
上身呈褐色。雛鳥主要呈淡色,有一些深色的斑紋。近端帶并不明顯。在出生后的第一個春天,雛鳥可能因換羽而頭部呈淡色。
深色形態(tài)的主要是呈深褐色,但尾巴底有淺色的斑塊。另外,亦有一些下身較淺色及有紅色橫紋的變種。兩種的尾巴都像淺色形態(tài)的。2
生長繁殖當(dāng)斯氏鵟于3-4月抵達它們筑巢的位點時,它們會回到原有的巢中。它們是一夫一妻制的,對配偶及地盤的忠誠度很高。對于長距離遷徙的候鳥來說是很罕有的。在抵達后的7-15日內(nèi),雄鳥開始在地上、石壁或樹上建造鳥巢。巢是以樹枝及草造成,約要2星期來完成。它們可能會重新建造新巢,或是翻新舊巢或其他的鳥類的巢(如渡鴉、黑嘴喜鵲或美洲鴉)。
有關(guān)斯氏鵟的求愛方式不詳。其中一種包括在上空盤旋及急降,閃動翼底或臀部及嗚叫,最后俯沖及降落在巢邊。它們只會在早上及晚上交配。雌鳥有可能在沒有求愛的情況下擺出接受的姿勢。
斯氏鵟一般在獨立的樹、防護林帶、河岸樹林或廢棄的農(nóng)田筑巢。筑巢的樹包括西黃松、花旗松、云杉、白楊、當(dāng)?shù)氐臈顚?、榆樹、豆科灌木、柳樹、巨人柱及高株絲蘭。巢會筑在地面15呎以上,接近樹頂?shù)臉涫a內(nèi)。巢很易被弄壞,比紅尾鵟的巢還要細小,每一季后多會破裂。
雛鳥。斯氏鵟每次會生1-4只蛋,平均2-3只。蛋吐橢圓形,長57毫米及闊46毫米。表面光滑,主要呈白色,有藍色或綠色色彩。孵化期間,鳥蛋會快速變成暗白色。一些蛋是素白色的,其他的則有淺褐色的斑點。孵化期為34-35日,由雌鳥孵化,雄鳥會負責(zé)帶來食物。
雛鳥在出生后的9-11日就會長出飛羽。在15-30日大時是最容易死亡的時期,有可能是兄弟間互相殘殺。雛鳥在33-37日大時就會離開鳥巢,于38-46日大就會換羽。雛鳥會由父母照顧約4-5星期。它們每年會繁殖一次,且似乎不會生取代的蛋。
紀(jì)錄下野外最老的斯溫氏鵟大24歲。它們會因交通事故、非法射殺、觸電及惡劣天氣而死亡。在一項研究中就發(fā)現(xiàn)風(fēng)暴及冰雹破壞了30%的巢。大雕鸮會掠食它們的蛋。另外,它們的蛋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明的不孕。1
物種現(xiàn)狀斯氏鵟的數(shù)量自21世紀(jì)上半葉就開始下降,于1972年至1982年間就它們在美國被列為瀕危。不過由于其數(shù)量發(fā)現(xiàn)較以往所想的豐富,故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亦認為它們是無危。
令斯氏鵟數(shù)量減少的主因是在阿根廷的過冬位點有殺蟲劑的使用。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民使用殺蟲劑(滴滴涕及久效磷)來控制草蜢及蝗蟲的橫行,斯溫氏鵟在吃下它們時就吸入了殺蟲劑。
斯氏鵟在墨西哥北部至南部的生活得非常理想,但是在俄勒岡州及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數(shù)量就大幅下降,原因是失去棲息地或農(nóng)耕工作。農(nóng)耕工作令它們主要的食物,如地松鼠及草蜢的數(shù)量減少。1
雖然斯氏鵟住近人類,但它們卻很容易受到騷擾。由于它們溫和,很易成為射殺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