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草,中藥名。為金粟蘭科植物絲穗金粟蘭Chloranthus fortunei(A.Gray)Solms-Lamb.的全草或根。分布于華東、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具有祛風活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癤癬疥,毒蛇咬傷。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味辛、苦,性平。
歸經歸肺、肝經。
功效祛風活血,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癤癬疥,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3-6g。外用:鮮全草適量,搗敷。
禁忌內服不可過量,孕婦慎服。
采集加工夏季采集,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4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shù)細長須根。莖直立,單生或數(shù)個叢生,下部節(jié)上對生2片鱗狀葉。葉對生,一般4片生于莖上部;葉柄長1-1.5cm;鱗狀葉三角形;托葉鉆形;葉片紙質,寬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1cm,寬3-7cm,先端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齒尖有一腺體,近基部全緣。穗狀花序單一,頂生,連總花梗長4-6cm;苞片倒卵形,通常2-3齒裂;花白色;雄蕊3,藥隔基部合生,著生于子房上部外側,中央藥隔具1個2室的花藥,兩側藥隔各具1個1室的花藥,藥隔伸長成絲狀,長1-1.9cm,藥室在藥隔的基部;子房倒卵形,無花柱。核果球形,有縱條紋?;ㄆ?-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huán)境生山坡林下陰濕處或草叢中。分布于華東及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藥材性狀根莖呈團塊狀,節(jié)間較密。須根細長彎曲,直徑0.5-1.5m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具明顯縱皺紋,有支根痕;質脆易斷,皮部易與本部剝離而露出木心。莖具縱棱;表面淺棕色;節(jié)處棕黑色,具殘存托葉,節(jié)間長4-10cm。葉對生,莖頂兩對密集,常似4葉輪生;葉皺縮,展平后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2.5-6cm,邊緣具圓鋸齒,灰綠色;葉柄長0.5-1.5cm。有的可見單一頂生的穗狀花序(或果序)。氣香,味苦、辛。
1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袁賢達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