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吳茱萸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shí)科普陣地
收藏

吳茱萸,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shí)。8~11月果實(shí)尚未開裂時(shí),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zhì)。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實(shí)。

炮制方法1、吳茱萸:除去雜質(zhì)。

2、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性 味味辛、苦,性熱。

歸 經(jīng)歸肝、脾、胃、腎經(jīng)。

功 能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主 治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相關(guān)配伍1、《傷寒論》吳茱萸湯:與生姜、人參等同用,治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沬,苔白脈遲等。

2、《醫(yī)方簡義》導(dǎo)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類編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雞鳴散:與木瓜、蘇葉、檳榔等配伍,治寒濕腳氣痛,或上沖入腹。

用法用量2~5g。外用適量。

禁 忌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津氣動(dòng)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孕婦慎用。

炮制方法1、吳茱萸:除去雜質(zhì)。

2、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生理特性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點(diǎn)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diǎn)。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zhì)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產(chǎn) 地主產(chǎn)于貴州、湖南、四川、云南、陜西。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2、《本草綱目》: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jiān),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diào),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嚙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