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鱗石英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鱗石英與石英、方英石等同為SiO2的同質(zhì)多晶變體。鱗石英包括了三種變體:屬六方晶系的高溫鱗石英和中溫鱗石英,以及屬于斜方晶系的低溫鱗石英。一般所稱鱗石英均指低溫鱗石英。晶體常具高溫變體的六方片狀或板狀的假像。無色或白色。破璃光澤。硬度6.5。比重2.3。產(chǎn)于酸性火山巖的牢洞中。

簡介【化學組成】 SiO2,成分中常含少量雜質(zhì),特別是A1、Na、K和Ca。

【物理性質(zhì)】 有高溫變體與低溫變體之分。高溫變體即β一鱗石英,屬六方晶系。低溫變體即α一鱗石英,屬斜方晶系。兩者的轉(zhuǎn)變溫度為117℃。晶體呈假六方片狀,有時呈花瓣狀或迭瓦狀集合體。顏色為無色、白色、灰白。硬度6.5。比重2.3。

【光學性質(zhì)】 薄片中無色透明。具顯著負突起。合成的鱗石英折射率為Np一1.469,Nm一1.469,Ng一1.473。形狀為六邊形片狀,有時見到條狀切面。成單獨晶體者少見,通常均成集合體,并呈迭瓦狀、網(wǎng)狀、球粒狀、扇形排列??删邭怏w包體。偶而具差的柱面解理。正交偏光間雙折射率很低,呈現(xiàn)暗灰干涉色。雙晶常見并很特征,呈一端薄一端厚的楔形,同一鱗石英切面一般包含2~3個這樣的楔形雙晶單體。在較粗顆粒中可以見到類似白榴石那樣復雜的雙晶葉片。條狀切面具平行消光和負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光軸角一般較大(大于75°),較高溫的變體光軸角可小至0°,成一軸晶。但由于結晶比較細小,故不易察見它的干涉圖。常溫下,鱗石英不穩(wěn)定,易轉(zhuǎn)變?yōu)榈蜏厥ⅰ?/p>

【鑒定特征】 與方英石不易區(qū)別。不同之處在于:鱗石英是正光性,方英石是負光性;方英石的折射率略高于鱗石英,前者大于1.484,而后者不會超出1.483;兩者晶形也不相同,薄片中鱗石英為六邊形,而方英石則呈四方形。

【產(chǎn)狀】 鱗石英幾乎總是產(chǎn)于比較酸性的年青的噴出巖,例如流紋巖、黑曜巖、安山巖及中酸性熔接凝灰?guī)r、凝灰?guī)r之中。它在這些巖石中呈散染狀分布在基質(zhì)內(nèi)或出現(xiàn)于氣孔中,常和堿性長石共生。鱗石英很可能是與氣體作用有關的一種晚期形成礦物。1

鱗石英的形成機理早年測定鱗石英的晶格構造屬于斜方晶系:ao=0.988nm;bo=1.71nm;Co=1.63nm,Z=64。該結果被ASTM卡片(3.0227)引用,于1400℃,5h熱處理后得到的低溫相。另一卡片2.0242的d值略有差異。有的資料稱其晶格構造可能是假六方系,說不太清楚。顯微鏡鑒定表明確系雙軸晶,正光性,符合斜方晶系規(guī)則。

石英轉(zhuǎn)變?yōu)閬喎€(wěn)方石英和鱗石英屬于格子重建型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可通過固相反應和液相析晶兩種途徑完成。

1、固相反應發(fā)生的轉(zhuǎn)變

石英轉(zhuǎn)變?yōu)閬喎€(wěn)方石英屬于固相反應過程。隨著熱過程對石英顆粒的作用,首先在石英顆粒的內(nèi)、外自由表面進行反應,而后逐漸向內(nèi)部擴展。硅氧四面體之間發(fā)生斷鍵有利于四面體移動,促使格子重建。由石英和已形成的亞穩(wěn)方石英之間的結晶取向的統(tǒng)計相關性表明,轉(zhuǎn)變是在固態(tài)下進行的。當有外來陽離子參與作用時,則會使反應加速。對于不同類型和價態(tài)的陽離子來說,促使重建的作用亦有差異,按其作用的程度排列于下:

Li+>Na+>K+>Mg2+>Ca2+>Sr2+>Ba2+>Fe2+>Mn2+>Zn2+

一般而言,外來離子對方石英化作用與形成液相無關。不過從相變動力學考慮,當有液相存在時,可使方石英化顯著加強,可以設想,外來陽離子是經(jīng)過一個非晶質(zhì)表面而進人β一石英晶格的,由于晶格有些變形,Si—O-Si鍵受到減弱或破壞,結果使相變活化能降低。

2、從液相析出鱗石英的過程

鱗石英是亞穩(wěn)方石英溶解在液相中析品的產(chǎn)物。液相的組成和性質(zhì)決定著離解后形成的硅氧陰離子團的復雜程度,基團中0/Si比值增大,陰離子團變小。

a一鱗石英晶格為硅氧四面體構成的六方層狀構造。若液相能夠促進鱗石英晶格的建立,其中就應含有足夠數(shù)量的層狀陰離子團,此時氧硅比等于2.5比較適宜。液相組成復雜,氧硅比愈高,溶解亞穩(wěn)方石英的能力愈強,相應的液相粘度愈低,有利于鱗石英晶格的形成。而鱗石英的析出則要求液相中氧硅比最好能接近于2,但液相有如此高的Si02含量,鱗石英析出的難度就大,這是生產(chǎn)工藝過程中互為制約的控制條件。

經(jīng)驗總結表明,當硅酸鹽液相中SiO2的摩爾分數(shù)在80%~90%時,鱗石英生成量最多;超過90%,鱗石英生成量就急劇下降,以氧硅比來衡量,當比值為2.16~2.23時,鱗石英生成量可達95%~98%;而當氧硅比增大,且含有過多的陽離子時,鱗石英的析出能力亦將下降。

另外,鱗石英化亦可通過固相反應完成,即以陽離子擴散方式完成相變過程。這時,液相對固相表面的潤濕,主要表現(xiàn)在促使陽離子擴散進而促使其轉(zhuǎn)化。因此,當在石英中加入CaO和Li2O時,在低于共熔點不存在液相的情況下,亦能觀察到鱗石英的生成。關于鱗石英形成機理的論述頗多,觀點尚不能完全統(tǒng),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即純Si02相不可能轉(zhuǎn)化成鱗石英。

值得一提的是,由石英轉(zhuǎn)變?yōu)閬喎€(wěn)方石英以及由亞穩(wěn)方石英轉(zhuǎn)化為a一鱗石英的總體積效應(+16.3%)對在顯微結構研究中,解釋裂紋的萌生和擴展有重要意義。2

鱗石英結構硅磚用細分散的二氧化硅,尤其是用從生產(chǎn)金屬硅和硅合金的冶煉爐廢氣中回收的二氧化硅粉塵,可以制造出所有的二氧化硅都以鱗石英形式存在的耐火磚。這種粉塵具有膠體性質(zhì),非常細分散,其比表面為15~20m2/g。粉塵先用水潤濕、然后加入石灰。石灰用量為混合料重量的1~5%,石灰可為生石灰、消石灰、石灰乳等,其中以消石灰為最好。石灰的加入,除了對形成鱗石英起促進作用外,同時使物料具有弱堿性(pH8~9),這種弱堿性對使物料具有適當?shù)目伤苄允欠浅S欣摹?/p>

配料充分混勻以后,再加入銨鹽細粉,其加入量與石灰用量大致相同或多一些。所用銨鹽必須能使鈣沉淀為基本上不溶解的鹽。符合要求的銨鹽有碳酸銨,碳酸氫銨,草酸銨,磷酸銨等。

料制備好以后,壓制成磚,然后燒成。看來不溶解的鈣鹽沉淀對方石英轉(zhuǎn)化為鱗石英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燒成制度最好是這樣,先加熱到800~900℃之間,在此溫度下煅燒一定時間,然后升高到1300~1500℃,再繼續(xù)煅燒。如果制造多孔耐火材料,則可往配料中加入成孔物質(zhì),如鋸末,膨脹聚苯乙烯等。

二氧化硅粉料與水的配比為7~20:10(重量比)。根據(jù)需要,成孔物質(zhì)的加入量,如鋸末或其他類似材料,與水的比例為3~8:10(重量比)。應當著重指出,這種硅磚的總燒成時問為50小時,遠比用普通原料制造硅磚(長達200~250小時)的燒成時間大大縮短。這意味著這種硅磚的生產(chǎn)費用較低,并可提高窯爐的生產(chǎn)能力。

當配料中加有鋸末或其他有機材料并以這樣短的燒成周期燒成時,應當強調(diào)溫度在500℃左右時必須緩慢升溫。為了保證含碳物質(zhì)完全排除,又不致因含碳物質(zhì)氧化造成磚內(nèi)過熱和廢氣排出太快引起開裂,最好在500℃下保溫10小時左右。

同時還發(fā)現(xiàn),在800~900~范圍內(nèi)的燒成曲線不應太陡,如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能保溫4~10小時,則可獲得最好的結果。雖然有時在此溫度內(nèi)燒快一點也能得到好的結果,但快燒往往造成磚的收縮嚴重。在800~900℃范圍內(nèi)慢速加熱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無定形二氧化硅轉(zhuǎn)化為極不規(guī)則的、而在高溫下卻很容易轉(zhuǎn)化為鱗石英的方石英。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雪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