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火炭母草根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火炭母草根是有柄,葉柄基部兩側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葉鞘通常膜質(zhì),斜截形;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全緣,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脈有毛,下面有褐色小點。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長達1m。莖近直立或蜿蜒,無毛。葉互生,有柄,葉柄基部兩側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葉鞘通常膜質(zhì),斜截形;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全緣,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脈有毛,下面有褐色小點。頭狀花序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軸密生腺毛;苞片膜質(zhì),卵形,無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裂,裂片果時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ㄆ?-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谷、水邊、濕地。

分布范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滅炭母草的根。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化學成份火炭母草根中含L-肌醇(L-inositol), 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D-半乳糖(D-galactose),麥芽糖(maltose), L-鼠李糖(L-rhamnose)[1],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2],還含有多種氨基酸[3]。

性味辛;甘;性平

①《分類草藥性》:"味甘,平,無毒。"

②《重慶草藥》:"味甘酸,性溫平。"

功能主治補益脾腎;平降肝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體虛乏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白帶;乳癰;肺癰;跌打損傷

1.《分類草藥性》:治氣虛耳聾,婦人白帶。

2.《廣州植物志》:跌打刀傷之要藥。

3.《重慶草藥》:益氣,行血,祛風,解熱。治虛弱、風熱、頭昏、氣虛耳鳴、血氣痛、白帶。

用法用量1.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2.內(nèi)服:煎湯,3~5錢(鮮品1~2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選方①治風熱頭昏,虛火上沖(高血壓)或氣血虛弱,頭暈耳鳴:火炭母草根一斤.燉黑皮雞服。(《重慶草藥》)

②治乳癰:鮮火炭母根一兩。水煎調(diào)酒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傷:鮮火炭母根二兩。合豬肉燉熟,加酒再燉十多分鐘服。(《泉州本草》)

摘錄1.《*辭典》

2.《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