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食茱萸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食茱萸為蕓香科落葉喬木,具有特殊香味。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老干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葉片為羽狀復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藥兩用,藥用有溫中、燥濕、殺蟲、止痛的功效,食用一般為調(diào)味品。

形態(tài)特征枝干形態(tài)

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老干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1

葉片形態(tài)

葉片為羽狀復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 1

花朵形態(tài)

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1

果實形態(tài)

果實于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厘米。1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疏林內(nèi)或曠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較為濕潤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分布范圍分布我國東南部。

主要價值食茱萸是藥食兼用的本草,兼具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

藥用價值果實作藥用,有溫中、燥濕、殺蟲、止痛的功效。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果實。

采摘

10~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化學成份

種子和果皮均含異虎耳草素。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溫,無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熱。"

③《綱目》:"有小毒。"2

功能主治

主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jīng)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

①治脾瀉:豆蔻二顆,米醋面調(diào)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欖子末一兩相和。又焦炒陳倉米為末,每用二錢煎作飲,調(diào)前二物三錢,旦、暮各一服。(《普濟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帶下:檔子、石菖蒲等分。為末。每旦鹽酒溫服二錢。(《經(jīng)驗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兩。為末。冷水調(diào),分為三服。(《勝金方》)

④治中賊風,口偏不語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癢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腳氣沖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飲之。(④方以下出《食療本草》)2

食用價值食茱萸是能發(fā)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diào)味品。食茱萸古來與花椒、姜并列為“三香”。

以四川食物為例,歷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diào)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diào)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進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于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qū)嶉_便收之。掛著屋里壁上,令蔭干,勿使煙熏,煙熏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 ——《齊民要術(shù)》

文獻記載《禮記》中稱食茱萸為“藙”,訓詁書《廣雅》又稱為“樾椒”,《本草拾遺》稱它為“欓子”。四川先民稱它為“艾子”。左思《蜀都賦》曾描述過蜀中”其圃則有蒟蒻茱萸……眾獻而儲?!?/p>

蘇恭謂茱萸之開口者為食茱萸。孟詵謂茱萸之閉口者為欓子。馬志謂粒大、色黃黑者為食茱萸,粒緊小、色青綠者為吳茱萸。陳藏器謂吳、食二茱萸是一物……時珍竊謂數(shù)說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誤耳。不知吳茱、食茱乃一類二種。

——李時珍,明代《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