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雪雀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基本概述

雪雀的分布呈現(xiàn)明顯的規(guī)律性,東西走向,基本貫穿整個亞歐大陸高山帶。

青藏高原是雪雀的分布中心,在這里有6個種,11個亞種不同程度的重疊分布。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此地是低海拔的丘陵旱生植物草原,雪雀的原始種類有可能廣泛分布于此處。青藏高原的隆起帶來新的生存環(huán)境,雪雀的原始種類不得不面臨新的生存壓力,為適應新形成的氣候條件,雪雀從原始種類中分化出一支來以適應新環(huán)境下的寒冷氣候。在競爭壓力的迫使下,雪雀向四處相似的生境擴散。

黑喉雪雀向東北擴散;阿富汗雪雀向青藏高原的臨近地區(qū)興都庫什山脈擴展;白斑翅雪雀則沿橫貫亞歐人陸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擴散,形成今天獨特的高山分布格局。

基本分類

從形態(tài)學,遺傳學,生態(tài)學及地理學等多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

將雪雀屬劃分為三個亞屬階元:原雪雀屬種間,棕頸雪雀(M .ruficollis)、棕背雪雀(M.blanfordi)與黑喉雪雀(M.davidiana)有較近的親緣關系;白斑翅雪雀(M.nivalis)與褐翅雪雀(M.adamsi)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建議可將其各自提升到亞屬這一階元,雪雀亞屬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與地雀亞屬Montifringilla (Pyrgilauda)前者包括包括白斑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nivalis與褐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adamsi;后者棕頸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ruficollis,棕背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blanfordi,黑喉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davidiana與阿富汗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therease. 白腰雪雀(M.taczanowskii)

外形特征

中等體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體形稍小于白雪雀,具貫眼黑紋,喉部具兩條分開的黑紋,上體暗灰褐色,枕部及頸側具明顯的棕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內具有不同大小的次端白斑;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余尾羽亦具灰白色次端斑,下體白色。成鳥眼先黑色,具明顯的貫眼黑紋;耳羽棕黑色;額灰白色,中央較深;頭頂暗灰褐色,枕部及后頸棕褐色,頸側棕色延至前胸兩側;背部暗褐,具較明顯的黑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褐色,除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尾羽黑褐色并具灰白色的次端斑;小覆羽和初級覆羽黑褐具白灰色羽緣;中覆羽和大覆褐,羽緣沾棕;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各羽外具白色羽緣并沾棕,內具不同大波折次端白斑;腋羽白色,頰、喉亦白,后者具2條分開的黑褐色縱紋;胸和腹部灰白色,兩脅沾棕;尾下覆,羽端沾棕。虹膜黑褐;嘴、腳黑色。幼鳥個淡黃褐色的眉紋,上體和翼黃褐色,羽干紋不明顯,翼上初級和次級飛羽外邊緣淡褐;頰、喉部及腰部白色沾黃,下嘴及跗躔色較淡。

生活習性

飛行距離不遠,約5-50米左右,飛行高度離地面約5-20米,喜站在較高的地方鳴叫、叫聲尖細,似“Jie Jie Jie”聲。甚不懼人。飛行弱且低。冬季與其他雪雀混群。

分布

多見于低山區(qū)和丘陵地帶的開闊區(qū), 有時也見于平原地區(qū), 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蓋的草叢中或在公路旁活動 。棲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棲但一般不與其他種類混群。常規(guī)步調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鳥作蛙跳式前行。群鳥升空作波狀起伏的炫耀舞姿飛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以雜草種子、昆蟲為食。雪鹀為卵生,營巢于喬木和灌叢中,每窩產卵約5枚。 雪鹀多棲息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在河邊巖石、荒山小樹林中活動。冬季群棲但一般不與其他種類混群。常規(guī)步調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鳥作蛙跳式前行。群鳥升空作波狀起伏的炫耀舞姿飛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叫聲

立于巨礫或在振翼下行時作叫,鳴聲僅為單調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飛行叫聲為顫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聲。兩種叫聲均似鐵爪鹀但富有樂感。也作沙啞的djeee叫聲。1

生長繁殖

5月初開始營巢,巢多筑在墻洞、土巖、或鼠兔廢棄的洞內,雌雄鳥都擔任作巢工作。巢外層為干草,仙層有羊毛、羽毛。稱量卵重2.5克,大小21*16毫米,卵純白色,較白斑翅雪雀的卵小。

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國西北部。指名亞種棲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北部、青海東南部及四川西部。迷鳥有一次至遼寧。亞種分布于昆侖山東部、阿爾金山至祁連山西部。

亞種分化

青海有2個亞種:

1)青海亞種 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isabellina(Stegmann)分布于青海祁連山西段黨河南山。

2)指名亞種 Montifringilla r.ruficollis Blanford分布于青海祁連山東部,青海湖以南山脈,柴達木盆地南緣都蘭Ji,以至青海南部雜多和玉樹。省外見于四川、西藏等地。夏季及繁殖季節(jié)多以昆蟲為食,所食昆蟲大部為為草原害蟲,如蝗蟲等,是一種草原益鳥。

種類介紹棕背雪雀

棕背雪雀(學名:Pyrgilauda blandfordi;英文名:Plain-backed Snowfinch)體長15厘米,呈褐色,頭部具特別的黑白色圖案。雄雌同色。成鳥具黑色的眼先、頦、胸兜斑塊、額中心紋及上揚至眼上后方的特征性短"角"。下體偏白。幼鳥色暗且淡而少黑色,但比棕頸雪雀臉白。虹膜褐色;嘴黑色(成鳥),或皮黃(幼鳥);腳黑色。棲于干旱多石而矮草叢生的平原地帶。與鼠兔繁群共處。冬季與其他雪雀結成大群。炫耀飛行時翼半僵舉并在空中振翼。甚不懼人。于地面奔跑似鼠。分布于青藏高原至中國西部及西北部。分布零散,但地方性常見于海拔4200~5000米。

黑喉雪雀

黑喉雪雀(學名:Pyrgilauda davidiana;英文名:Small Snowfinch)體長15厘米,皮黃褐色,額、眼先、頦及喉純黑色。初級覆羽基部白色,外側尾羽偏白。幼鳥較成鳥色淡且臉上無黑色。虹膜褐色;嘴皮黃,嘴端黑色;腳黑色。棲居多石的山區(qū)及有疏草的半荒漠,通常于近水處。與鼠兔繁群相關聯(lián)。冬季成大群,甚不懼人地進入農莊及村莊。分布于俄羅斯的阿爾泰山至蒙古及中國北方。不常見于海拔1000~3000米。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學名: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 finck)全長約17厘米。上體淡褐色,前額及眉紋白色,有一道黑色過眼紋。腰及尾上覆羽白色,翼覆羽及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翼上大塊白斑;中央尾羽為黑褐色,其余尾羽具有白色端部;下體白色,胸部沾褐灰色。虹膜褐色;嘴角質色或黃色,嘴端黑色;腳黑色。棲息于3000~4500米的多裸巖的高原荒漠、草原及沼澤邊緣,喜結小群枉于鼠兔群集處,棲息、營巢于鼠兔廢棄的舊洞中。炫耀飛行似百靈,以及在地面作"敲擊"求偶炫耀。冬季成大群。著陸時尾搖擺不停。甚懼生。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以及四川,為常見留鳥。甚常見于海拔3800~4900米。留鳥于西藏、青海東部及甘肅西南部祁連山及阿尼瑪卿山并四川的北部及西部岷山。11

褐翅雪雀

褐翅雪雀(學名:Montifringilla adamsi;英文名:Tibetan Snowfinch)體長17厘米,壯實而形長。雄雌同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頭及上體褐色較重,飛行及休息時兩翼可見的白色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點斑。虹膜褐色;嘴黑(繁殖期)或黃而端黑;腳黑色。求偶時炫耀飛行似蝴蝶。于地面取食,常至村莊附近的耕地。冬季結成大群。分布于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及中國西北部。常見于海拔3500~5200米。

保護現(xiàn)狀

雪鹀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雪鹀是“中日候鳥協(xié)定”保護候鳥種類。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