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雨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雨量設定

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洼地積水極快;能清晰聽見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49.9mm的降雨過程。

降雨量較大的雨。亦指下大雨。

雨:自云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體水滴。

降水強度劃分標準

雨( mm/d ) 小雨

特大暴雨> 2000

雨的形成由液態(tài)水滴(包括過冷卻水滴)所組成的云體稱為水成云。水成云內如果具備了云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組成的云體稱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過冷卻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云稱為混合云。從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 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以后也成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過程中,大水滴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水滴半徑增大到 2—3mm時,水分子間的引力難以維持這樣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氣流的沖擊而分裂,通過“連鎖反應”,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繼續(xù)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這是上升氣流較強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2

氣象預報——液態(tài)降水液態(tài)降水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的水即人們常說的雨水測量液態(tài)降水的儀器有雨量筒遙測雨量計和翻斗式雨量傳感器現在氣象站使用的基本是翻斗式雨量傳感器因為它可以與自動氣象站連接直觀的測量雨量數據翻斗每翻轉1次即為0.1 mm降水量通常人們說的大雨小雨等液態(tài)降水現象是有降水量區(qū)分的。3

液態(tài)降水等級劃分雨強 雨量 mm 雨強 雨量 mm

小雨 0.1~9.9 暴雨 50.0~99.9

小-中雨 5.0~16.9 暴-大暴雨 75.0~174.9

中雨 10.0~24.9 大暴雨 100.0~250.0

大-暴雨 38.0~74.9

中-大雨 17.0~37.9 大-特大暴雨 175.0~300.0

大雨 25.0~49.9 特大暴雨 250.0

東亞地區(qū)現代降水氣候學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1)從氣候學平均來看,亞洲的地形因素對降水量空間分布的差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亞洲西部各季節(jié)降水量分布較為均勻,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量最少。就東亞地區(qū)來看,從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年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數、降水強度,包括各季節(jié)、各級別降水等呈遞增趨勢,雨季開始時間提前,雨季結束時間推遲,雨季持續(xù)時間增加,雨季降水量占比增加。日本的本州島及北海道島西岸年平均降水日數,秋、冬季的降水量、較低級別的降水量,雨季持續(xù)時間等降水指標均大大超出其他地區(qū)。

(2)亞洲各地的長期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亞洲西部和東部降水量減少,中部降水量增加,各區(qū)域之間的降水量變化沒有顯著相關關系。除了亞洲東部,北緯40度以北的降水量幾乎都增加,北緯40度以南地區(qū)的降水量以減少為主。東亞地區(qū)近59年平均總降水量表現出不顯著下降趨勢,降水日數沒有出現趨勢性變化,平均日降水強度略有減小。年降水量、降水日數和日降水強度在中國北方大部、蒙古東部、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南部和日本列島多呈減少趨勢,而在俄羅斯中西伯利亞南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現為增加。東亞區(qū)域平均的降水日分布有集中化的趨勢,無雨日數和連陰雨事件都有所增加。

(3)從季節(jié)上看,亞洲大部分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性對比趨向增強,年內的降水分配呈現出離散化的趨勢。但是,東亞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性對比則趨向減弱,降水的年內分配出現均勻化趨勢。東亞區(qū)域平均的雨季開始及結束時間均顯著提前,雨季持續(xù)時間顯著減少。

(4)從東亞地區(qū)不同級別降水事件看,近59年來區(qū)域平均的各級別降水量均為下降趨勢,中降水、強降水和極強降水日數也下降,弱降水日數表現出較明顯增加;僅有全區(qū)秋季強降水量、降水日數減少趨勢和冬季中降水量、降水日數增加趨勢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近30年(1980-2009年)東亞地區(qū)降水有向非極端化方向發(fā)展趨勢。4

防范措施1.盡量不要在雨中趕路,此時雨傘可能已經起不到作用,風會卷著雨從四面八方打進傘內,所以要及時避開

2.不要在下大雨時騎車,過馬路要留心積水深淺

3.實在需要在雨中行進的,在雨具方面盡量選擇雨衣,穿雨衣要注意頭部的遮擋到位和眼睛的可視度

4.大雨隨時會轉為暴雨,此時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要在低洼處避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