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蝽屬于昆蟲綱,半翅目,荔蝽科Pentatomidae。果樹害蟲,主要為害荔枝和龍眼;也為害其他無患子科植物。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體盾形、黃褐色。中國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簡介荔枝蝽又名荔枝椿象。果樹害蟲,主要為害荔枝和龍眼;也為害其他無患子科植物。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體盾形、黃褐色,腹面被白色蠟粉,有臭腺,開口在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處。卵圓球形,長2.5~2.7毫米,淡綠色,化前變?yōu)樯罨疑?。若蟲體色紅黑相間。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24~28毫米,盾形、黃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蠟粉。觸角4節(jié),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傾斜;臭腺開口于后胸側(cè)板近前方處。腹部背面紅色,雌蟲腹部第七節(jié)腹面中央有一縱縫而分成兩片,應用這一特征可以鑒別雌雄。
卵:近圓球形,徑長2.5~2.7毫米,初產(chǎn)時淡綠色,少數(shù)淡黃色,近孵化時紫紅色,常14粒相聚成塊。
若蟲:生長階段共分為五齡。長橢圓形,體色自紅至深藍色,腹部中央及外緣深藍色,臭腺開口于腹部背面。2~5齡體呈長方形。第二齡體長約8毫米,橙紅色;頭部、觸角及前胸戶角、腹部背面外緣為深藍色;腹部背面有深藍紋兩條,自末節(jié)中央分別向外斜向前方。后胸背板外緣伸長達體側(cè)。第三齡體長10~12毫米,色澤略同第二齡,后胸外緣為中胸及腹部第一節(jié)外緣所包圍。第四齡體長14~16毫米,色澤同前,中胸背板兩側(cè)翅芽明顯,其長度伸達后胸后緣。第五齡體長18~20毫米,色澤略淺,中胸背面兩側(cè)翅芽伸達第三腹節(jié)中間。第一腹節(jié)甚退化。將羽化時,全體被白色蠟粉。
分布地區(qū)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也見于南亞、東南亞國家。
生活習性一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樹上濃郁的葉叢或老葉背面越冬。翌年3、4月恢復活動,產(chǎn)卵于葉背。5、6月若蟲盛發(fā)為害。若蟲共5齡,歷時約2個月,有假死習性,多數(shù)在7月間羽化為成蟲,天寒后進入越冬期。若蟲和成蟲刺吸荔枝和龍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導致落花落果。如遇驚擾,常射出臭液自衛(wèi),沾及嫩梢、幼果局部會變焦褐色。
為害癥狀寄主有荔枝、龍眼。以成蟲、若蟲刺吸嫩梢、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嚴重影響新梢生長,導致嫩梢、葉枯萎或落花、落果,并傳播其他病害1。
防治方法(1)在每年越冬季節(jié)特別是低溫的早上,振動枝椏使成蟲墜落;3~5月也可振落若蟲捕殺。
(2)產(chǎn)卵盛期,采摘卵塊,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nèi)。
(3)荔枝、龍眼的花芽至幼果期用敵百蟲、毒絲本、滅蟲靈百蟲寧、速滅系丁等觸殺性農(nóng)藥稀釋液毒殺。
(4)利用平腹小蜂等寄生蜂的釋放,寄生荔枝蝽卵粒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