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桐是茜草科海岸桐屬常綠小喬木,高3-5米,罕有高達8米;樹皮黑色,光滑;產臺灣、海南。分布于熱帶海岸。生于海岸砂地的灌叢邊緣。本種是濱海潮汐的樹種之一,普遍生長在熱帶海岸,尤以馬來半島東部和西部生長茂密。花冠白色,盛開時長3.5-4厘米,管狹長,頂端7-8裂,裂片倒卵形,長約1厘米,頂端急尖;花絲極短;子房室狹小,花柱纖細,柱頭頭狀。核果幼時被毛,扁球形,直徑2-3厘米,有纖維質的中果皮;種子小,彎曲?;ㄆ?-7月。
形態(tài)特征常綠小喬木,高3-5米,罕有高達8米;樹皮黑色,光滑;小枝粗壯,交互對生,有明顯的皮孔,被脫落的茸毛。葉對生,薄紙質,闊倒卵形或廣橢圓形,長11-15(-20)厘米,寬8-11(-18)厘米,頂端急尖,鈍或圓形,基部漸狹,上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面薄被疏柔毛;側脈每邊7-11條,疏離,近邊緣處與橫生小脈連結或彼此相連;葉柄粗厚,長2-5厘米,被毛;托葉生在葉柄間,早落,卵形或披針形,長約8毫米,略被毛。聚傘花序常生于已落葉的葉腋內,有短而廣展、二叉狀的分枝,分枝密被茸毛;總花梗長5-7厘米,近無毛;花無?;蚓邩O短的梗,芳香,密集于分枝的一側,密被干后變黃色的茸毛;萼管杯形,長2-2.5毫米,萼檐管形,截平;花冠白色,盛開時長3.5-4厘米,管狹長,頂端7-8裂,裂片倒卵形,長約1厘米,頂端急尖;花絲極短;子房室狹小,花柱纖細,柱頭頭狀。核果幼時被毛,扁球形,直徑2-3厘米,有纖維質的中果皮;種子小,彎曲?;ㄆ?-7月。
生境與耐鹽能力典型海岸植物,常見于海岸沙地灌叢、礁石縫隙和礫石灘上。在臺灣南部的墾丁,海岸桐常生長于珊瑚礁巖石縫隙中,最接近海水的灌木之一。在西沙群島,海岸桐生長在固定沙丘或珊瑚石灰?guī)r碎屑上,常與草海桐、水芫花、海濱木巴戟等生長在一起1。
分布范圍產臺灣、海南。分布于熱帶海岸。本種是濱海潮汐的樹種之一,普遍生長在熱帶海岸,尤以馬來半島東部和西部生長茂密。海島上植物叢生,四季繁茂,不過因為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惡劣,所以植物品種單一、脆弱。環(huán)島沙堤以內的地區(qū)生長著以白避霜花(又叫麻風桐、抗風桐)組成的喬木林,靠近海岸的植株矮,越靠島的中心地帶植株越高。在島的外圍沙堤上,生長的是海岸桐喬木,如同防風林一樣。海岸桐則遍及整個海島沙灘。除了天然林外,島上還有歷代我國軍民種植的椰子林等。這些樹木抗風、抗高溫、抗鹽分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很怏,尤其是海岸桐是南海諸島的優(yōu)勢樹種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