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星天牛,是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天牛科節(jié)肢動物,體型在天牛科是較大的昆蟲。楝星天牛成蟲可以發(fā)聲,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發(fā)聲: 1.胸部摩擦發(fā)聲;2.鞘翊振動發(fā)聲。胸部摩擦發(fā)聲可連續(xù)進行。體長31-40mm,寬12-15.5mm。底色漆黑,光亮。
基本介紹全身滿布大型黃色絨毛斑塊,由芒果黃到木瓜黃,深淡不一,頗似光粉,計頭部6個,額2個處于觸角基瘤下,左右頰各1個另2個呈八字形位于頭頂中部,前胸面具二條平行的直紋,兩側各具斜方形斑點1個,介于側刺與足基之間。小盾片有時具小圓斑。鞘翅毛斑很大,排成4橫行,計每翅前二行各2塊,第三行有時合并為一,第四行即端行1塊,在第三,四行間靠中縫處,有時另有1個小斑。腹面中,后胸腹板及腹部各節(jié)兩側均有斑紋,斑面大小不等,頗有變異,腹面中央的狹直紋,足基節(jié)周圍,腹部外側緣則為固定的黑色。一般自第3-10節(jié)每節(jié)半白半黑。足被有稀疏灰色細毛,跗節(jié)較密,呈灰白色。
體型較寬大。觸角在雄蟲超過體長四分之三,雌蟲較體略長,基瘤突起甚高。柄節(jié)粗壯,端疤開閉式,第3節(jié)顯較柄節(jié)為長,并略長于第4節(jié)。頭部刻點稀疏,不粗,小眼面粒細小,前胸側刺突壯大,刺的前緣基部呈圓形,背板中區(qū)不甚高突,兩側具斜方形脊塊。表面具稀疏的黑色豎毛。鞘翅面光潔,刻點細且疏,僅肩部略見粗密,翅末端圓形,內端角明顯。
外形特征體大型,較寬,黑色,有光澤,全身布大型黃色絨毛毛斑。頭部黃色毛斑6個,頭頂中央兩個“八”字形排列,左右頰部各1個,觸角基瘤下各有1個。前胸有兩條平行的黃色縱斑,與頭頂縱斑相連,兩側側刺突與足基節(jié)之間各有斑點1個。鞘翅毛斑很大,排列成4橫行,第1行位于肩部,近圓形,第2行位于中部前方,第2行位于中部后方、后緣有凹缺,第4行位于端部倒“八”字形,第3、4行中間有1~3個小斑點。后胸腹板及腹部兩側有大小不同斑點,腹面中蟲、外側及足基節(jié)周圍黑色。觸角黑色,第3節(jié)起各節(jié)1/3至1/2處被灰色細毛,足黑色,被灰色毀灰日色細毛。
頭部刻點細,觸角粗長,雄蟲超體長四分之一,雌蟲略長于體,基瘤突出,柄節(jié)粗壯。前胸背板寬顯勝于長,中區(qū)較平,兩側具脊紋,表面有少許黑色豎毛,側刺突發(fā)達。鞘翅面光滑,刻點細少,肩部稍密,翅端圓形。體長:31~40毫米,體寬:12~15.5毫米1。
分布分布:陜西(安康、紫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越南、印度2。
危害以幼蟲蛀食楝樹樹干為害,常形成彎曲深長的蛀道,深入木質部。
備注 臺灣有 楝星天牛亞種 Anoplophora(Cyriocrates) horsfieldi tonkinensis (Kriesche,1925)
鞘翅上花紋和該種有細微差別。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