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天山副巨犀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天山副巨犀(天山準噶爾巨犀)是哺乳綱奇蹄目犀???。肩高4米半多,頭高5米半,身長約9米,體重16噸重,最大個體超過20噸,是現(xiàn)代非洲大象體重的4倍。是陸地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巨犀出現(xiàn)之向西擴張,足跡遍布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地,最西端到達東歐的格魯吉亞、羅馬尼亞等地。

簡介天山副巨犀(吐魯番巨犀)屬乳綱奇蹄目犀牛科,出士于吐魯番2250萬年前的第三紀浙新世地層中。這是當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為完整的巨降化石?;瘶吮靖?米,長7米,生前體重約33,是現(xiàn)代非洲大象體重的4倍,目前該化石陳列在吐魯番博物館1。

天山副巨犀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至少要吃500公斤食物。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副巨犀化石旁邊的巖樣,發(fā)現(xiàn)了該時代的植物花粉。這些植物花粉有胡桃樹、木屬科和豆科的植物,以及蒿屬和藜科植物。 關于副巨犀的滅亡,有關人士認為系青藏高原隆起而產生的地殼運動引起的。

歷史巨犀起源于亞洲,最早發(fā)現(xiàn)的巨是在內蒙古二連盆地發(fā)現(xiàn)的小巨犀,生活在距今約4000萬年前。巨犀出現(xiàn)之向西擴張,足跡遍布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地,最西端到達東歐的格魯吉亞、羅馬尼亞等地。巨犀一直生活至距今2000多萬年前,生活在我國新疆的準噶爾巨犀和生活在巴基斯坦布格提地區(qū)的副巨犀都是巨犀家族的最后一批成員2。

分類世界上生活的犀牛共有五種,及非洲的白犀和黑犀,亞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犀。由于近年來人類的狂捕濫殺,犀牛數(shù)量急劇減少,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然而,在遠古的第三紀時代犀牛卻非常繁盛,僅我國就發(fā)現(xiàn)數(shù)十種犀牛的化石。新疆生活過的古犀牛有天山副巨犀、大唇犀和矮腳犀等。

素食主義者我們觀看巨犀的身體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外形與現(xiàn)代的犀牛相去甚遠?,F(xiàn)代犀牛粗壯笨重,而巨犀卻長著長長的脖子和長長的腿。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巨犀平時是以高處的樹葉為食的。而科學家對巨犀的分析也證實了這個推論。巨犀的牙齒相比它巨大的身軀來說是比較小的,而且牙齒的齒冠很低,結構也非常簡單。這說明,巨犀的牙齒只能應對柔嫩多汁的食物,比如樹葉。巨犀的頸部骨骼結構和現(xiàn)代的馬較為相似,所以巨犀在站立時,頸部是向前上方伸出的。而且它們的前腿明顯比后腿長,在站立時,前半身可以顯著抬高。根據巨犀的這一系列身體特征來看,它們是以食用樹頂上的葉子為生的。

滅亡原因巨犀生活的年代,氣候非常溫暖濕潤,植被茂盛,尤其是森林環(huán)境廣泛分布。廣布的樹木給巨犀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它們一時間在整個亞洲繁盛發(fā)展。但是好景不長,在樹木開始減少的歲月里,巨犀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補給,它那陸地哺乳動物首屈一指的龐大身體又有著巨大的能量消耗,這種入不出的境地終于使巨犀無法生存下去,逐漸消亡了。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