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北美莧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北美莧, 拉丁文名:Amaranthus blitoides. 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莖大部分伏臥,從基部分枝,綠白色,全體無毛或近無毛。葉片密生,倒卵形、匙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頂端圓鈍或急尖,具細(xì)凸尖,基部楔形,全緣;環(huán)狀橫裂,上面帶淡紅色,近平滑,比最長花被片短。種子卵形,直徑約1.5毫米,黑色,稍有光澤?;ㄆ?-9月,果期9-10月。由北美引進(jìn)。生在田野、路旁雜草地上。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概述圖參考來源:1)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30(5)cm。莖大部分伏臥,通常由莖部分枝,綠白色,具條梭,無毛或上部有短毛。葉密生,倒卵形,匙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25mm,寬3-10mm,先端圓或急尖,具細(xì)小刺尖狀,基部鍥形,下延至柄,邊緣全緣,或略呈微波狀,具白色邊緣,上而綠色,下而淡綠色,葉脈隆起,兩而無毛;葉柄長5—15mm,花簇生于葉陂,比葉柄短,苞片小,披針形,比花被短,長約3mm,先端急尖,具芒尖;花被片4,稀5,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5mm,綠色,先端稍漸尖,具芒尖;雌花花被片長短不一,基部肥厚,柱頭3,先端卷曲,胞果橢圓形,長2mm,狀橫裂,上而帶淡紅色,近平滑,比最長的花被短,種子卵形或卵圓形2。

生長環(huán)境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野、路旁及荒地上,常在瘠薄干旱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有時侵入中耕旱作物田及菜園危害,但發(fā)生量很小,不常見。種子繁殖,花果期8~10月 。生在田野、路旁雜草地上。

分布范圍產(chǎn)嶺西及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鄂溫克旗、新巴爾虎左旗)、科爾沁(鳥蘭浩特市、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錫林郭勒(蘇尼特左旗集寧市)陰山(大青山、蠻汗山、烏拉山)、陰南平原(包頭市九原區(qū))、陰南丘陵(準(zhǔn)格爾旗)鄂爾多斯(東勝市、鄂托克旗)。外來入侵種,現(xiàn)在我區(qū)大有蔓延之勢,我國遼寧、河北也有;原產(chǎn)北美,為北美種。傳播干歐洲和亞洲3。

植物危害北美莧(Amaranthus blitoides)來自北美,1875年在中國遼寧出現(xiàn),在北京已有記錄。原產(chǎn)北美的近緣種白莧(A. ablus)于1935年被記載,在華北和東北歸化,但上述兩種比較少見。而來自熱帶美洲的反枝莧(A. retroflexus)和刺莧(A. spinosus)、來自熱帶非洲的皺果莧(A. viridis)在中國成為分布廣泛的有害雜草,影響夏秋季蔬菜的生長。

危害特點(diǎn):一般性雜草。有時侵入中耕旱作物田及菜園危害,但發(fā)生量很小。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