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苦艾草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苦艾草,正名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分布甚廣,尤其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有較豐富的資源,蒙名為哲日離格—荽哈,是蒙藥 中的常用藥材。野艾蒿在許多地區(qū)也作為傳統(tǒng)中藥得以應用,其具有散寒、祛濕、溫經(jīng)、止血作用,可入藥作“艾”的代用品 。1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有時為半灌木狀,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cè)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6毫米,常匍地,有細而短的營養(yǎng)枝。莖少數(shù),成小叢,稀少單生,高50~120厘米,具縱棱,分枝多,長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莖、枝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2

葉紙質(zhì),上面綠色,具密集白色腺點及小凹點,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后毛稀疏或近無毛,背面除中脈外密被灰白色密綿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8~13厘米,寬7~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長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長6~8厘米,寬5~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二回為深裂,每側(cè)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5 (7) 厘米,寬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齒,長3~7毫米,寬2~3(5)毫米,先端尖,邊緣反卷,葉柄長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托葉;上部葉羽狀全裂,具短柄或近無柄;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尖,邊反卷。2

頭狀花序極多數(shù),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5毫米,有短?;蚪鼰o梗,具小苞葉,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狀或復穗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狹長或中等開展,稀為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后頭狀花序多下傾;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柔毛,邊緣狹膜質(zhì),中層總苞片長卵形,背面疏被蛛絲狀柔毛,邊緣寬膜質(zhì),內(nèi)層總苞片長圓形或橢圓形,半膜質(zhì),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紅色,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0~2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長于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瘦果長卵形或倒卵形?;ü?~10月。2

生長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但以潮濕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生長較好,較耐寒,我國南北各地都可栽種。3

分布范圍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區(qū)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河湖濱草地等。日本、朝鮮、蒙古及蘇聯(lián)(西伯利平東部及遠東地區(qū))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蒙古北部色楞格河附近。2

繁殖技術種子繁殖應于早春播種,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cm,播種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cm為宜,或以蓋著種子為度,覆土太厚種子出苗難。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和間苗,苗高10~15cm時,按株距20~30cm定苗。3

根狀莖繁殖生產(chǎn)上以根狀莖繁殖為主。栽種期通常在早春,最好在芽苞萌動前,挖取多年生地下根莖,將全根挖出,選取嫩的根狀莖,掰成10~12cm長的節(jié)段,晾半天,栽時按行距40~50cm開溝,把根狀莖按20cm左右的株距平放于溝內(nèi),再覆土鎮(zhèn)壓,土壤較干的栽后應及時澆水,出苗后要注意及時松土除草和追肥。有條件的地方,栽種前要澆一次透水。根狀莖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較長(約1個月)。3

主要價值營養(yǎng)價值野艾蒿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的含量相對較高,四者總和占游離氨基酸總量的41.18%,精氨酸和谷氨酸它們有很好的肝臟解毒作用,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含量高,色氨酸含量最低,這與常見中草藥的氨基酸含量順序相似,含有七種人體必需氨基酸。4

藥用價值野艾葉絨煙熏可用于室內(nèi)消毒,野艾葉煙熏對多種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野艾葉的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有不同的抑制作用,野艾葉水煎劑對豚鼠的支氣管有舒張作用。5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