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什么是性格內向,這是一種缺點嗎?

星空計劃
原創(chuàng)
星空計劃運營團隊賬號:活動信息發(fā)布、創(chuàng)作者培育計劃作品發(fā)布等
收藏

性格內向的人總是會經歷很多“社恐時刻”:

寧愿繞一個小時的彎路,也不愿意問一次路;

自我介紹的時候,用盡全力也只憋出兩三句話;

逛商場時導購員一過來,突然就覺得這家店不好逛了……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羨慕那些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場合談吐自然,廣交好友。而外向的人可能也不理解:“不就張張嘴問個路嗎?有什么難的?”

正所謂“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內向人的痛,外向的人根本不懂。今天我們就好好來聊聊,什么是性格內向?這是一種缺點嗎?

什么是性格內向?

我們常說的性格,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人格,是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同時也表示著個人獨具特色的、慣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在早期的人格理論中往往把個體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而內外向就是其中的一種分類。例如精神分析學派的榮格提出了內-外向人格類型學說,認為外向指的是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外部客體,往往具有情感外露、熱情、善于交往等特點,而內向的人則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自己,傾向于自我剖析,具有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交往面窄等特點。

類型理論把人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但這些類型是獨立的、不連續(xù)的,假設有個人處于內向和外向之間,既不怎么內向,也不怎么外向,那到底該怎么劃分呢?

所以,近年來心理學家紛紛傾向于認同特質理論,認為應該用一些持久的、連續(xù)的品質或特征來描述人格,把人格想象為一個多面體,從不同的側面來描繪個體的人格。其中最受心理學家推崇的就是大五人格理論,也稱為人格海洋,因為其中的五個維度的英文首字母恰好能拼成海洋的英文(OCEAN)。

大五人格理論用外向性來描述一個人的內向外程度,外向性指的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需要程度以及獲取快樂的能力,外向性高的人活躍、喜歡社交,外向性低的人更關注自身、較為文靜。

外向性就像一根坐標軸,坐標軸的兩端分別是極度內向和極度外向,每個人都能在這根坐標軸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代表著自己的外向程度。

從類型理論到特質理論,其實我們可以發(fā)現,心理學上越來越傾向于認為內外向只是一個人身上的其中一個特質,決定著一個人如何平衡內外部的世界。如果你具備較多的內向特質,那你更加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樂趣,例如自己看書、做手工、看動漫等一個人完成的活動就能讓自己得到很多的快樂,而傾向于外向特質的人則不太喜歡自己一個人悶頭做事,而是喜歡集體活動和聚會,隨之而來的也就會表現得更加活躍。

內向是一種缺點嗎?

盡管現代心理學上認為內外向更像是一種價值中立的特質,只是描繪個人性格的其中一方面,并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但也有很多研究發(fā)現,內向的人更有可能遇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例如快樂和幸福感是心理學恒久以來的一個研究主題,研究發(fā)現,相對于外向的人,性格內向者的幸福感更低。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內向的人總是更關注于事物的消極面,在面對諸如失敗、批評等負面結果或評價時,應激反應會更大一些,較難放下那些無法獲得或錯過的機會,進而導致懊悔、自責等情緒。因為幸福感更多地是自己來審視和評估的,對于內向的人來說,本來平時就比較傾向于“三省吾身”,加上負面體驗總是會比積極體驗影響更大、更長遠,所以內向的人普遍來說幸福感會更低一些。

外向的人會有比較多的社會交往,從而也會獲得比較多的社會支持,試想一下,當一件壞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如果有很多人來關心、支持自己,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必然會更小一些,甚至這件事情還能順利地被解決,所以心理學家還發(fā)現,外向的人相對來說會有更加良好的心理韌性和應對能力,這會讓外向者對負能量攻擊的免疫力更強。

同時,也有很多研究發(fā)現,內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遺傳的一種特質,兒童在幼年時期可能就會表現出內向的特點,而且內向的孩子往往比較難以與同伴建立和維持友誼關系,也不容易適應學校生活,這些都不利于兒童發(fā)展出良好的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并且這些能力還會延伸到成年生活和職業(yè)生涯中,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或蝴蝶效應。換句話說,內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母胎單身,在職場里也更難成為領導者。

如何克服性格內向的缺點?

總的來說,性格內向確實會容易導致一些心理健康或社會交往方面的問題,但這也不一定是內向性格本身的錯,而是隨著性格內向而來的對負面事件的態(tài)度及應對方式、社會適應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良好發(fā)展。

如果你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并不意味著必須要去改變性格,因為性格是你先天及后天長期綜合發(fā)展出來的穩(wěn)定特質,改變性格也可能會讓你更加難以適應當前的生活,而且性格內向的缺點,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負面事件的態(tài)度及應對方式,以及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而這些都是可以逐漸改變和培養(yǎng)的。

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因為內向特質較強,導致自己總是過度關注消極體驗,當出現一些消極事件時很容易焦慮或失落,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很難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這里介紹幾種心理學中常用并且比較有效的幾種方法:

**1. 認知行為療法:**這是一種基于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理念的方法,這個方法認為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情緒,都來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我們需要認識到事件本身并不是引起我們不良情緒的直接原因,而是非理性或錯誤的認知,因此我們需要去反省自己的不合理認知,并試圖進行修正,長期堅持下來就能改變自己不合理的自動化思維,從而擁有對負面事件的正確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

有心理學家列出了常見的12種不合理認知,包括:

(1)夸大(災難化)或縮?。豪缈浯笞约旱腻e誤,縮小自己的貢獻等。

(2)依據情緒推理:認為你的消極感受就是事物的真相,例如因為自己感到內疚,就認為自己一定是錯的。

(3)貼標簽:自己只是犯了一個特定的錯誤,但卻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簽。

(4)過分承擔責任:認為自己是某些外在消極事件的原因,而實際上主要不應由你負責,或責任不全在自己身上。

(5)過分泛化:把一小件負性事件作為永無休止的失敗的證據。

(6)全或無思維:看事物非黑即白。如果你的表現不夠完美,你就認為自己是全盤失敗。(7)心理過濾:挑出一個消極的小細節(jié),對它進行過多的思考,使你對整個現實的看法都變得陰沉,就像一滴墨水讓整條河流都變色。

(8)抹煞積極體驗: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對于積極體驗你堅持“它們不算數”而拒絕,這樣你就能保持一種與你的日常經驗相矛盾的消極信念。

(9)“必須”與“應該”:用這些詞把所有事都變成緊急事件,而不是在真正有必要時才做,導致自己沒有喘氣的機會。

(10)草率結論:即使沒有明確的事實能有力地支持你的結論,你也作出消極的解釋。

(11)讀心術:武斷地下結論說有的人在對你作出消極的反應,而且你根本不去核實一下。

(12)預言錯誤:預期事情結果都會很糟,然后就把你的預測當成一個已經確立的事實。

2**.** **接納與承諾療法:**這是一種基于提升心理靈活性的方法,即尋求建立更寬廣、靈活、有效的應對方式,而不僅針對狹窄的心理問題的具體認知內容進行反駁。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很容易采用經驗性回避或狹隘的自我限制等錯誤方式來應對事件,導致負面情緒長期的堆積,以及過分關注過去的錯誤或設想可怕的未來,導致無法清理負面情緒或缺乏自我價值感。很多心理學家都推薦采用正念冥想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去清理長期積累的消極情緒,促使我們活在當下,放下錯誤的執(zhí)念,提升自尊和自我價值,從而更能提升自己對負面事件的應對能力,避免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3**.** **自我表露:**指的是一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想法和經歷表露給他人,社會心理學認為自我表露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建立友誼或親密關系。對于自我表露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我表露是一個雙向交互的過程,需要雙方互相進行表達,如果總是單方面滔滔不絕地在講自己,相當于是在抑制對方的自我表露,這是不利于建立雙方關系的。

(2)自我表露是基于情境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當前的情境,選擇性地表達符合當前情境的信息。

(3)自我表露分為正向和負向,在關系發(fā)展的初期,盡量多地表達一些正向的自我表露信息,能夠較好地建立起初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Ozer D J, Benet-Martinez V. Personality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nsequential outcom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 401.

[2] Bucher M A, Suzuki T, Samuel D B.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9, 70: 51-63.

[3] Kotov R, Gamez W, Schmidt F, et al. Linking “big” personality traits to anxiety, depressive,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5): 768.

[4] Lattie E G, Stiles-Shields C, Graham A K. An overview o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ore accessible digital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2022, 1(2): 87-100.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科普的追求
進士級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2022-10-25
緣來緣去郭愛軍
舉人級
內向的人可能遇到一些心里健康方面的問題
2022-10-25
科普小可貓
貢士級
內向不代表社恐,正確對待大家都會閃光。
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