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1件瓷器,真值7個億嗎?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收藏

圖片

中國古代瓷器

拍賣會上永遠的寵兒

身價最高者近7

相當(dāng)于鳥巢造價的1/5

(全球“天價”瓷器Top10,囊括了“天下第一瓶”與“天下第一碗”,制圖@楊寧&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無數(shù)榮光于此圍繞

日本人奉其為“國寶”

(全球僅存4只曜變建盞,完好的3只均在日本;下圖為殘缺的曜變建盞,正所謂“煙光凌空星滿天”,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西方人譽其為“神的餐具”

(請橫屏觀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西方人用“china”代指瓷器,用“瓷器病”形容人們對瓷器的沉迷,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甚至修建了“中國宮”用來收藏瓷器等,攝影師@張昊昱)

圖片

而它的“祖籍地”古代中國

更是壟斷世界瓷器貿(mào)易長達1700年之久

(新加坡發(fā)現(xiàn)兩艘海底沉船,內(nèi)有大量中國古瓷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那么小小的瓷器

真值幾個億嗎?

又為何能代表中國征服世界?

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它的價值豈能全部用金錢衡量

那還是無數(shù)工匠

在失敗與成功中

極致技藝的探索

在沉思與開悟中

極致美學(xué)的追求

01

窯火初燃

在瓷器誕生之前

是漫長的陶器時代

中國先民用隨手可及的陶泥

捏制成型后燒硬

便制作出簡單的生活器物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攝影師@鞠驍)

圖片

隨著技術(shù)升級

燒造技術(shù)從開放式的挖坑平燒

進化為專業(yè)的燒制場所

(請橫屏觀看,饅頭窯,標(biāo)注@杜睿/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匯圖網(wǎng))

圖片

封閉的屋室聚集更多熱量

憑借窯室與煙囪的高度落差

形成抽力從而增溫的特性

南方的窯多依山而建

便于煙氣從低至高前進

被形象地稱為

龍窯

窯內(nèi)溫度可達1300℃以上

(江西景德鎮(zhèn)龍窯遺址,龍窯長度從十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標(biāo)注@杜睿/星球研究所,攝影師@劉志勇)

圖片

溫度的改變意味著原料的改變

陶器所用陶土

普遍只能承受1200℃以下的溫度

否則易崩裂變形

于是一種在中國廣泛分布

能夠耐高溫的

“瓷土”

開始被特意使用

其基本成分為熔點較高的硅酸鹽

經(jīng)過燒結(jié)密度與硬度大大增加

敲擊后的聲音如金屬般清脆悅耳

(高嶺土即“瓷土”,“瓷石”進一步風(fēng)化便為“瓷土”,標(biāo)注@楊寧/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或許是窯室中的植物灰燼

無意間與瓷土高溫反應(yīng)

出現(xiàn)的玻璃質(zhì)薄層帶來靈感

用以上材料附著在器物上再燒制

外表竟變得光滑鮮亮

后世稱之為

而瓷土中的雜質(zhì)氧化鐵[Fe?O?]

在高溫缺氧的環(huán)境下

被一氧化碳[CO]還原為氧化亞鐵[FeO]

還泛出了淡雅的綠色

(上釉前后對比示意,標(biāo)注@楊寧/星球研究所,攝影師@陸雨春)

圖片

這便是代表中國乃至世界

初期制瓷最高水平的

青瓷

1973年

位于浙江上虞的四峰山南麓中

有座東漢越窯面世

出土器物碎片散布800平方米的范圍

(小仙壇窯址位置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圖片

5年后

經(jīng)過陶瓷研究前沿團隊

“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鑒定

其中的小仙壇窯址瓷器

用1300℃左右高溫?zé)?/p>

顯氣孔率0.62%、吸水率0.28%

已達到現(xiàn)代日用瓷部分標(biāo)準(zhǔn)

標(biāo)志著東漢早已出現(xiàn)了成熟瓷器

同時也屬世界最早

(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攝影師@楊虎)

圖片

在古人眼中

結(jié)實耐用且美麗雅觀的瓷器

宛若妙手天成

迅速替代陶器俘獲眾人芳心

(長沙窯模印貼花椰棗紋瓷壺,攝影師@路客看見)

圖片

但對工匠而言

此時的原料雜質(zhì)過多

且外釉易于脫落

實在不夠完美

于是前赴后繼的工匠

用數(shù)不盡的實踐

只為磨練出極致的技藝

02

極致技藝

極致的顏色

需要極致的原料

僅去除雜質(zhì)便出現(xiàn)十?dāng)?shù)道工序

最初燒成于北方的

白瓷

瓷土本身雜質(zhì)便少

有的為了追求瓷胎純凈

還在坯體外加白色“化妝土”進行美顏

表面施以幾乎透明的釉色

(定窯白釉桃形盒,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極致的器型

需要極致的手法

小型坯體

直接用陶車?yán)斐尚?/p>

(景德鎮(zhèn)的手工藝人正在拉坯,攝影師@楊小晉)

圖片

(拉坯成型,攝影師@楊小晉)

圖片

大型坯體

可采用分段拉坯拼接修整成型

復(fù)雜坯體

運用外范將原料貼在模型內(nèi)

干燥后取出各個部分進行粘貼

(模具印坯成型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超復(fù)雜坯體

選擇多種成型工藝結(jié)合加工的方式

如高近60cm的青瓷蓮花尊

繁縟華麗蔚為壯觀

(北朝青瓷蓮花尊,攝影師@鞠驍)

圖片

不同的器型

上釉方式也不盡相同

或直接浸入釉漿后片刻取出

或用刷子等細致涂抹

或大量潑澆再倒出多余釉料

后期還發(fā)明了吹釉

用嘴對著吹壺上的吹管吹氣

向坯體噴灑霧滴狀釉漿

釉層之薄宛如蟬翼

(潑釉,瓶口的毛巾為防止釉料進入瓶內(nèi),視頻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吹釉,視頻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極致的釉層

需要極致的排列方式

為了防止黏連

最初將器底的釉去除單層仰燒

但垂直空間利用率低

有的將器口的釉去除對口放置

口沿因無釉澀口

(仰燒與覆燒方法示意,制圖@王天怡&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而能實現(xiàn)兩全其美的辦法

是用于承托的墊具

常用的呈圓餅狀并帶有乳釘

可壘至1米多高

也有呈環(huán)狀的可疊置覆燒

從而減少變形

(墊具與支具使用方法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但這還遠遠不夠

極致的燒制

需要極致的防護

可以打包整摞瓷器的

匣缽

也能夠阻隔污染

為了避免冷卻時釉面發(fā)生氧化

有的匣缽做涂釉密封

只有打碎后才能取出器物

且不可再次使用

(把上完釉的半成品裝入匣缽,攝影師@陸雨春)

圖片

除了提高質(zhì)量

隨著瓷器需求與日俱增

提高產(chǎn)量迫在眉睫

而最顯著的方法便是加大窯室

有的龍窯長達130多米

單次裝瓷逾數(shù)十噸

(請橫屏觀看,建水龍窯在山間展布,攝影師@蔣晨明)

圖片

由于窯身過長火焰流動太快

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不同部位溫度不均

為此窯室改砌為階梯型

設(shè)立多個火膛

(“階級窯”結(jié)構(gòu)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極致的空間

需要極致的利用

火力強的部位放高級細瓷

溫度稍低的裝普通瓷

最次的可以燒粗瓷或者窯磚

每位窯工都堪稱

空間管理大師

在多平原的北方地區(qū)

樣貌普通的“饅頭窯”成為主流

它易于升溫和保溫

適宜燒制胎體厚重的較大瓷器

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工匠

將兩種窯合體發(fā)明了全新的

蛋形窯

(“蛋形窯”結(jié)構(gòu)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該窯集結(jié)兩種優(yōu)勢

形似平臥的半個鴨蛋

擁有與窯身等長的大抽力煙囪

燃燒材料普遍為松木

在江西景德鎮(zhèn)

覆蓋著濃郁茂密的松木林

窯工每次燒窯都要投放上千斤松柴

造就了集歷代名窯之大成的

鎮(zhèn)窯

(燒制的幾十個小時需要有人值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極致的火候

需要極致的把控

窯火到底燒至何種程度

僅憑老窯工的經(jīng)驗難免出現(xiàn)偏差

于是出現(xiàn)了溫度參照物

火照

這是塊涂釉的瓷片

插在巴掌大小的陶泥上

燒制期間定時勾出單片觀看顏色

全局變化盡在掌握

(汝窯中的“火照”,攝影師@柳葉氘,標(biāo)注@楊寧/星球研究所)

圖片

當(dāng)然

工匠從不滿足于枯燥的工作

也不滿足于乏味的產(chǎn)品

試圖從獨特的裝飾中尋找樂趣

有的玩轉(zhuǎn)紋樣

用刀在半干的坯體上刻劃輪廓

技藝高超者手起刀落

渾然天成

(景德鎮(zhèn)的手工藝人正在雕刻陶壺的花紋,視頻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有的玩轉(zhuǎn)貼塑

用手捏制飛禽走獸、江河湖海

技藝精湛者作品逼真

宛如活物

(龍泉窯青釉雙魚洗,攝影師@肖怡寧)

圖片

有的玩轉(zhuǎn)釉色

嘗試用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做著色劑

用不同的配比、窯位

甚至不同的氣候、壓力

幻化出萬千色彩

(主要著色劑示意,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攝影師@肖怡寧、動脈影)

圖片

而最風(fēng)靡的當(dāng)屬彩繪

單純的白瓷是最佳的畫布

根據(jù)事先打好的草稿

工匠先在燒好的瓷胎上勾勒涂染

再施釉燒成是為

釉下彩

(用筆勾輪廓線,視頻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分水,即在勾好的輪廓線內(nèi)填色,視頻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元時隨著國家開放

有種青藍色顏料從西亞流進

不到1%的含量即可成色鮮艷

由此誕生了鼎鼎大名的

青花瓷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攝影師@Makara·杉)

圖片

若于已燒好的瓷器上彩繪

再低溫?zé)剖菫?/p>

釉上彩

(松石綠地粉彩藤蘿月季花鳥紋蓋罐,攝影師@Makara·杉)

圖片

極致的顏色

需要極致的碰撞

若將以上兩者集為一體

被雅趣地稱為

斗彩

以明成化年間最為有名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攝影師@柳葉氘)

圖片

除此之外

清時還出現(xiàn)了粉彩

其含有的砷[As]有乳化作用

呈色粉潤而柔和

(粉彩鏤空轉(zhuǎn)心瓶,內(nèi)瓶可以轉(zhuǎn)動觀賞,攝影師@袁歡歡)

圖片

以及模仿歐洲琺瑯材料的琺瑯彩

觀賞起來具有立體感

頗受皇室貴族的歡迎

為了燒制常常使用最好的瓷土

召集最優(yōu)秀的畫師

(畫琺瑯花卉帶蓋香盒,攝影師@袁歡歡)

圖片

至此

瓷器集中國燒制技藝之大成

歷代名窯遍地開花

(中國歷代名窯位置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圖片

演化而來的

70多道制瓷工序

均是難以想象的精細和苛刻

每個上貢的瓷器背后

是無數(shù)瓷瓶被摔得粉碎

歷經(jīng)漫長的時間

反復(fù)推敲的窯工已臻化境

他們也許不再執(zhí)著于最高級的技巧

而沉浸于瓷器本身的情感

每當(dāng)夜深人靜時他們思考琢磨

接下來將要融入的是

極致的美學(xué)

03

極致美學(xué)

這是一片

美至不可思議的世界

遠遠觀之

美是曲線

外形輪廓氣脈貫通

首尾呼應(yīng)

(各類瓷器曲線示意,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攝影師@包浩霖、王朝、袁歡歡、蘇李歡、李文博)

圖片

或如楊柳細腰

或如雙臂抱月

或如鳳凰展尾

或如嫩荷涵露

(仿汝窯石榴尊,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近而觀之

美是色彩

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

是如銀似雪

是出塵不染

(青白釉纏枝暗蓮紋高足碗,攝影師@一只飯包)

圖片

祭紅、豇[jiāng]豆紅、郎窯紅、胭脂紅

是殷紅灼爍

是寶光耀目

(清雍正霽紅釉膽式瓶,攝影師@柳葉氘)

圖片

天青、粉青、豆青、影青、梅子青

是冷月孤帆

是遠山寒林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樽,攝影師@柳葉氘)

圖片

是輕如云魄

是一泓春水

(仿汝窯鳩耳尊,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其中天青色

也是藝術(shù)家宋徽宗獨愛之色

相傳只有特殊天氣加持

即“山雨欲來”時才能出現(xiàn)

可惜的是

該色隨著宋朝的覆滅成謎

無論后世如何仿制

只剩陣陣哀嘆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批)

“仿汝不似汝”

(周杰倫演唱的《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煙雨”的“天青色”,其實是指汝瓷的顏色;下圖為汝窯天青釉蓮花式溫碗,正所謂“雨過天青云破處”,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南宋時專為宮廷燒制的

官瓷

為追求器物溫潤肥厚的美感

通常數(shù)次施釉

器口處的釉在高溫下垂流

竟露出了褐色胎體

(官窯青釉葵花式洗上的“紫口鐵足”,攝影師@風(fēng)沉郁)

圖片

但那又如何

美從來不止“完美”

美是破碎

有種燒壞的瓷器

由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

出窯后周身冰裂

是為

開片

深淺各異的紋路交織疊錯

或像魚鱗、或像雪花

工匠將這種缺陷上升到美學(xué)

燒出了冠絕當(dāng)世的

開片汝瓷

(官窯瓷器,釉中還有少量氣泡時隱時現(xiàn)“寥若晨星”,攝影師@蘇李歡)

圖片

開片并未因火熄而結(jié)束

也許是某個午后

也許是某個夜晚

它將突然發(fā)出風(fēng)鈴般的聲音

猶如天籟

同樣以開片著稱的

哥瓷

還會在裂紋中滲入人工顏料

細紋吃色淺呈褐色

粗紋吃色深呈黑色

(哥窯瓷器,請滑動查看細節(jié)紋理,攝影師@蘇李歡/肖怡寧)

圖片

圖片

紋路如河流交織

開片若云舒天機

釉色似酥茶油潤

是當(dāng)之無愧的曠世奇珍

當(dāng)然

釉色并非只有清淺才是美麗

河南的鈞窯工匠

致力于燒造顏色濃艷的器物

不同顏色的釉料

在高溫中流淌、滲透、擴散

呈色妙境橫生

這一件

晴空萬里、驕陽高照

(宋徽宗年間每年只保留精品鈞瓷36件,其余全部砸爛;下圖為鈞窯天青釉紫斑碗,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另一件

云蒸霧涌、朦朧迷離

(鈞窯玫瑰紫釉碗,攝影師@袁歡歡)

圖片

正所謂

(元,劉秉忠《桃源憶故人》)

“桃花亂落如紅雨”

正所謂

(唐,李白《橫江詞六首》)

“濤似連山噴雪來”

福建建窯以及江西吉州窯的工匠

更加漠視常規(guī)

用極高的含鐵量燒造黑釉

并摻雜不同的色彩

美是偶然

褐色斑塊肆意伸展

狂野乖張

(磁州窯黑釉鷓鴣斑茶盞,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白色斑點肆意點綴

晶瑩靈動

(油滴釉碗,攝影師@肖怡寧)

圖片

美是自然

將經(jīng)過處理的葉子貼在盞內(nèi)

生成紋樣脈絡(luò)

盛水后似盛滿秋風(fēng)

(宋吉州窯木葉貼花茶盞,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還有種最奇異的斑紋

為過飽和氧化物所析出的結(jié)晶

中間浮現(xiàn)自然的藍色

四周閃爍著漸變的彩色光暈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如廣闊無際的空中星系運行

美如暗夜

裝滿宇宙

(建窯曜變天目盞,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美是隨心所欲

也可以是精心呈現(xiàn)

元時

一個戲曲雜劇盛行的年代

上至王孫貴戚

下至布衣百姓

均被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吸引

工匠們也不例外

他們將其畫在瓶瓶罐罐上

凝固住了

英雄豪杰的愴然悲壯

才子佳人的情真意遠

思鄉(xiāng)游子的無盡惆悵

(青花四愛圖梅瓶,分別繪制著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攝影師@鞠驍)

圖片

其中有只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蕭何月下逐馬

韓信望著滔滔江水猶豫不決

是去是留難以決定

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躍然瓶上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攝影師@路客看見)

圖片

除了故事

筆鋒輾轉(zhuǎn)之際也有

松竹蒼勁

山月蒼古

(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攝影師@包浩霖)

圖片

最具傳奇色彩的生物

被描畫得張牙舞爪

態(tài)勢兇猛

氣吞山河

(青花海水白釉龍紋膽瓶,攝影師@動脈影)

圖片

不過

美也可以是沒有“感情”

純屬炫技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僅憑一句話說不清是什么釉彩

總之就是各種釉彩

(各種釉彩大瓶,攝影師@傅鴻超,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圖片

紛雜的紋飾布滿全器

繁密得幾無間隙

令人目不暇接

也許這也是美

包容、是占有

日夜沉浸在瓷器的世界中

連工匠的手法

都充滿了美感

運筆或運刀時富有節(jié)奏韻律

任風(fēng)云變幻

心中自有乾坤

(專心致志創(chuàng)作的工匠,攝影師@張康年)

圖片

至此

瓷器集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之大成

吸引了世人目光

成千上萬件精美絕倫的瓷器

被裝進貨船

隨滔滔海水送往世界各地

這些瓷器

有獨屬東方的人間浪漫

(琺瑯彩瓷虎丘山水碗,攝影師@一只飯包)

圖片

也有迎合西方的奇異故事

(礬紅描金加彩人物圖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

它們的美麗有目共睹

人們競相追捧

作為全球化商品輝煌了近千年

被親切地稱為

china

而這個詞

同時也代表了中國

04

尾聲

1840年

一聲炮響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英國人、德國人、俄國人、法國人

紛紛涌入尋找傳說中的瓷器

趁著夜色偷運出去

運不走的便當(dāng)場砸壞

(23.9萬件青花瓷被偷,在國外拍賣,中國人連舉牌的機會都沒有;下圖是一名男子在佳士得精美瓷器和藝術(shù)品拍賣開始前欣賞一對來自13-14世紀(jì)的菩薩雕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隨之

西化浪潮席卷中國大地

也熄滅了微弱的窯火

滿地的碎瓷片對我們來說

都是無上珍寶

(博物館中收藏的碎瓷片,攝影師@肖怡寧)

圖片

歷經(jīng)近百年的發(fā)展

掌握先進科技的我們

運用成本更低的新型材料

在電爐中、在氣爐中

燒出了大量的優(yōu)質(zhì)瓷器

(我們?nèi)缃袷褂玫拇善鳎に嚵鞒桃雅c古代大為不同;下圖是國宴上的淄博陶瓷,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圖片

與此同時

工藝精度相比過去有了質(zhì)的升華

而陶瓷作為絕緣材料

還廣泛用于航空領(lǐng)域的精密儀器中

被送上遙遠的太空

仿佛時光真的慢慢老去

(1800℃高溫陶瓷封閉絕緣涂料可應(yīng)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耐高溫部件,攝影師@阿毛)

圖片

但若我們

親自站在古老的瓷器面前

它又是那么鮮活

此時此刻

是否正如燒制它的工匠

在燒窯之際

面對窯神祈求那般渴望

(2022年8月30日,江蘇常州博物館瓷器展上的小游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他高舉燃香

透過繚繞的煙霧

隱隱可見其肅穆凝重的神情

即使身經(jīng)百戰(zhàn)

此時也難免生出絲絲緊張

他磕頭叩拜

隨后默然走向等待起火的窯場

仿佛他將要燒的

已經(jīng)不再是無聲的器物

而是有聲的靈魂

而這場

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的對望

無關(guān)塵世

無關(guān)風(fēng)月

只關(guān)乎他們身為工匠的榮光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星球研究所-

撰文:周瓷兒

圖片:潘晨霞

設(shè)計:杜睿&楊寧&王天怡

審校:叮叮&黃楠茜&江上帆&陳志浩

封面攝影師:動脈影

專家審核

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陶瓷藝術(shù)設(shè)計系

楊帆 教授

【參考文獻】

[1] 李其江主編. 中國古代名瓷傳統(tǒng)工藝[M]. 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 2020.07.

[2] 陳萬里著.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7.09.

[3] 陳克倫,葉倩著. 天工開物叢書 窯火喚彩 中國古代瓷器制作術(shù)[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7.08.

[4] 崔名芳,朱建華.安徽古代燒瓷窯爐結(jié)構(gòu)分析——以壽州饅頭窯和繁昌龍窯為例[J].陶瓷學(xué)報,.2014.05.

[5] 中國硅酸鹽學(xué)會,馮先銘,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謙,汪慶正主編. 中國陶瓷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09.

[6] (英)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卜士禮作;鄧宏春譯.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瓷器史[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21.08.

[7] 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圖典》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古陶瓷圖典.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01.

評論
科普傳播L
大學(xué)士級
中國的陶瓷作為全球化商品輝煌了近千年,它的價值已不能完全用金錢衡量,它的美麗有目共睹,哪怕是遠古的陶瓷碎片都是無上珍寶
2023-01-11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太師級
中國古代瓷器,它代表著當(dāng)時社會的發(fā)展,無法用金錢衡量,是中國歷史、文化、藝術(shù)的縮影,更有著重要的科考研究價值。
2023-01-11
科普員gfb
學(xué)士級
一件瓷器價值不能全部用金錢衡量,是無數(shù)工匠在失敗與成功中對極致技藝的探索,在沉思與開悟中,對極致美學(xué)的追求。
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