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國”的地理機會

俠客地理
尋找自然美景,探秘山水奇觀,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收藏

公元前316年,秦國開始了兼并六國,做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準備。是先伐蜀,還是先攻韓,秦惠文王猶豫不決,遂問計于諸臣。

秦大夫司馬錯與張儀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場精彩的辯論。張儀主張先攻韓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而司馬錯則認為先取蜀地,“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秦惠文王最終采納了司馬錯的伐蜀之計,先從石牛道滅掉四川盆地西部的蜀國,隨手又滅掉了盆地東部的巴國,將整個四川盆地納入秦國版圖,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秦滅巴蜀,然后取天下。圖片源自網絡

“秦并六國,自蜀始”,秦惠文王“借蜀地立國”的成功經驗也為后世所效仿。

建立西漢的劉邦,東漢末年的劉備,皆以巴蜀為根基以成大業(yè)。不僅如此,在國家危難時期,巴蜀之地還扮演了避難所、大后方的角色。唐朝時期,蜀地曾兩次成為王朝的避難所,抗戰(zhàn)時期川渝又成為成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后方。

蜀地之所以取得“國之寶,可以兼濟天下”的地位,自然是得益于她“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富庶,而她的富庶則是成都平原所給予的地理機會。

▲在隆中,諸葛亮獻出益州而安天下的政治路線。圖片/《三國》劇照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也是唯一的外流盆地和綠色盆地。雖為盆地,但四川盆地的底部并不平坦,丘陵和低山所占超過90%,唯有西部的成都平原,才真正算得上平坦廣袤。成都平原的總面積只占四川盆地的9%,但這9%的平闊之地卻成為四川盆地最為富庶的地方和古蜀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中心。

成都平原處在青藏高原與龍泉山之間,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形,四周皆為山地、丘陵圍限,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是一個扇形沖積平原,其形成要追溯到約200萬年前,最初受龍門山推覆構造的影響形成斷陷盆地。

之后,盆地西北側山地的河流在青藏高原抬升作用下,加速下切形成河谷。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澈江、石亭江、綿遠河等均紛紛切開龍門山進入盆地。河流進入盆地之后,大量從山區(qū)挾裹而來的泥沙、卵石等沖洪積物質,沉積形成一系列的山前沖洪積堆積扇,這些沖洪積扇不斷擴大,并彼此連接成片,最終形成廣袤的沖積平原。

▲四川盆地地勢圖。圖片源自網絡

因為盆地的沉降速率不同,沉積物的厚薄出現(xiàn)西厚東薄的差異,并且形成多個沉降中心。最厚處達541米,最薄處僅數(shù)米,成都市區(qū)大約在15-30米之間。

這些沉積物具有雙層結構,下層由礫石、砂石、卵石組成, 厚度可達幾十米至幾百米,上層則由粉砂質粘土或亞粘土構成, 厚度可達幾米至幾十米。尤其是上層的粘土或亞粘土,富含礦物質和有機物質,形成肥沃土壤,是古蜀人繁衍生息和成都平原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的美名也因此為天下所知。

成都平原的西側是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歷史上地震頻繁,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的汶川8級地震至今令人寒栗,東部的龍泉山斷裂帶也偶有小規(guī)模地震發(fā)生,如1967年發(fā)生的5.5級地震和2020年發(fā)生的5.1級地震。雖然東西兩側皆為“動蕩”之地,但成都平原則非常穩(wěn)定,那怕是數(shù)十公里之外的龍門山天翻地覆,她亦穩(wěn)如磐石。這樣的地質構造是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安全保證”。

▲成都黃龍溪古鎮(zhèn)風光航拍全景圖,攝影/仙人板板(圖蟲創(chuàng)意)

從青藏高原注入成都平原的河流,既給成都平原帶來洪泛之災,同時也滋養(yǎng)了這里的繁華。成都平原的富庶很大程度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養(yǎng)以及都江堰工程對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學利用。

而都江堰治水只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堅持和聰明智慧之外,還得益于成都平原微微傾斜的獨特地理條件。成都平原在形態(tài)上呈一個傾斜扇面,由西北向東南微微傾斜。扇面坡降在3-5‰之間,從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區(qū),直線距離約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自然落差約230米。

▲成都平原水系格局圖。圖片/成都市水文化遺產普查成果

這樣的天然坡度,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體系和自流灌溉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礎。從大禹“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到古蜀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在內的歷代治水者,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優(yōu)勢,對岷江、沱江因勢利導,這才成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對李冰治水的效果稱贊有加,他寫道“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 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p>

而李冰之后,又有西漢時期的文翁,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的高儉、章仇兼瓊,明朝的盧翊,以至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的無數(shù)治水者的不斷擴建和完善,最終才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統(tǒng)。如今的成都平原,無數(shù)的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無數(shù)的堤、堰、閘如一張大網,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每一個隱微之處都能得到江水的滋養(yǎng)。

▲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攝影/王洪

略做歸納,“天府之國”的形成是因為成都平原所具有的四個條件,一是地殼穩(wěn)定,少有地震等災害的襲擾;二是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地肥沃,具有宜居、宜耕的地利之優(yōu);三是降水豐沛,氣候濕潤,自然災害不侵的先天之利;四是歷代治水者對岷、沱二江的有效治理和科學利用。

其中“氣候因素”頗有些偶然和運氣。這份功勞理所當然要記到青藏高原身上。成都平原所處的北緯30度線屬于亞熱帶回歸高壓帶,本應干熱少雨,沿著這一條線幾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區(qū),唯有青藏高原東部的中國大陸這一段是一個例外。這是因為青藏高原的隆升不僅阻擋了北方的寒流,還促使南方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繞行而來,形成季風環(huán)流,破壞了行星風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從而改變了中國大陸的水熱格局,橫亙在大陸的干旱區(qū)向西北退縮,包括成都平原在內的大陸東部也由干旱變得濕潤多雨,成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樂土。

我國四大盆地中,除四川盆地而外,皆地處西北干旱區(qū),氣候干燥,荒涼寒冷,很多地方是生命的禁區(qū),唯有四川盆地氣候濕潤,物產豐富,是一個例外。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是何其幸運!

天府之國,既是天時地利,更得益于人類的智慧。

▲眉山市永豐村“天府糧倉”水稻種植基地金黃色的稻田。攝影/仙人板板(圖蟲創(chuàng)意)

來源:俠客地理

評論
坦 蕩 蕩
少師級
蜀地之所以取得“國之寶,可以兼濟天下”的地位,自然是得益于她“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富庶,而她的富庶則是成都平原所給予的地理機會。
2023-02-02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成都平原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山川秀美、物產豐富,這些天然優(yōu)勢,加上歷史長河中積淀形成的厚重人文,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
2023-02-02
傳承解惑
大學士級
四川盆地,天府之國,既是天時地利,氣候濕潤,物產豐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是何其幸運而富足!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