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去掉魚字旁,就是安寧和健康,倘若地球流浪,“安康”更是每個人的心愿。
鮟鱇魚外形丑陋,因此也有一些稱得上“魚身攻擊”的俗名,比如蛤蟆魚、燈籠魚、老頭魚、琵琶魚、結(jié)巴魚、丑婆、海鬼魚等。鮟鱇魚家族有4屬約25種,一般生活在海底下500米的深處,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它們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北冰洋和我國沿海也有一些分布。
“丑”名遠揚的鮟鱇魚
很多種類的鮟鱇的長相確實難以稱得上養(yǎng)眼:它的頭大,寬闊而平扁,身體呈短圓錐形,軀干部比較短,嘴巴寬寬大大,下頜突出,兩頜長著大小不等的尖銳的犬牙,且可以向內(nèi)倒伏,頭的周緣具發(fā)達的皮質(zhì)觸手狀突起,雙眼長在頭背上,身體柔軟,沒有鱗。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研究表明鮟鱇是河豚的遠親。鮟鱇屬于輻鰭魚綱棘鰭類鱸形亞類真鱸形系鮟鱇目。鮟鱇目與鲀形目是姊妹支。雖然鮟鱇看起來與可愛的河豚毫不沾邊,但鮟鱇目的確與鲀形目關(guān)系最近。
不過,還有研究表明,鮟鱇魚并不都是“蛤蟆魚”“大丑魚”,鮟鱇目還是有高顏值的種類存在的。比如鮟鱇目躄魚科的許多物種是頗受歡迎的海水缸觀賞魚,如金黃的鮑氏薄躄魚等,色彩鮮艷,形態(tài)奇趣。
丑魚鮟鱇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早戀早婚”的鮟鱇魚
除了丑,一些鮟鱇魚種類的戀愛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很奇特。這是因為鮟鱇魚的“早戀”和雄魚的“專一”。鮟鱇魚的卵一經(jīng)孵化,幼小的雄魚就馬上找“對象”,隨后立刻“成家”。這可能是地球上生物最典型的“娃娃親”。
過一段時間,幼小雄魚的唇和身體內(nèi)側(cè)就和雌魚的皮膚逐漸連在一起,最后夫妻倆就完全“合體”了。此后,雄魚除了精巢組織繼續(xù)長大以外,其他的器官都停止發(fā)育,最后完全退化。從此,雄魚就依附在雌魚體上,過著寄生生活,靠雌魚身上的血液來維持生命,并通過靜脈血液循環(huán)進行交配。
因此,鮟鱇魚夫妻的個體相差懸殊。如密棘鮟鱇的雌魚全長1—1.2米,雄魚只有8—16厘米,人們曾經(jīng)捕到一條1米長的雌鮟鱇,而附著在它身上的雄魚只有2厘米。研究人員說,鮟鱇的這種奇特的“婚姻”在汪洋大海之中,對提高受精率、保證后代的繁衍是非常有效的。不過,這種性寄生現(xiàn)象在整個生物界里都非常少見,即便是在鮟鱇魚的種類中,也只有一部分鮟鱇魚選擇了這種方式。
“早戀”的鮟鱇魚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會“打燈籠釣魚”的鮟鱇魚
多數(shù)鮟鱇魚生活在深海,這是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環(huán)境,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找到食物、繁衍生息,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鮟鱇魚自有應(yīng)對辦法。什么辦法呢?一是打燈籠。鮟鱇魚自己其實不能發(fā)光,但是它的頭頂上長著燈籠狀的發(fā)光器,發(fā)光器里面,有兩種弧菌共生著,這些弧菌能夠發(fā)出亮光。在黑暗的深海里,可憐的小魚小蝦被鮟鱇魚頭頂上的光亮吸引過來,但并不知道藏在點點星光下面的,是鮟鱇魚無情的血盆大口,還沒等它們反應(yīng)過來,就掉進了鮟鱇魚的血盆大口。
“打著燈籠”的深海鮟鱇魚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雖然“小燈籠”是深海鮟鱇魚引誘食物的有力武器,但有的時候也會給它惹來麻煩。因為閃爍的燈籠不僅可以引來小魚,還可能吸引來敵人。當遇到一些兇猛的敵人時,貌似兇狠的鮟鱇魚就不敢和它們正面作戰(zhàn)了。
但鮟鱇魚是比較聰明且靈活的,它會迅速地把自己的小燈籠塞回嘴里去,靠著自己發(fā)達胸鰭,像腳一樣在海底移動。燈籠一滅,海洋中頓時一片黑暗,鮟鱇魚趁著黑暗轉(zhuǎn)身就逃。那些想把鮟鱇魚當美食的大魚,在黑暗中找不著獵物,只好悻悻離去。
不過,只有深海中的角鮟鱇有發(fā)光細菌,可以發(fā)光,來吸引趨光性的魚類和其他動物。沿海常見的黃鮟鱇,雖然也在海洋中層帶有分布,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棲息水深不超過200米,甚至在平均水深只有十幾米的渤海中也有它的身影。因此,黃鮟鱇這一底棲魚類,實際上不是深海魚。在幽暗的深海出現(xiàn)的多種多樣、模樣嚇人的鮟鱇,主要是角鮟鱇亞目的成員。
打著燈籠的深海鮟鱇魚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渾身是寶的鮟鱇魚
鮟鱇魚肉質(zhì)緊密,結(jié)實不松散,纖維彈性十足,鮮美更勝一般魚肉,可與龍蝦肉媲美,膠原蛋白也十分豐富。不但日本人喜食,美國人和一些西方國家的人也愛食用。鮟鱇魚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等地也被作為食用魚類,而且價格便宜。因為目前還沒有人工養(yǎng)殖,市場里的鮟鱇魚都是野生捕撈的。
鮟鱇魚全身都是寶,特別是魚肝、魚皮、魚肚、魚鰓、魚肉、魚鰭以及卵巢,不同部位味道各異,吃法也有不一樣。日本人喜愛吃鮟鱇鍋,尤其是在冬天。在日本關(guān)東,鮟鱇魚被是頂級食材,有“西有河豚、東有鮟鱇”的說法。除了火鍋,日本人還會以鮟鱇魚肝作為壽司食材,而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之稱,一般可以蒸食或作為刺身食用。
鮟鱇魚是特殊的、以丑聞名的魚,雖然美味,但目前我們對于這種生活在深海的魚類了解很有限。它的資源量、可捕的產(chǎn)量,都還有待研究。
2012年8月,科學家們在美國加州海岸外的深海中拍攝到一種罕見的鮟鱇魚品種,說明我們對鮟鱇魚還知之甚少。我們期盼發(fā)現(xiàn)更多的深海寶藏,希望這種特殊的“丑魚”能在大海里健康生活下來。倘若真的到了“流浪地球”的時代,這種深海魚或許會成為可以救命的“糧倉”。
出品:科普中國智惠農(nóng)民
監(jiān)制:光明網(wǎng)科普事業(yè)部
作者:劉雅丹研究員 中國水產(chǎn)學會原秘書長助理、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策劃:武玥彤 謝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