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是我國最著名的休眠火山,海拔超過五岳名山,其主峰之上還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天池,湖水湛藍深邃,湖周略呈橢圓形,湖面南北長4850m,東西寬3350m,水面面積9.82平方公里。
長白山天池位于中國吉林省東部,與朝鮮接壤,是中國和朝鮮的著名界湖。該湖的面積并不算大,但水深卻達到了我國淡水湖泊之最,平均水深高達204m,最大水深超過300m。地質(zhì)勘探結(jié)果顯示,天池的水位特點是四周淺、中間深,從湖邊向中心延伸處幾十米處突然變深,形成水下環(huán)狀陡坎,中心位置有兩處最深,我國境內(nèi)的最大水深達373m,朝鮮一側(cè)則為384m。
得益于水深的優(yōu)勢,長白山也成了我國蓄水能力最強的火山湖,常年蓄水量穩(wěn)定在20.4億m3左右,相當于整個三峽水庫的5%,或者145個西湖的蓄水量之和。據(jù)監(jiān)測,僅天池每年外泄的水量就高達1.23億m3,人均用水量按450m3/年計算,每年外流的湖水就能滿足27萬人的用水需求。
長白山天池不僅蓄水量大,而且水量相當穩(wěn)定,當水面海拔上漲到一定高程,湖水就會通過北坡的闥口外泄,并形成高達68m的長白山瀑布。該瀑布常年不斷流,下注二道白河,為第二松花江正源的源頭。同時,鴨綠江和圖們江兩條界江也發(fā)源于長白山,正因如此,天池也有“圖們泊”的稱謂,意思是“萬水之源”,由此可以看出長白山對東北水系發(fā)育的重要影響。
作為中朝兩國共同擁有的深水湖,天池的水源問題向來深受關(guān)注,但令人疑惑的是,天池位于長白山的主峰上,四周被群山包圍,沒有一條河流能自然匯入天池,湖水卻能終年外溢并且綿延不絕,天池的水源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對于長白山天池的來源,民俗和史料中提出了兩種觀點,一是以東海之水為源,二是以“龍王”興水為源。
根據(jù)民間傳統(tǒng)的說法,長白山天池平日沒有潮漲潮落的現(xiàn)象,但每逢七日就有一潮,與海水的自然節(jié)律相呼應(yīng),故天池又名“海眼”。古人認為,長白山天池與東海相通,天池水滾滾外流,永不枯竭,除了東海之水可做源頭,沒有任何自然水域能勝任水源供給。
但這種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jù),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長白山最靠近的是渤海、黃海,然后才是東海。其次,東海屬于高鹽度水,長白山天池卻是淡水,二者的理化指標大有不同。再者,即便天池與東海相連,水的流向也應(yīng)該是從天池流向東海,因為天池湖面的海拔高達2819m,遠高于海平面,根據(jù)“水流從高往低”的自然規(guī)律,東海也不可能是長白山水體的源頭。
另一種說法是“龍王”興水為源,但同樣也不靠譜。在史料中,長白山天池也被稱為“龍?zhí)丁?,有文獻記載稱:每年三月間,有黑云自西北方向而來,大雨、冰雹不斷,數(shù)日之后,天池湖面升起五色彩云,向東南方向飄去。相傳,這是黑龍江龍王和天池龍王會同、朝宗東海的場景。當?shù)匾灿袀髀劼暦Q,天池中鎖著一條獨角龍,天池水深能潛龍,龍能興水,這是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的道理,所以有人認為天池是以“龍王”興水為源。
當然,這種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jù),所謂的“湖怪”、“龍王”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之中。那么,從科學角度來看,天池水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天池水的來源有兩部分,一是大氣降水,二是地下涌水。
據(jù)氣象部門觀測,長白山區(qū)自古就多雨、多雪,其年均降雨量是吉林省最多的地區(qū),也是我國東北降雨最豐沛的地區(qū)。長白山的主峰是歐亞大陸的高峰之一,降雨量顯著高于周邊地區(qū),而天池正處于整個長白山脈的多雨中心,周邊的集水面積達21.4平方公里,可以接收大面積的大氣降水。
資料顯示,長白山的年均降雨量高達1470mm,降雪量也相當可觀,在正常年份,9月初主峰就開始下雪,直到來年5月停止,積雪時間超過6個月,厚度一般為30~50cm。每當氣溫升高,高山積雪融化,融水便成了天池水源的重大補給。
但科學家經(jīng)過計算后發(fā)現(xiàn),天池流域每年的降水量(含降雨量和降雪量)只有0.43億m3,而湖水每年自然外泄的流量就高達1.23億m3,中間有8000萬噸的水“來歷不明”??茖W家認為,這部分水很可能來自于長白山的深層地下涌水。
科學工作者通過研究分析衛(wèi)星照片,發(fā)現(xiàn)天池的底部存在大量的泉眼,源源不斷地向外涌水。其中,在天文峰和華蓋峰下部的湖面有一條長約200m,寬約20m的狹長水域,冬季不封凍,水面有大量氣泡冒出;在朝鮮境內(nèi)的將軍峰西北側(cè),也有兩處約1000㎡的湖面全年不凍,水溫都在10℃以上,被稱為天池湖畔溫泉群,這也說明湖底確實有噴泉涌出。
根據(jù)1/100000地形圖和《吉林省長白山區(qū)火山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報告》介紹,天池深層地下水的補水面積高達50.57平方公里,遠高于自然降水量的補水面積(21.4平方公里)。根據(jù)比例推算,天池地下水提供的水量也高于自然降水量,如此巨大的水量究竟來源于何處?
2021年7月,我國河海大學的陳建生教授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即長白山的天池的大部分湖水都來自青藏高原。
這一結(jié)論是我國的河海大學、西湖大學聯(lián)合美國加州大學、瑞士聯(lián)邦理工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得出的研究成果,并在國際權(quán)威的地球科學期刊《地質(zhì)學》上發(fā)表了相關(guān)論文。論文指出: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存在常年地下水,大量淡水涌入地下裂谷,再通過玄武巖中的深層導水通道流向西側(cè)、東側(cè)的低海拔地區(qū),最終有一部分水流到了長白山天池中。
陳教授等人在研究玄武巖中的地下水時發(fā)現(xiàn),火山口中存在玄武巖導水通道,這是熔巖流在冷卻過程中形成的天然裂隙,為地下水的滲透提供了自然通道和擴散路徑。青藏高原是世界著名的“亞洲水塔”,其地下水資源不可估量,在引力均衡的作用下,青藏高原的地下水便向四周低海拔地區(qū)流動,而長白山擁有國內(nèi)最大的天然火山口,實際上就相當于地下水的天然出水通道。也就是說,青藏高原、長白山以及地下輸水通道共同構(gòu)成了一條巨大的“U型水管”。
根據(jù)科學家的觀點,在我國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區(qū),理應(yīng)也存在從青藏高原外滲的深層地下水。但受地質(zhì)條件影響,我國西北、華北等地鮮有天然的火山口,也很少出現(xiàn)地殼斷裂帶的缺口,因而出露涌泉相對少見。
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國科研團隊已成功在內(nèi)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打出了深層水,在實踐層面驗證了理論的正確性。研究者還認為,其中一路地下水沿著板塊間的縫隙自西向東流動,經(jīng)過阿拉善盟、鄂爾多斯、華北平原,直通大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qū),這一理論可謂顛覆了很多人的固有思維,為長白山天池的來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再做簡單總結(jié):長白山天池的部分水源來自于天然降水,但主體來自于玄武巖地下水,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地下水,能通過火山通道不斷為天池補水。考慮到天池湖面的海拔高度,現(xiàn)實中能滿足補給源區(qū)的只有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
科學家認為,西藏內(nèi)流區(qū)的河流、湖泊存在滲漏現(xiàn)象,因而可進一步確定:天池及周邊的地下水主要來源于西藏的內(nèi)流區(qū)域。由此也可以看出,青藏高原是真正的“水資源寶庫”,高原地下水與長白山水系的關(guān)聯(lián)再次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