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從航海造船改學天文,他讓“北京時間”響徹祖國大地!

桂粵科普
桂林理工大學教師,三年科普中國優(yōu)秀信息員、廣東科學傳播達人。
收藏

改變我們生活的“北京時間”是怎么來的?

這與一個人的付出密不可分

他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老師

為天文事業(yè)奮斗70載

他參與創(chuàng)建我國天體物理學科主編《十萬個為什么》(天文卷)……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射電天文學領域奠基人王綬琯

王綬琯帶動了中國天文學界的跨越式發(fā)展

更為國家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了無數(shù)科學人才

2021年1月28日王綬琯院士辭世,享年98歲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王綬琯的傳奇一生

1923年,王綬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13歲時,他參加馬尾海軍學校的考試后被錄取

圖:馬尾海軍學校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初學航海,王綬琯本想做個海員,馳騁海疆,保家衛(wèi)國

后因眼睛近視改學造船

1945年,22歲的王綬琯到英國皇家格林尼治海軍學院

進修主攻航空母艦設計

學院隔壁就是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臺

漫天繁星激發(fā)了他對天文學的向往

圖:王綬琯在英國皇家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進修 來源:CCTV國家記憶

畢業(yè)之際王綬琯面臨一個重大的人生選擇

是繼續(xù)學習本專業(yè)還是轉(zhuǎn)學天文學?

圖:王綬琯(中)在倫敦求學 來源:CCTV國家記憶

27歲那年。王綬琯下定決心

放棄苦學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術

改學天文學,擁抱自己真正的夢想

1950年,王綬琯從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造船系轉(zhuǎn)入倫敦大學天文臺

開始了畢生探尋天文學的研究之路

有人說王綬琯是個“觀測星星的人”

1953年回國后,他參與創(chuàng)建我國天體物理學科

先后就職于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及北京天文臺等

來源:CCTV國家記憶

1955年,王綬琯受命到上海承擔“提高時間信號精確度”的任務

他和同事們用一年多的時間改進了測時、授時、播時的技術

將中國的授時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

自此,“北京時間”響徹祖國大地

來源:CCTV國家記憶

上世紀80年代后期

王綬琯和蘇定強共同提出并設計攻關項目“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

突破了光學天文望遠鏡大視場和大口徑不能兼?zhèn)涞钠款i

大型光學望遠鏡LAMOST由我國自主設計

多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國際天文界至今倍受矚目

1993年10月,紫金山天文臺將第3171號小行星譽名為“王綬琯星”

來源:CCTV國家記憶

錢學森曾在多個場合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這正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王綬琯致力于科研,也重視人才培養(yǎng)

他積極參與破題、付諸行動,主編了一系列科普著作

王綬琯曾說:“科學普及了才能讓更多孩子受益”

1999年起

王綬琯倡議并聯(lián)合數(shù)十位著名科學家發(fā)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

如今

俱樂部的一些早期會員已成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圖:王綬琯參加“大手拉小手”活動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就是王綬琯的學生之一

南仁東組織建造了全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圖:中國天眼(FAST)

王綬琯90多歲高齡時,哪怕躺在病床上,仍有操不完的心

來源:CCTV國家記憶

他曾說:“培養(yǎng)諾貝爾獎獲得者要從中學生抓起”

“百年樹人,要一直做下去”……

“我們盡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讓科學之樹枝繁葉茂”

這是王綬琯一生為之努力的事業(yè)

致敬!

來源: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人民資訊、光明日報、福州日報、CCTV國家記憶

評論
湖北胡石倫
太師級
王老帶動了中國天文學界的跨越式發(fā)展。
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