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星”在囧途可能會掉進哪些“坑”?

中國宇航學會
原創(chuàng)
進入中國宇航學會公眾平臺,了解最權威的航天科普資訊。
收藏

經過少則10分鐘,多則9個小時的飛行,運載火箭準確地將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此后的旅程將一帆風順。靜止軌道衛(wèi)星大多數并不會被直接送入靜止軌道,而是需要通過自行升軌進入預定軌道;而深空航天器也需要利用自己的發(fā)動機進行軌道改變后,前往目的地,復雜度遠超運載火箭系統。

這些大質量、高價值的載荷,設計壽命至少2~3年,并且需要經受惡劣的深空環(huán)境。它們在軌道上可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故障,有些衛(wèi)星永遠地報廢在轉移軌道上,而有一些則利用系統重啟、分系統冗余、軌道重構等多重手段,頑強的進入到了工作軌道。雖然發(fā)生故障的衛(wèi)星無法達成預定壽命,但損失一定壽命總比完全報廢要更有價值。

雷達天線未展開

作為美國上一代,也是第一代戰(zhàn)略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wèi)星,LACROSSE(長曲棍球)衛(wèi)星是一個神秘的代名詞。不過其真名并非“長曲棍球”,而是“ONYX”(縞瑪瑙)。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的優(yōu)勢是可以穿云穿水,相比光學偵察衛(wèi)星可以無視云層的遮擋,同時獲得一個不低的分辨率。

縞瑪瑙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共發(fā)射了5顆,部署于57度軌道和68度軌道。前3顆衛(wèi)星為第一代,使用X波段成像;而后2顆衛(wèi)星為第二代,使用X/L雙波段成像。據稱縞瑪瑙衛(wèi)星的編號為3100,發(fā)射質量為14500千克~16000千克??c瑪瑙衛(wèi)星配置一個巨大的側裝傘形天線用于進行雷達成像,對地面分辨率為約0.3米。其搭載有2片巨大的、長度為45米的太陽能電池板,為衛(wèi)星提供平均20千瓦的恐怖電力。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前身)為衛(wèi)星研制的主承包商。

一份USAF文獻中的類縞瑪瑙構型參考圖

第一顆縞瑪瑙衛(wèi)星于1988年12月2日搭乘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發(fā)射升空,任務編號STS-27。衛(wèi)星被部署于近地點437千米、遠地點447千米、傾角57度的軌道,編號USA34。

唯一一張解密的縞瑪瑙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圖像

縞瑪瑙-1這顆衛(wèi)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傘形天線沒有展開。在2001年的一則訪談中,STS-27任務的一名航天員吉布森回憶說:“我們釋放了衛(wèi)星,但是衛(wèi)星遇到了很多問題,我們重新和衛(wèi)星交會,捕獲并且修復了它。”但是對于STS-27任務是否涉及一次秘密的太空行走,美國宇航局并沒有確認。

不管怎么說,第一顆縞瑪瑙衛(wèi)星被部署出去了。但是這顆衛(wèi)星的壽命沒有達到預期,1997年衛(wèi)星離軌,壽命8年多。第二顆縞瑪瑙衛(wèi)星則在軌工作了20年,2011年3月離軌。后4顆縞瑪瑙衛(wèi)星改由大力神4(03)B運載火箭發(fā)射。

高增益天線傘栓卡死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作為一個旗艦級深空探測任務,也是美國宇航局史上方案修改次數最多的探測器之一。

最初“伽利略號”計劃使用航天飛機加上3級慣性上面級發(fā)射,但推力還是不夠,需要疊加一次火星飛掠來獲得足夠的能量。而且任務隨著航天飛機首飛的延遲而被推遲到1984年,火星飛掠的重力加速效能大幅減弱,而航天飛機本身的運載能力也低于預期。美國宇航局一度決定將航天器拆分成兩部分發(fā)射。

幸運的是,用于航天飛機的半人馬座G低溫上面級開始研制。強大的半人馬座G上面級,能夠在“伽利略號”從航天飛機貨艙中分離后將其直接載入地木轉移軌道。但半人馬座G上面級本身受到了頗多質疑,而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是宣告其死亡的致命一擊。1986年6月,半人馬座G上面級被美國宇航局勒令取消研制,而一個2級的慣性上面級不具備直接轉移去木星的能力,于是改成了地球-金星-地球-地球-木星的重力助推序列。航天器設計采取直飛木星的方案,但新的重力助推使得航天器會比計劃更接近太陽,導致原計劃的熱控系統不滿足新的飛行序列。為了避免高增益天線過熱損壞,天線從原計劃的發(fā)射后就展開改為在借力飛行后達到原定設計溫控條件下再打開。

協調世界時1989年10月18日16時45分,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起飛,最終慣性上面級將“伽利略號”送入近日點0.67天文單位、遠日點1天文單位的日心軌道。

在14個月的第一圈飛行中,“伽利略號”沒有遇到大的問題。1990年12月19日,第一次地球重力助推按計劃執(zhí)行,1991年4月11日,高增益天線在設定條件下展開?!百だ蕴枴钡母咴鲆嫣炀€的18個肋條由一對電機驅動一系列推桿、滾珠螺桿及承載環(huán)來展開。但是只有13個成功展開,另外5個被卡在了托架結構內,有2個后來釋放了,而相鄰的3個肋則保持在原位,并且隨著驅動,滾珠螺桿漸漸扭曲,最后驅動機構徹底卡滯。滾珠螺桿需要運動8.6厘米才可以展開天線,而實際上只運行了1.5厘米。

問題很快就被找到了,“伽利略號”鎖栓和插座連接點因為長期受應力過高導致涂層被損壞。在“伽利略號”數年的制造與儲存期間,潤滑劑被損耗,而唯一一次涂抹潤滑劑距離發(fā)射過去了10年!鎖栓與插座最后在真空和強大的壓力下產生了冷焊。換句話說,鎖栓被壓力“焊”在了插座上,成為了一個整體。擔心在地面測試中產生問題,因天線沒有備份導致推遲,天線沒有得到完全測試!最后美國宇航局決定使用熱應力和離心力來撬開鎖栓,并且通過電機驅動或者推力器點火來“錘擊”鎖栓。

高增益天線展開的“伽利略號”,可惜它在任務進行中并未實現

1992年4月,“伽利略號”再次抵達近日點,航天器背向太陽,將高增益天線置于陰影中長達50個小時,但鎖栓仍未展開。按照仿真,需要6~12次冷熱循環(huán)才能展開天線,但其基于的假設可能也是錯的。低增益天線被收回6次,試圖借助急停產生的晃動搖動鎖栓,但也沒用。1992年9月,7次冷熱循環(huán)仍然未能使高增益天線展開。但每次循環(huán)會浪費4千克的推進劑,沒有那么多推進劑可供浪費。

作為備選方案,“伽利略號”使用推力器點火推動天線電動機移動,每一次點火都可以使得滾珠螺桿轉向部分角度,從而增大驅動力。同時,在近日點附近天線塔的熱應力會達到最大,人們認為在此時“錘擊”滾珠螺桿可以釋放一條肋,如果到1993年3月高增益天線仍未展開,便放棄高增益天線,全部使用低增益天線下行。結合深空網升級和壓縮算法升級,可以達到原計劃速率的100倍。

1992年12月29日至1993年1月19日,“伽利略號”進行了超過15000次的“錘擊”,但只使得打開的肋條開得更大一點,沒打開的還是沒打開。3月,“伽利略號”開始加速自旋至10.5轉/分鐘,但高增益天線還是不為所動,美國宇航局最終宣布放棄高增益天線。

儀器故障/接收機故障

編號VGR-77的探測計劃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最偉大的一次遠征。1977年的“大旅行”窗口給予航天器以一次性飛掠四顆外行星的機會。協調世界時1977年8月20日14時29分,在推遲不到5分鐘后,旅行者2號探測器踏上深空探測之旅。航天器進入了近日點1天文單位、遠日點6.28天文單位的日心軌道。發(fā)射后幾個小時,一系列結構開始展開,但始終未收到掃描平臺懸臂展開到位的信號。星敏感器被一些漂浮在航天器附近的絕緣碎片所干擾,而在穩(wěn)定姿態(tài)的時候,備份姿態(tài)控制系統被誤激活。新軟件被緊急在地面編制出來并且完成測試,注入到探測器上。隨后根據星敏感器的圖像確定,懸臂距離鎖定位置只差0.5度以內,任務控制中心通過晃動航天器,使之成功鎖定。

“大旅行”示意圖

8月30日,“旅行者2號”開始第一次軌道修正,但是發(fā)現推力器的推力遠低于預期。通過分析,是一部分燃氣流被航天器的儀器所阻擋,導致有效推力不足。按照這個進度來看,“旅行者2號”只能勉強抵達土星。任務控制中心優(yōu)化了“旅行者2號”的機動流程,將土星飛掠時間從木星飛掠后70天提前到近木點執(zhí)行,同時將“旅行者2號”的星敏感器從“老人星”改成了“天津四”,從而減少太陽光壓的影響。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進入近日點1.01天文單位、遠日點8.99天文單位的日心軌道。1978年2月23日,“旅行者1號”進行掃描平臺測試,結果掃描平臺的展開執(zhí)行機構卡死,對后續(xù)任務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在對地面樣機進行試驗后,再次命令“旅行者1號”進行測試,5月31日,執(zhí)行機構沒有發(fā)生再次卡死。上次卡死的原因可能是執(zhí)行機構的齒輪被灰塵污染,導致齒輪被卡住。而在后續(xù)測試中灰塵被壓碎或移除,于是平臺恢復了正常工作。

“旅行者1號”及Star-37固體火箭發(fā)動機

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來了。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專注于“旅行者1號”的時候,他們把“旅行者2號”忘了?!奥眯姓?號”在1978年4月5日自動進入“指令失效警告”。在一周內主份接收機未接收到地面上行指令的時候,默認主份接收機失效,轉入備份接收機。但是備份接收機無法鎖定來自地面的信號,因為地球自轉及航天器飛行導致的多普勒頻移,會導致信號頻率發(fā)生變化。工程師并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因為12小時后又會切換回主份接收機。但是主份接收機在開機后僅僅30分鐘就遭遇短路,徹底失效。

這問題可就大了,如果人類還想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奧秘,那么希望必須寄托在“旅行者2號”的備份接收機上。又是7天過去,航天器再次切換至備份接收機。此時深空網開發(fā)的計算機控制振蕩器派上了用場。

4月13日,這些變頻率的信號成功上行至“旅行者2號”。但是不是每條指令都被成功接收了?工程師發(fā)現,接收機的可接受頻帶會隨著溫度變化而改變。這種變頻率上行信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僅地球自轉一項引起的多普勒頻移是“旅行者2號”可接受頻率范圍的30倍,而每一項誤差都必須被考慮在內。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建立了“旅行者2號”各分系統的詳細熱模型,從而精確預示接收機溫度,誤差在0.1℃內。但即使如此,通信仍然時斷時續(xù)。10月份,問題才得以解決,任務控制中心向航天器注入了探測序列指令,后續(xù)即使信號完全中斷,“旅行者2號”也可以自主完成木星及土星交會。

這還不是問題的結局。1979年9月7日,“旅行者2號”抵達木星。強烈的木星輻射使得接收機頻帶發(fā)生了不可預測的變化,在地球掩星區(qū)過后,深空網不得不使用多個不同頻率上行從而指望“旅行者2號”可以剛好“聽到”指令。

雖然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但“旅行者號”仍不愧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成功的幾個行星探測工程之一。一系列故障在土星飛掠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應對措施也足夠完善。兩個“旅行者號”繼續(xù)飛向深空,繼續(xù)著它們的外層空間探索之旅。

遠地點發(fā)動機故障

先進極高頻戰(zhàn)略寬帶通信衛(wèi)星,也稱為“軍事星3”通信衛(wèi)星。先進極高頻衛(wèi)星能給戰(zhàn)區(qū)指揮官提供高安全性的、抗干擾的、不易截獲的通信服務,可滿足實時圖像、戰(zhàn)場地圖和跟蹤數據傳輸等戰(zhàn)術通信需求,將成為美國國防部在軍用衛(wèi)星通信體系結構中期階段使用的骨干。它采用A2100M平臺建造,造價超過5.8億美元。

先進極高頻戰(zhàn)略寬帶通信衛(wèi)星

2010年8月14日,“宇宙神5-531”運載火箭成功將重6168千克的先進極高頻-1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至一條近地點225千米、遠地點50212千米、傾角22.2度的超同步轉移軌道。按照計劃,首先啟動遠地點發(fā)動機,通過30天機動將遠地點提升至1.9萬千米、傾角為6度的軌道,隨后使用其霍爾推進器工作90天進入地球靜止軌道。衛(wèi)星設計壽命14年。衛(wèi)星主動力系統使用石川島播磨重工制造的BT-4型聯氨-四氧化二氮450牛推力器,同時擁有6臺22牛單組元推力器和12臺0.9牛單組元推力器,這些推力器由航空噴氣公司研制。BPT-4000雙模態(tài)電推系統在轉移軌道使用大推力模式,而在軌道保持時使用小推力高比沖模式。

整流罩中的先進極高頻衛(wèi)星,注意其安裝在腰部的側裝電推

但是,其第一次遠地點機動時,推進器未能正常工作并自動關機,兩天后的第二次嘗試也未能成功。這意味著遠地點發(fā)動機報廢。“先進極高頻-1”從8月29日7:00開始轉入使用22牛單組元推力器升軌的模式,并且電推會提前接手軌道轉移。

在第一階段,3臺22牛推力器工作至9月7日,將遠地點提升至1156千米、傾角19.9度。隨后6臺22牛推力器同時工作至9月22日,將近地點提升至4712千米、傾角15度。第三階段時電推開機,使用10個月將遠地點提升至靜止軌道高度。最終于2011年10月24日進入預定軌道,并且能夠滿足其14年壽命的需求。

遠地點發(fā)動機故障

“移動用戶目標系統”是跟“先進極高頻-1”一樣的倒霉鬼。同樣使用A2100平臺,同樣被BT-4坑了?!耙苿佑脩裟繕讼到y”戰(zhàn)術窄帶通信衛(wèi)星將提供比特高頻后繼衛(wèi)星系統高10倍的傳輸量,并將為美軍提供更可靠的通信方式?!耙苿佑脩裟繕讼到y”的首星在2012年發(fā)射升空,星座計劃建設4顆業(yè)務星,另設1顆備份星。

“移動用戶目標系統”星座的布置圖

2016年6月24日,“宇宙神5-551”型運載火箭成功將6740千克重的“移動用戶目標系統”-5通信衛(wèi)星送入了一條近地點為3838千米、傾角19度的高近地點同步轉移軌道,但是隨后其石川島播磨重工制BT-4型遠地點發(fā)動機未能正常點火?!耙苿佑脩裟繕讼到y”-5借助其22牛單組元推力器進行了26次點火,在11月3日完成了最終升軌。但“移動用戶目標系統”-5的南北保位明顯能力受限,相比于前4顆“移動用戶目標系統”保持在2.5度的傾角,“移動用戶目標系統”-5的傾角達到了6.5度左右,其軌道的偏心率也遠大于另外4顆。

太陽能帆板故障

“國際通信衛(wèi)星-19”是國際通信衛(wèi)星公司向勞拉空間公司訂購的一顆高通量通信衛(wèi)星,基于SSL-1300平臺建造,發(fā)射質量為5600千克,2012年6月1日由“天頂-3SL”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用于替代“國際通信衛(wèi)星-8”,設計壽命18年。

天頂3SL發(fā)射“國際通信衛(wèi)星-19”

“國際通信衛(wèi)星-19”在發(fā)射成功后晚些時候宣布,衛(wèi)星的南側太陽能帆板無法展開。4次升軌后南側帆板終于勉強展開,但是損失了25%的電力,并且導致衛(wèi)星的容量損失了50%。

國際通信衛(wèi)星19號

最終故障分析委員會查明,問題出自帆板的一個制造缺陷。這種缺陷導致“國際通信衛(wèi)星-19”的南側帆板受到永久性損傷,無法全功率供電。

評論
科普老兵聞向東
大學士級
只有精益求精,慎之又慎,火箭發(fā)射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2023-07-01
科普5cd13971955ba
大學士級
2023-07-01
吳風英
少傅級
已閱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