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過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越來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人們對過敏的關(guān)注度也越來越高。在2005年6月28日,WAO聯(lián)合各國變態(tài)反應機構(gòu)共同發(fā)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旨在通過教育醫(yī)生,患者和公眾,增強全民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提高人們對過敏性疾病(變態(tài)反應疾病)的知曉度,從而共同來預防過敏反應及過敏性疾病。本次的主題是“找對過敏原,預防過敏性疾病”。希望可以通過本篇小文章,帶領(lǐng)大家認識更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過敏知識點,下面跟著我們一起來圈重點啦!
一.什么是過敏?
過敏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它是指人體對抗感染的天然防御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對一些無害物質(zhì),比如花粉、皮毛、食物、藥物等,進行攻擊以及消滅的一種過度反應,醫(yī)學上又稱作變態(tài)反應。人們接觸過敏源后容易引發(fā)相關(guān)的過敏癥狀,如皮膚紅腫、癢痛,眼部腫脹及瘙癢,嚴重者還有惡心、嘔吐、呼吸困難、休克(因供血缺乏導致的皮膚濕冷、面色蒼白、焦躁不安、反應遲鈍甚至意識模糊)等表現(xiàn)。因此,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主要是因為病人敏感性過高,在血液中產(chǎn)生一種對某種特殊的過敏原過敏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所導致的,其主要的危險因素是身體免疫力較低及生化環(huán)境較劣。
在各種各樣的過敏反應中,過敏性皮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過敏性皮炎又稱作接觸性皮炎,其主要病因患者皮膚接觸具有刺激性、毒性的物質(zhì)或過敏源。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許多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曝光”的皮膚經(jīng)常出現(xiàn)瘙癢、潮紅、腫脹等情況,有嚴重者還會起水皰,繼而糜爛、遺留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自覺有瘙癢、灼熱或觸痛感;還可以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發(fā)熱等全身癥狀。這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呢?
二.“過敏”還是“曬傷”,別再傻傻分不清!
我們都知道,在炎熱的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紫外線也在不斷增強,紫外線分為短波紫外線(UVC)、中波紫外線(UVB)和長波紫外線(UVA)。日曬傷,又稱日光性皮炎、紫外線過敏,主要是皮膚被太陽的中波紫外線(波長290-320之間)所傷,紫外線輻射會影響許多細胞類型的功能和存活,使得真皮內(nèi)的多種細胞釋放介導炎癥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引起急性炎癥反應。它主要分為光過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性皮炎、急性日光性皮炎、慢性日光性皮炎四種類型。因為夏季多強光,所以多發(fā)于盛夏酷暑季節(jié),常見于顏面、頸部、手臂、手背等部位。
典型的“日光性皮炎”示例圖:
日光性皮炎的發(fā)生和管線強度、照射時間、個體種族、膚色、體重有很大的相關(guān)性。嬰幼兒皮膚發(fā)育不完全,角質(zhì)層薄,較成人更加脆弱敏感,皮膚的白、薄、嫩成了他們“小小的弱點”,因此更受到紫外線的青睞。
三.拿什么拯救寶寶曬傷的皮膚!
經(jīng)常聽到一些家長這么說:“夏天太陽正好,我們寶寶曬曬太陽是補鈣的”。有些人確實如此理解,在適宜的光照下可以促進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但殊不知,夏日炎炎,寶寶的皮膚非常脆弱,即使只在太陽下曬了十幾分鐘,此時,可能體內(nèi)的維生素D還未開始合成,寶寶的皮膚就已經(jīng)有可能曬傷了。在這種背景下,必須謹慎平衡風險和收益。
皮膚損傷機制圖:
如果寶寶日曬皮膚出現(xiàn)紅斑,稍稍灼痛或刺痛,鼻尖、臉頰紅紅的或者有輕度蛻皮,說明寶寶此時已經(jīng)輕度曬傷;這時要盡快避免直曬,返回室內(nèi)或蔭涼的地方,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水分,對寶寶曬傷的部位進行濕敷,冰涼皮膚,平靜情緒,防止進一步受傷。
但一旦寶寶出現(xiàn)大水皰、嘔吐、畏寒、發(fā)熱等情況,那我們就應當及時就醫(yī),接受更專業(yè)的治療與護理。或者當家長對寶寶情況不確定時,不能隨便涂抹藥膏,以免加重,盡早就醫(yī)是較為妥當?shù)倪x擇。
曬傷、免疫抑制、光老化和光癌發(fā)生是太陽輻射對人類最重要的一些不利影響。兒童是特別脆弱的人群,因為與成人相比,暴露在陽光下具有更明顯的生物效應。此外,如果不采取適當?shù)拇胧?,兒童期是促進生命后期光損傷和光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說,預防是重中之重。防止曬傷最好的辦法就是錯“光”峰外出、避免強光照射;做好物理防曬,減輕紫外損害;多多喝水,補充防曬食物。夏天如約而至,各位家長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寶貝們,做好日常防護,遠離紫外輻射。
參考文獻
[1]. Brenner M, Hearing VJ. The protective role of melanin against UV damage in human skin. Photochem Photobiol. 2008 May-Jun;84(3):539-49. doi: 10.1111/j.1751-1097.2007.00226.x.
[2]. Knuschke P. Sun Exposure and Vitamin D. Curr Probl Dermatol. 2021;55:296-315. doi: 10.1159/000517640.
[3]. Garnacho Saucedo GM, Salido Vallejo R, Moreno Giménez JC. Efectos de la radiación solar y actualización en fotoprotección [Effects of solar radiation and an update on photoprotection]. An Pediatr (Engl Ed). 2020 Jun;92(6):377.e1-377.e9.
[4]. Chen TC, Chimeh F, Lu Z, Mathieu J, Person KS, Zhang A, Kohn N, Martinello S, Berkowitz R, Holick M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utaneous synthesis and dietary sources of vitamin D.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460:213–217.
作者:葛永彤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審核:朱雪萍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