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影《封神》大火
相信很多觀眾對影片中
姬發(fā)在沙場上騎射的印象頗為深刻
這也是演員進行6個月訓練的效果
《封神》姬發(fā)騎射劇照,圖源豆瓣
射箭,這項古老的技藝
也因此再次回到大眾視線
本期,我們帶您深入了解
中國箭藝的“前世今生”
感受這項技藝的無窮魅力~
#01中國式射法真像影視劇里的那樣嗎?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經(jīng)??吹竭@樣的射箭場景:劇中人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夾住箭桿,勾住弓弦向后拉,箭桿在弓身的左側(cè)。
電視劇截圖,圖源網(wǎng)絡(luò)
然而,中國古代的人并不是這樣射箭的。這種射法是歐洲人的射法,又叫“地中海式射法”。而且,因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地中海式射法”勾弦還需要把無名指也用上。因為拍影視時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所以演員一般都不用無名指。
至晚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已經(jīng)確定了自己獨特的射箭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式射法”,西方學界稱之為“蒙古式射法”。實際上,亞洲的許多古代民族都是用這種射法,如蒙古高原上的眾多游牧民族,以及滿族、藏族、朝鮮族等民族。
這種射法是用拇指來勾弦的。為了保護拇指,東方民族發(fā)明了拇指環(huán),又叫扳指。在它上面有一個凹進去的小缺口或凸出的小突起,用來勾弦。
上為地中海式射法;下為中國式射法。圖源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
我們以最常見的右手拉弦為例,來說明射箭的動作。將扳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用小缺口或小突起勾住弓弦向后拉。為了加強拇指的力量,還要把食指和中指也壓在拇指上。箭桿在弓身的右側(cè)。在瞄準之后,撒開手指,釋放弓弦,把箭射出去。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射法呢?
因為中國的弓是亞洲復合弓,也就是由多種材料制造而成的弓。復合弓的弓臂主干并不是由一根單一的木竹料制成,而是由多段材料疊合拼接而成,這樣弓力更強.
中國弓箭,圖源央視出品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弓》截圖
亞洲復合弓的弓體較短,彈性卻很好,弦可以拉開很長。而歐洲的弓是單體弓,也就是由單一材料制造而成的弓,最典型的代表是英格蘭長弓,弓體長,彈性差。
電影《勇敢的心》中的英格蘭長弓,圖源電影截圖
這兩種弓拉滿的時候,弓弦形成的角度不一樣。
亞洲復合弓往往會形成銳角,所以勾弦處不能放太多手指,否則手指會受到擠壓,這樣,用單個拇指勾弦就成了最佳選擇,最終形成了“中國式射法”。
而歐洲單體弓的弓弦角度較大,勾弦處比較寬松,所以可以用三個手指勾拉,最終形成“地中海式射法”。
#02中國箭藝發(fā)展歷程
根據(jù)山西朔縣峙峪遺址考古證實,中國傳統(tǒng)射箭至少已有近三萬年的悠久歷史。射箭曾經(jīng)是狩獵、求偶、戰(zhàn)爭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儒家“六藝”教育與貴族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周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內(nèi)容豐富而形式多樣的“射”活動,構(gòu)建起一整套的“射禮”。古代學者早就指出,從西周天子所舉行的“大蒐禮”,到各諸侯國基層的“鄉(xiāng)射禮”,都具有寓兵于射和寓教于射的雙重性質(zhì)。它并非單一的軍事活動,其所具備的體育性質(zhì)彰明昭著,毋庸置疑。
當代史家楊寬先生指出,舉辦頻率很高的鄉(xiāng)射禮,“實際上就是國人在所居的‘鄉(xiāng)’中舉行的一種以‘射’為內(nèi)容的運動會”。從本質(zhì)上講,這是中國人最古老的體育意識和實踐,是競技與教育相結(jié)合的體育運動會。
先秦儒家將射箭列入“六藝”之中,以及形成“大射禮”“賓射禮”“燕射禮”“鄉(xiāng)射禮”四級“射禮”體制后,傳統(tǒng)射箭快速的人文化成,成為射箭開始向文明進化的標志?!吨芏Y·地官》中記載保氏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教國子。
傳統(tǒng)射箭文化在變遷過程中獲得了足夠多的適應性變遷,這讓它無論是在功能還是價值亦或是文化結(jié)構(gòu)方面都走向多元一體化。從傳統(tǒng)射箭的歷史發(fā)生與發(fā)展看,戰(zhàn)爭與狩獵始終是其重要的價值功能。
圖源央視出品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弓》截圖
由于不斷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政權(quán),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歷了近三百多年的社會動亂。長期殺伐促使魏晉南北朝的甲胄和具裝都處在歷史的最高峰,射箭這種技能首先成為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
鷹獵圖壁畫磚,魏晉,長42厘米,寬21厘米,厚6厘米,出土于駱駝城苦水口墓葬。整幅畫面動感十足,反映出河西地區(qū)胡漢文化相互交融,也培養(yǎng)出當?shù)厝藗兿埠抿T射的生活習俗。圖源高臺縣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騎射墨繪磚,西晉,一級文物。2000年8月敦煌市佛爺廟灣墓群出土。磚長33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畫中人頭戴冠,面闊,下頦蓄胡須,身穿交領(lǐng)衣,騎乘于一疾馳的駿馬上,返身張弓搭箭,一幅蓄勢待發(fā)的神態(tài)。圖源甘肅省文物局官方公眾號
唐代以后,射箭逐漸被制度化,成為武舉的重要內(nèi)容——長跺、馬射、步射、穿劄、筒射等都是國考射箭的不同表達形式。射箭還演變出了強烈的娛樂化元素,如射柳、投壺、木蘭秋狝的射獵等
如果說這些射箭文化都或多或少地與軍事活動保持聯(lián)系,那么宋代九射格的發(fā)明讓射箭完全融入飲酒娛樂的生活情趣之中?!顿e退錄·卷四》載:“本朝歐陽文忠公作九射格,獨不別勝負,飲酒者皆出於適……射中其物,則視籌所在而飲之?!?/p>
明清時期,古代射禮再次得到復興,郊廟之祭,均行大射之禮,以服務于國家秩序建設(shè)的需要。明代的中國軍隊已經(jīng)配備了火器,其中一些購自葡萄牙。但是到了清代,這些火器(主要是大炮和火槍)已不足以贏得軍事統(tǒng)帥們的信任,因為它們在壞天氣里不夠精準有效。
滿族人有自己的射箭傳統(tǒng)。他們特別偏愛大型的弓,再配上長而重的箭矢,這種標配替代了明朝木版畫上一成不變的小型弓。清弓大致上與歷代的中國弓一樣,都是用木、竹、角、筋制造的,只不過更大更重。
清代的射藝得以保存,主要還是因為其在武舉考試中占有一席之地。
隨著19世紀的到來,中國逐漸暴露在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帝國主義列強的攻擊之下,射箭在戰(zhàn)場上的價值也更加受到質(zhì)疑。因此,以射箭考試為基礎(chǔ)的武官選拔機制也遭到頻繁的批評。
清末時期,改革大幕已經(jīng)拉開。在1901年,光緒帝簽署了下面一條詔令:
“諭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硬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shè)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后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xiāng)、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p>
光緒二十七年,隨著“新政”實施,有著千年歷史的武舉制被廢止,射藝發(fā)展的唯一土壤被剝奪,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從史前時期開始,作為遠距離作戰(zhàn)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弓箭,從此被槍炮所代替。
#03當代傳承之南派角弓
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青陽
角弓,為射之良器。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射之應用器物為弓,自春秋戰(zhàn)國始,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隨其發(fā)展又分為“南弓”“北弓”兩大派系。
重慶九龍坡區(qū)李記弓鋪的家族傳承是中國國內(nèi)現(xiàn)存“南弓”傳承的代表。李氏祖輩從事弓箭營造,相傳在清嘉慶年間,曾任國家專設(shè)弓坊“崮山達”之職,其后人將官方制弓技藝傳于民間。
角弓的制作工序細分280多道,純手工,順應自然,整個周期長達三年。
李青陽正在制作角弓
頭年:制備“胎材、弰材”,冬至伐竹析桑不宜蟲蛀,陰干一年備用。
次年:春天血氣旺盛取牛角。夏天溫熱好去油制作牛筋,秋高氣爽時將弓弰弓弝粘合在竹胎上完成弓胎的制作。
初冬干燥涼爽,將磨薄后的牛角粘合在弓內(nèi)側(cè),承受和續(xù)集開弓過程中的壓縮力。然后將砸松后撕細的牛筋鋪貼在弓外側(cè),承受和續(xù)集開弓過程中的拉伸力。
這兩股蓄積的力在放箭瞬即釋放,各部位不同的材料的特性相互作用,使離線之箭能威猛極遠。將制作完成的弓反盤靜置一個冬天,靠寒冷使弓體收縮致密。
來年:春天上弦調(diào)訓弓型。初夏將調(diào)訓得體的弓身貼上千年不腐的樺樹皮,用天然礦植物顏料染出標示級別的吉祥圖案,再作桐油大漆防潮,一張傳統(tǒng)的南派角弓制作就此結(jié)束。
2019年6月18日,重慶南派角弓制作技藝經(jīng)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列入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文物管理所
審核專家:李春藜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nèi)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