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高 瑞 審核:楊鵬斌
銀川市第二中學 2021級 包樂堯 省級一等獎 指導教師:陳 雋
你會記得自己吃過多少次面包嗎?若把這個問題搬去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或許會有人反問一句:“面包是什么?”而將鏡頭轉回二十一世紀,這個無聊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但它反映出,面包這一源自國外的食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合中華特色,形成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面包,融入了日常。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面包的制作過程一眼略去并不復雜,小麥粉為主,輔以適量酵母、雞蛋、果仁等加水調制成面團,經過發(fā)酵、烘焙、冷卻等工序就能充當一份頂好的早餐。
若去細究一塊優(yōu)質面包的一生,我們或許會對這一平平無奇的食物有不同的認知。
從面團的攪拌說起,這是讓所有原料充分混合的步驟。在這一站,新生面團將在人力的輔助下,成為均勻的面筋。想要順利從這一關畢業(yè),最主要的是面筋需要具有良好的彈性,以此保證發(fā)酵時能夠膨脹到足夠大。在攪拌的過程中,無論是攪拌不足還是攪拌過度,都會打破彈性平衡。這樣一來,會導致成品硬度大,體積小,看起來沒有色澤。這樣的面包放在早餐餐盤里,若非本著珍惜糧食的傳統(tǒng)美德,胃口還剩下幾分呢?
經過第一層選拔,合格的新生面團已然進化為柔韌的面筋。而接下來則是更為重要的試煉——發(fā)酵。這一關,是酵母菌的主場。它們在面筋內部大量繁殖,生成二氧化碳使面筋膨大。同時,為了最后的烘焙過程中,成品達到最大體積,酵母菌還負責減小面筋的彈性,增大它的延展性,面包疏松多孔的結構主要就是在這一步中形成的。但發(fā)酵環(huán)境的溫度和發(fā)酵時長兩個條件,可讓急著趕路的面筋栽了跟頭。根據(jù)發(fā)酵環(huán)境的室溫和發(fā)酵時長不同,面筋可能會成長為成熟面團或嫩面團兩種類型。成熟面團所制的成品,口感自然不會差,而嫩面團就稍遜一籌,成品通常帶有酸味,表面還容易出現(xiàn)皺紋。
被幸運眷顧的成熟面團經過整形便迎來了醒發(fā)階段。這段時間里,面包內部會重新產出氣體,使面團體積達到原本面包坯的兩倍左右。這一步與上個步驟中面團的成熟度息息相關,適宜的室溫、合適的時長、恰當?shù)臐穸纫约白畛趸旌喜牧蠒r的酵母用量也會對面團的醒發(fā)造成影響。倘若出現(xiàn)了醒發(fā)不足的現(xiàn)象,那么面團的質感會過硬,如果醒發(fā)過度,那么面團就會膨大到一碰即碎的程度。只有醒發(fā)適度時,面團才能在看起來透明的基礎上保持一定韌性,不至于成為易碎品。
干面包師這行的人常說:“三分做,七分烤”,醒發(fā)好的面團們能否通過最終考驗在此一舉。烘焙這一過程中,準面包的體積會進一步膨大,多孔結構更加清晰,有了固定形態(tài)。面包皮由于糖和氨基酸反應而變得金黃,繼續(xù)烘烤便為面包添了色澤和香氣。如果烘焙中控制不好火候,面包不僅看上去沒那么可口,聞起來也會少幾分馨香。
最后經過冷卻,一塊面包才算拿到一張完美的畢業(yè)證書。
但面包剛剛問世時,可沒有這些細致入微的步驟和要求,它誕生于一次意外。
傳說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埃及,有一名奴隸,他每天都要用水和上面粉,為主人制作面餅。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里的火由于沒有及時添加柴火而熄滅。夜里,生面餅開始發(fā)酵,膨大。等他一覺醒來,生面餅比前一天晚上大了一倍。為了不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沒完成工作,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面餅烤好了,相比以前,又松又軟,口感上了不止一個檔次。
在這次“意外”的基礎上,埃及人繼續(xù)用酵母菌實驗,最終成了人類史上第一代面包師。后來,面包的制作方法被帶回歐洲,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歐洲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那面包是怎么飄洋過海躺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上的?這得從明代末說起。那個時期,中國澳門地區(qū)已有了常駐的西班牙人。同為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中國倒方便他們就地取材。當時,中國人的食譜中有一種與面包制作原理十分相似的食物——饅頭。因此,西班牙人帶來的面包被中國居民稱為“金黃色的饅頭”。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發(fā)展,面包的制法在國內傳開。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來華的西方人愈多,自英國人埃凡在中國開設首個面包店后,洋人的面包店便在國內日漸增多。不過,那時的國人還是習慣稱它們?yōu)椤梆z頭店”。
實際上,面包一開始并不被中國人接受。西方人吃面包,多搭配黃油和芝士。中國人可一向沒有吃過這種東西,初嘗面包,只覺得 “腥膻”。但就像大多數(shù)“洋貨”那樣,嘗試過后就會漸漸習慣,習慣之后就會變得流行。面包潮流以上海為中心,蔓延至全中國。而這種流行跟很多其他西方事物一樣,是與西方軍隊踩在中國土地上的腳印一道來的。
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那些苦痛的記憶,發(fā)酵了百年后,終是被烘烤得蓬松而馨香。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裹挾著中華民族從陰霾中迤邐歸來。
自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道路,有了自己的面包。
中式面包將西方面包的特性和中國人的口味中和,成為人們的主食之一。黃油和芝士多以果醬作為替代品,而不同地區(qū)對于面包更是有不同的飲食習慣。
今天,本土化的面包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這正是我國對外開放在飲食上的反映。也因為具有如此包容性的中華文化,我們擁有了中國人自己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