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的騎行vlog又火了。
從前兩期的賽里木湖和伊犁,到最新一期的恰西,騎行視角的風(fēng)和美景讓人心生向往。離譜的是,騎行還給吳磊帶來了新朋友——路上不認(rèn)識吳磊的摩托車大哥,出于騎行的共同愛好也前來搭訕。
摩托車大哥前來和吳磊搭訕還加了微信|《騎有此理》
除了休閑騎,吳磊還會騎車通勤。去劇組“上班”,騎上小單車。
吳磊在片場古裝騎車
去央視錄節(jié)目,也騎上小單車。
吳磊騎車去央視錄節(jié)目
現(xiàn)在,騎行已經(jīng)成了一種時尚潮流。根據(jù)央視財經(jīng)的報道,今年1月至5月,使用某地圖騎行導(dǎo)航的人次同比增長了73%。想要get騎行這個同款也不難——不管是共享單車還是公路車、山地車,隨時騎上都可以出發(fā)。但不少人可能還是會有疑問:如果通勤單程就要騎上一小時,身體受得了嗎?賽里木湖太遠,想在周末把騎行當(dāng)休閑活動,有什么好去處嗎?
通勤騎行,更累還是更爽?
如果公司離地鐵站比較遠,不少人都會選擇下地鐵后再騎一小段共享單車。有的朋友則更“猛”一些,十公里的上班路全程騎行。我們找來了幾位堅持騎車上班的朋友,對她們來說,騎車通勤雖然累,但更爽。
在上海工作的耷拉從2018年就一直騎車上下班。單程9公里,路上有26個紅綠燈,騎起來得花上一個小時。不過這也算快的,以上海的交通狀況,8公里內(nèi)的路程,山地車的速度通常只比地鐵慢,比公交車、打車都要快。
騎車帶來的最明顯的好處是省錢——騎車以后,耷拉的全年交通費大約是過去的六分之一。這是她20個月的碼表,行程接近五千公里。粗略算一下,大概比乘坐(油動力)汽車減少了500千克碳排放。
用了20個月的碼表|耷拉
這是騎車的另一個隱藏好處——低碳,這個優(yōu)點在全球升溫的當(dāng)下顯得格外重要。騎行是僅次于步行的最為綠色環(huán)保的交通方式:騎行過程不需要消耗化石能源,只要人吃飽了就能出發(fā);0尾氣排放,不會帶來空氣污染。
在深圳的妙玉之前坐地鐵上班,那會兒還是疫情期間,地鐵的環(huán)境讓她覺得越發(fā)壓抑。她想要找一個新的出口,于是在去年4月買了單車,開始騎車通勤的生活。
公司離家有10公里遠,妙玉一開始要騎上1個小時。突如其來的巨大運動量讓身體有些吃不消,到了第三天,她想著“放過自己吧,今天打個車去上班”,但最后還是咬咬牙踩上了單車。在路上,她不聽歌也不聽書,享受騎行帶來的專注的感覺,把自己從一團混沌中解救出來。
妙玉從華僑城文化創(chuàng)意園騎往深圳灣公園?,F(xiàn)在騎車已經(jīng)是妙玉日常的出行方式|小紅書:@妙玉Mavis
好像只要踩上腳踏板,騎行就不會辜負你。你可以在趕路的同時鍛煉身體,還可以將路上不被遮擋的風(fēng)光盡收眼底;風(fēng)拂過肌膚時,日常被困于室內(nèi)的打工人甚至還能難得地體會到自由。
騎行有時候還會帶來意外收獲,在廣州的萬萬就在騎行中做公益。除了通勤騎車,她還和志愿者騎車到公園做“世界呼吸日”的科普,呼吁大家關(guān)注塵肺患者。她的朋友還會騎行巡河,清理隨地亂丟的垃圾,及時提醒河涌游泳的危險行徑。
不過,騎車也有一些麻煩和困難,最大的問題來自于城市道路。
如果沒有專門的騎行道路,自行車就得和行人甚至機動車搶道,很不安全。有些騎行道路也過窄,只能兩人并行,一旦有輛寬一點的電動車就會堵死。
道路上也藏著一些騎行的安全隱患。萬萬上個月騎共享單車上班時,突然從車上摔了下來,爬起來才發(fā)現(xiàn)路面有個小小的坑洼。夜間照明不佳的路段,對沒有車燈的騎行者來說也很危險。如果城市能夠多建設(shè)、多改善適合騎行的道路,相信選擇騎車出行的人會越來越多。
另外,騎車可能是最“看天吃飯”的出行方式了。雨天不安全,太冷太熱也不太適合騎行。相比北方,深圳一年四季適合騎車的月份比較多。但妙玉在騎車過程中,也明顯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去年夏天早上8點多出門時還不覺得熱,而到了今年夏天,在同一時間段的溫度已經(jīng)熱得不太適合騎行了。
最近成都時不時下雨,雨后騎行不要壓泥水,會變得不幸丨小葵
對于家住成都的小葵來說,還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路邊攤實在太多啦,冰粉涼粉炸土豆,很難控制。
騎行的盡頭,可能就是路邊攤吧。
假日騎行,換個速度走得更遠
除了通勤,騎行如今也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假日休閑方式。并非所有的騎行都要追求遠方的山川河湖,我們生活的城市里也有不少適合騎行的地方。自行車不急不緩的速度,或許能讓我們換個角度,重新認(rèn)識生活的地方。我們請這幾位熱愛騎行的朋友,分享了他們所在城市(主要是城區(qū))適合休閑騎行的路線。
耷拉覺得上海適合騎車的地方不少:佘山周邊騎車很不錯,過了九亭以后就開闊又平整;閔行交大、紫竹科學(xué)園區(qū)一帶的自行車道也特別好,以前看到過學(xué)校自行車隊在東川路上訓(xùn)練。但她最喜歡的還是徐匯到世紀(jì)公園這條路:
沿途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還能帶車坐渡輪,浦東那幾段特別好走又沒什么車,春秋還有一路花花。
在成都,小葵喜歡在南邊老城區(qū)玉林一帶:
有很多小小的咖啡店、烘焙店、小酒館等,適合騎著共享單車隨逛隨騎。而且那一帶比較堵車,騎著自行車飛掠過擁堵的車流,心里還是很爽的。成都挺適合騎行的,基本都有騎行道,機動車司機也很友好,會讓行人、騎行者優(yōu)先。
環(huán)城百公里綠道也很適合騎行,可以掃輛共享單車騎行十幾公里,也可以租一輛專業(yè)自行車,挑戰(zhàn)騎完全程:
沿途風(fēng)景很好,有公園、農(nóng)田等,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騎行。
環(huán)城綠道上的向日葵。
在廣州,萬萬會去廣州國際生物島騎行:
這條環(huán)形碧道騎行一圈約7公里。島上人少、車少,道路相對較寬,還有一座充滿嶺南特色的水墨園可供休息。
珠江北面的臨江大道、南面的閱江西路,也都很適合騎行:
在這里騎行可以看到廣州塔,將江新城繁華的都市風(fēng)光盡收眼底。特別是下班后在碧道上騎行,迎著江風(fēng),特別解壓。
妙玉則一口氣推薦了三條深圳的休閑騎行路線。第一條是深圳灣公園騎行路線:
華僑城文化創(chuàng)意園—深圳世界之窗—沙河西路—深圳灣公園—蛇口老街(騎行單程20公里)。一路騎行到深圳灣感受海風(fēng),眺望香港,天氣好還能看一場晚霞。深圳本地人愛去蛇口老街,吃海鮮大排檔或者吃各國的餐廳,印度菜、法菜、泰菜都有。
第二條是石巖湖綠道:
可以環(huán)石巖湖環(huán)湖綠道、陌上花公園、青草排公園三個公園騎行,環(huán)騎30公里以內(nèi),騎行道路完善也適合小朋友騎行。騎完在公園隨便找處草地和樹蔭就能休息,還能吃個野餐。
第三條則是鹽田海邊騎行路線:
海鮮街—大梅沙海濱公園—小梅沙公園,如果家離得近強烈推薦!沿海騎行,一路經(jīng)過兩個沙灘,適合環(huán)線騎行吃海鮮,也適合騎行后去海邊散步曬太陽。
我們也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了吳磊,請他推薦一條北京市內(nèi)的騎行路線。吳磊脫口而出的答案是:長安街!
長安街是全國人民最自豪的地兒,我每次路過那兒,都情不自禁減速,看一會兒咱們偉大的天安門。很開心,很自豪,很驕傲,而且白天去跟晚上去的感覺都不一樣。
如果要開始騎行,不必被價格昂貴的自行車和裝備嚇跑,共享單車也是很好的開始;也不必被刷速度、刷里程的風(fēng)潮卷到,量力而行就好。出于安全考慮,騎得快的朋友最好還是備上騎行頭盔。而且,千萬不要在頭盔上裝任何裝飾物——在頭盔想要預(yù)防的那種事故中,這些小玩意的碎片容易扎進頭部。
其他的,就像吳磊說的:“騎車基本上可以說是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情,無論你騎什么車,開心騎就好了?!?/p>
下一個氣候行動,你來定義
騎行是一種“雙減”的行動——既給自己減壓,又能給地球減負。
除去生產(chǎn)過程,騎行是一種完全0碳排的出行方式。我們在出行方式上的一個小小選擇,其實對地球意義非凡。在氣候變化危機下,個人減排的行動看似微不足道,但匯聚起來也是減緩全球變暖的重要力量。
騎行是低碳的出行方式|圖蟲創(chuàng)意
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2020排放差距報告》就曾指出,當(dāng)前家庭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3,加快轉(zhuǎn)變公眾生活方式已成為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中國科學(xué)院的一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居民消費產(chǎn)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53%,居民生活對碳排放的貢獻不容忽視。因此,減緩氣候變化,需要政府和企業(yè)的轉(zhuǎn)變,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
今年極度炎熱的夏天,給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读~刀》關(guān)于氣候變化的報告中就指出,當(dāng)熱指數(shù)超過33℃,發(fā)生中暑和熱射病的風(fēng)險會增加。2021年,我國人均每天有2小時不宜開展戶外體育運動,廣東地區(qū)則超過了4小時;如果這種趨勢持續(xù),2050年,廣東的非安全戶外運動時長會增加到7小時。
清華大學(xué)蔡聞佳教授及團隊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1986~2005年間,北京一年內(nèi)平均熱浪天數(shù)約為4天,2022年已經(jīng)增加到15天左右;而在RCP8.5﹡高升溫情景下,這一數(shù)字可能增加到40~50天。
*為了對未來氣候作出評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了四個溫室氣體濃度情景,即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代表性濃度路徑),按低至高分別為RCP2.6(低)、RCP4.5(中低)、RCP6.0(中高)和RCP8.5(高)|圖蟲創(chuàng)意
想要控制全球變暖,現(xiàn)在正是關(guān)鍵行動期——如果能抓住機會共同努力,全球變暖仍有可能在未來20年內(nèi)放緩。我們在這一刻的選擇,將決定當(dāng)前的環(huán)境,也將決定未來時代。
我們可能是有機會拯救地球的最后一代人,而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是拯救的契機。
除了騎行,自帶水杯、垃圾分類、選擇高能效家電等,也都是個人減排的行動。正如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的吳磊所說的,哪怕早睡覺不熬夜、節(jié)省照明和手機電量的能源,其實也是一種環(huán)保。
一切為減緩和適應(yīng)氣候變化而做的努力都是氣候行動。只要有環(huán)保意識,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找到低碳的解法。
這些行動也助于減緩氣候變化
最近,國際環(huán)境保護機構(gòu)野生救援(WildAid)攜手公益大使吳磊,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中國環(huán)境報社聯(lián)合發(fā)起“下一個氣候行動你來定義” 公益?zhèn)鞑セ顒樱⑸暇€了“氣候行動靈感站”互動中心。在這里,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氣候行動,解鎖你的氣候行動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