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Denovo團隊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生物制造,這個名詞聽起來也許讓你首先聯(lián)想到生物制藥或高級生物燃料。然而,該領域的應用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范疇。從乙醇到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生物制造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最近,這一技術還涉足了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領域:房屋建造。
目前,生物制造在建筑領域的主要應用包括但不限于“自修復混凝土”“生物水泥”以及“菌絲材料”。這些創(chuàng)新性的應用不僅展示了生物制造在建筑工程中的巨大潛力,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和應用維度。
在建筑中鋪設水泥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芽孢桿菌用于修復墻面裂縫
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和水按照特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以其低成本、高抗壓強度和出色的耐久性而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項目之中。
盡管混凝土在理想環(huán)境下具有與天然石材相匹敵的長壽命,但由于長期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以及冬夏季節(jié)交替導致的凍融循環(huán)影響,其實際壽命往往大打折扣。這不僅增加了房屋、橋梁和隧道的維護頻率,而且會提高維修成本。
房屋裂縫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為了解決這一耐久性問題,科學家們開發(fā)了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混凝土。荷蘭微生物學家Hendrik Jonkers受到人體骨細胞通過鈣化自我修復的機制啟發(fā),研發(fā)出了一種名為“生物混凝土”(Bio-concrete)的材料,其突出特點便是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生物混凝土中含有一種名為芽孢桿菌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能在石灰環(huán)境中生存,并能在缺乏食物和氧氣的條件下以孢子形式存活近兩百年。
當這種芽孢桿菌與乳酸鈣混合用于生產混凝土時,一旦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滲透進來的雨水會喚醒休眠的孢子。這些復蘇的孢子開始消耗乳酸鈣,并釋放鈣離子,與水中的碳酸根離子反應生成碳酸鈣(石灰石),從而自動修復裂縫。
完成修復后,由于雨水不再滲透進來,生長環(huán)境被破壞,孢子將重新進入休眠狀態(tài),待機應對未來的損傷。研究顯示,這種生物混凝土能在約三周內自行修復寬度約0.5毫米的裂縫,極大地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這種自修復混凝土不僅能節(jié)省昂貴的維護成本,還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當前這一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它尚未在大規(guī)模建設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芽孢桿菌與自修復混凝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添加硅藻的“生物水泥”
上面談到的混凝土,其主要成分是水泥,水泥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和使用量都相當龐大。然而,這一行業(yè)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在這一背景下,生物制造技術為水泥產業(yè)帶來了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
硅藻是一種單細胞自養(yǎng)微生物,以其在水體中的快速繁殖而聞名。硅藻的細胞壁含有多孔結構的二氧化硅,這一物質能有效增強材料的機械強度。
通過將硅藻納入水泥制造過程,形成所謂的“生物水泥”,能夠提升水泥的力學性能和流變特性,進而減少所需的水泥量。這不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還能增加碳的生物捕獲能力。然而,這一技術目前同樣面臨著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挑戰(zhàn)。
硅藻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硅藻還有其他應用價值。例如在制造硅藻泥方面,硅藻泥由經歷了億萬年演化的硅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沉積物構成,是一種新型環(huán)保材料。該材料可以用于替代乳膠漆和壁紙,作為別墅、酒店、公寓和醫(yī)院等場所墻面裝飾的理想選擇。
硅藻泥不僅肌理豐富、色彩柔和,而且具有極強的物理吸附能力,能有效吸附室內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游離甲醛、苯、氨等,以及消除由吸煙和垃圾產生的異味,從而凈化室內空氣。
蘑菇的菌絲也能蓋樓?
盡管蘑菇通常被視為一種“蔬菜”,但它其實并不屬于植物,而是一種真菌微生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日常食用的只是蘑菇的子實體部分。實際上,蘑菇下方(或在腐爛的木頭內部)存在著由無數細胞組成的菌絲網絡,也稱為菌絲體。
菌絲體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這些菌絲是真菌用于吸收、傳輸和儲存營養(yǎng)的主要結構單位,它們的細胞壁主要由幾丁質、葡聚糖和蛋白質組成。
幾丁質的抗拉伸強度與碳纖維相當,而且具有優(yōu)異的熱穩(wěn)定性和阻燃性。這些特點使得菌絲成為材料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并開始被用于建筑材料的開發(fā)和制造。
在紐約就有一座名為“Hy-Fi”的臨時室外生物降解展館。這座展館是由菌絲體磚塊搭建而成的,這些磚塊僅需5天的時間即可完成生長。之后,這些磚塊被堆疊成三個交織的圓柱體結構,其獨特的造型非常引人注目。
菌絲材料用于建造室外展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結語
生物制造技術為建筑行業(yè)帶來了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從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的“自修復混凝土”,到減少碳排放的“生物水泥”,再到快速、高效的“菌絲材料”。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些生物制造技術將被更廣泛地應用于房屋建造,為我們的居住環(huán)境增添更多可能性和樂趣。
參考文獻:
[1]Henk M. Jonkers. Self healing concrete: a biological approach. Springer Serie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7, 100, 195-204.
[2]于漧,包亞芳. 硅藻土作高性能混凝土摻合料的改性效果. 建筑石膏與膠凝材料, 2003, 12, 11-12.
[3]郭彬達, 方聰聰. 解析環(huán)保裝飾材料硅藻泥. 江西建材, 2017(19):286-286.
[4]王靜, 冀志江, 張琎珺等. 硅藻泥裝飾壁材研發(fā)、評價及應用技術. 建筑科技, 2018, 366, 30-33.
[5]Ekaraj Paudel, Remko M. Boom, Els van Haaren, et al. Effects of cellular structure and cell wall components on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mushroom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6, 187: 106-113.
[6]Avinash Rajagopal. Behind the living’s "100% Organic" pavilion for MoMA PS1Metropolis, 2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