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同時也是孟冬的第二個節(jié)氣。《三禮義宗》曰:“小雪為中者,氣敘轉寒,雨變成雪,故以小雪為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庇捎谔鞖夂洌邓问接捎曜?yōu)檠?,但又由于“地寒未甚”,所以雪量不大,地面無法形成積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jié)氣。太陽運行至黃經240度時,即為小雪,屬于農歷十月中氣。從公歷11月22日前后開始,每五日為一候,小雪共有三候:
小雪初五日,初候虹藏不見?!抖Y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虹始見,孟冬之月,虹藏不見?!倍斓目諝夂涠稍?,水分不足,不再有雨,于是彩虹很難出現。
小雪又五日,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氣轉寒,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二氣之間并不相互交通,陽氣衰敗而由陰氣主導。
小雪后五日,三候閉塞而成冬。陰陽不通,導致天地閉塞,萬物失去生機,進而轉入嚴寒蕭條的冬天。
瑞雪初盈尺
小雪節(jié)氣期間,人們也會占驗天氣和農事。瑞雪兆豐年,霜重見晴天。小雪節(jié)氣以后的降雪是應時的雪,俗稱“瑞雪”。瑞雪有利于糧食豐收,令人倍感欣喜與期待。民間也有“小雪雪滿天,來年定豐年”“小雪大雪不見雪,小麥大麥粒要癟”的說法,可見雪對于莊稼有著實在的好處。據《農政全書·占候》記載:十月之內若有雷,主災疫,諺云“十月雷,人死用耙推”;如果有霧,俗稱“沫露”,主來年水大,諺云:“十月沫露塘瀊,十一月沫露塘干”。據民間傳說,農歷十月十六日是寒婆婆的生日(或是打柴的日子),老百姓有以這天天氣好壞來推斷整個冬季天氣情況的習俗:
寒婆婆是魯班的母親,農歷十月十六日凍死后成了神仙,玉皇大帝因其凍死于嚴冬,稱她為寒婆婆,并命她掌管冬季氣候,特地恩準她在離開人世的這一天,下凡去備足冬天取暖的柴火。所以,如果天氣晴好,寒婆婆就上山打柴,有柴取暖那么整個冬季就雨雪不斷;如果下雨下雪,寒婆婆怕冷不敢出門打柴,她就會多安排些晴天,整個冬季也就不太冷了。
雖已入冬令,但天氣并不十分寒冷,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民眾便稱這種天氣為“小陽春”。明暖,有桃李生華者,俗謂之“小陽春”,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占候》也說:“冬初和暖,謂之十月小春,又謂之曬糯谷天?!?/p>
由于地廣物博,立冬時節(jié)的中原地區(qū)正處在秋收的掃尾階段?!端拿裨铝睢酚涊d,十月的農事是“趣納禾稼,毋或在野”,就是說人們要及時收獲莊稼,不要把莊稼留在田里。據《禮記·月令》記載,孟冬十月,天子會派官員巡視,讓人們把露天堆放的禾稼、柴草全部收藏起來,如果到了十一月,農作物還不入庫的話,旁人就可以將其取走,不會被責罰。
在東北地區(qū),小雪時節(jié)是進山打獵的好時候。清代姚元之有一首《遼陽雜詠》詩,寫道:
遼陽壯士氣昂藏,北山殺虎如殺羊。
傳來小雪明朝是,檢點長竿白蠟槍。
將軍歲以小雪后出圍,每歲例進兩虎。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在傳統(tǒng)農作區(qū)域,人們的活動由戶外逐漸轉移到室內,進入“貓冬”的狀態(tài)。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已打破以往的貓冬習慣,利用冬閑時間大搞農副業(yè)生產,因地制宜進行冬季積肥、造肥、柳編和草編等活動。
冬日則飲湯
小雪節(jié)氣以后,西北風比較多,由于氣溫驟降,人體易感受寒邪而生病。這個時間段里人們喜歡吃熱乎乎的東西,更容易助長體內火氣,所以寒冬季節(jié),應多吃白蘿卜、白菜等當季食物,能清火、降氣、消食。
從立冬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腌制一些蔬菜以應過冬之需,只是每個地方選擇的時間點并不相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寒菜》詩曰:
畦蔬收莫晚,圃吏已能使。根脆土將凍,葉萎霜漸濃。
不應虛匕籌,還得間庖饔。旨蓄詩人詠,從來用御冬。
華東江浙一帶會在小雪時節(jié)腌寒菜,清代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了這個習俗:“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彪绾艘恢灰蝗烁叩拇蟾?,缸里鋪一層青菜、碼一層鹽,裝到滿滿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實。等壓實了,再抬一塊大石頭重重地壓在上面,“寒菜”就算腌好了。小雪過后,河南人也腌“寒菜”。
小雪前后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刨湯”指的是剛剛宰殺的豬,過開水煺毛,趁著肉還沒變成僵硬的肉塊前,即烹制做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也叫“殺年豬”。這頭豬是自己家為過年時吃的,有的殺豬匠還會看“彩頭”,從趕豬出欄開始,一直到豬斷氣,通過豬的反應、豬血的顏色和流法、豬斷氣前的各種細節(jié)來占卜主人家明年的運道。殺年豬要請親朋好友,大家一起吃喝玩樂,熱情的主人一般還要給來的客人送一刀肉。小雪前后吃刨湯,是寒冬里的一道大餐,為即將到來的新年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臺灣中南部地區(qū)則是曬魚干以過冬。烏魚、旗魚、鯊魚等在小雪前后游到臺灣海峽,漁民捕撈后開始晾曬,儲存過冬的食物。
下元多祭祀
下元節(jié)是水官大帝—大禹的誕生日,相傳當天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所以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并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道教弟子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钡茸謽樱烙^會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福建莆田一帶,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農作物平安過冬。福建漳州舊俗為焚香點燭,以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為“三界公燈”?!褒S三官”的風俗在江蘇常州的農家一直傳承,主要是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做齋,有農諺云:“十月半,牽礱做團齋三官”。
在民間,下元節(jié)工匠們會祭爐神—太上老君。清代孫嘉淦《重修爐神庵老君殿碑記》云:“老君之為爐神。于史傳無所考,予嘗揆以意,或世傳道家丹灶,可鉛汞致黃白故云爾,抑亦別有據耶?吾山右之賈于京者,多業(yè)銅、鐵、錫、炭諸貨。以其有資于爐也,相沿尸祝爐神?!币簿褪钦f,太上老君為爐神于史料無考,作者推測是因為道士的煉丹爐能使鉛汞變金銀,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又很是出名,所以使用火爐的銅鐵錫等匠人尊其為爐神。
民間信奉的還有一位女性爐神——李娥,也被稱為“爐神姑”。民間傳說:李娥的父親在三國時期為鐵官,為東吳打造兵器,一次,煉金竭爐而鐵水不出。當時東吳剛建立,法令甚嚴,諸耗折官物十萬,即坐斬。李娥的父親耗損的量大于十萬,十五歲的李娥很痛心,于是投身于爐中,只見鐵水溢出爐口,李娥的鞋子浮出而身體已經熔化。為了紀念這位無私無畏、勇于獻身的姑娘,人們尊稱她為“爐神姑”,并為她建廟宇、塑神像,以示懷念。
下元節(jié)一般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圓的日子,人們會進行祭祖活動:在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上廳,然后擺好香爐、供品等,開始祭祀亡靈,祈求保佑。山東鄒縣民間,下元節(jié)要專門設宴祭祀祖先。
農歷十月十五日是潮汕民間信仰中“五谷母”的神誕日,五谷母又稱五谷大帝、五谷爺,“母”并不是指性別,而是指其“創(chuàng)造”了糧食。民間供奉的“五谷母”像多為神農氏,因其教人種五谷,被奉為五谷神。潮汕地區(qū),每年農歷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正是早晚稻收成的時候,所以一般選擇這兩個日子進行拜祭。五谷神在每個家庭平常沒有神位,拜祭時有的設在飯桌上,有的設于米缸前,有的直接在收割完的田地里,農民用米筒裝滿白米,筒口封上紅紙,供插香燭用,便算是“五谷母”爐,焚香拜祭時用“五谷豐登,米糧充足”的禱祝來答謝五谷神。
閩西客家地區(qū)下元節(jié)也稱為“完冬節(jié)”,農家打糍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稱“做完冬”。也有些鄉(xiāng)村打醮祀神,請親友看戲,捉傀儡。而在福建寧化,下元節(jié)要前往佛廟燒香,農家普遍要打糍粑分送親友,做些紅燒肉等菜肴下酒,作為過節(jié)家宴。
作者簡介: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簡介:鄭艷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民俗學博士,主要從事民間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