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是誰在從北極飛到南極啊?

知識盲區(qū)
原創(chuàng)
讓科學來盤問斯芬克斯吧,科學會揭開她那人類面孔精妙的謎團。
收藏

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一場聲勢壯闊的遷徙運動正在天空中上演。

江蘇省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丹頂鶴 圖源新華社

當然,不止是天空,海洋和陸地同樣也會上演類似的大規(guī)模遷移運動,比如魚類的“洄游”以及即將上演的中國人民的“春運”。

洄游的紅鮭魚 圖源 Sekarb/Dreamstime.com

一般來說,有遷徙行為的鳥類稱為候鳥,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稱為留鳥。

但這兩者之間的界定其實并沒有很嚴格,因為如果留鳥所在的棲息地被破壞或者食物減少,它們也會考慮遷居到其他地方,不過這多少有點**“背井離鄉(xiāng)”**那味兒了,屬于是被迫的。

英國知更鳥,有留鳥也有候鳥 圖源Erni/Shutterstock.com

而候鳥就很“現(xiàn)實”了,它們也需要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季節(jié)的變化會促使它們主動去往溫暖的氣候中,尋找可以滿足這兩種“必需品”的地方。

遷徙的濱鳥——紅頸鷸 圖源Martin Stokes

因此鳥類的遷徙實際上就是鳥類隨季節(jié)變化進行的有規(guī)律、有確定目的和方向的長距離遷居活動。

您的祖先正在為您“導(dǎo)航”

關(guān)于鳥類遷徙行為的起源至今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較多學者認為地球交替出現(xiàn)的冰川期使得原本生活在緯度較高地區(qū)的鳥類南遷,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鳥類又遷回高緯度的繁殖地,從而形成了遷徙行為。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鳥類遷徙源于物競天擇的壓力,由于遷徙旅程往往漫長且危險,候鳥需飛翔數(shù)千乃至數(shù)萬公里,因而熬過遷徙的鳥類才能在生存競爭中占據(jù)有利地位,正是這種壓力造就了鳥類遷徙行為。

留鳥表示,我“躺平”了,你隨意 圖源Marisela De Santa Anna

但無論是哪一種,遠古的鳥類都給現(xiàn)代鳥類留下了一道寶貴的財富,那就是它們所飛過的路線。

科學家將這種古老的、烙印在天空之上的路線稱之為“候鳥遷飛路線”,也叫做“飛道”。

斑尾塍鷸向北遷徙路線 圖源Wikipedia

現(xiàn)代鳥類可以追隨其祖先的翅膀,從起點飛到終點,這條路線就是它們遷徙的全部路程,包括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以及在遷徙途中的休息和進食點。

**目前世界上共有10條主要的“候鳥遷飛路線”,**其中穿越亞歐大陸、非洲和澳大利亞的有6條,大西洋遷飛路線、黑?!刂泻_w飛路線、亞洲—東非遷飛路線、中亞—印度遷飛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以及西太平洋遷飛路線。

美洲大陸有4條,包括大西洋遷飛路線、密西西比遷飛路線、中部遷飛路線和東太平洋遷飛路線。

從左至右依次是太平洋、中部、密西西比和大西洋遷飛路線 圖源Public Domain

看到這里,好奇的朋友可能會疑惑,全世界這么多候鳥,只有10條道夠用嗎?

首先,每條遷飛路線的覆蓋范圍其實都很廣,例如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在中國,從浙江沿海一直到四川盆地都處于這條路線范圍。

而且不同物種的鳥類也會遵循相似的路線,來自一個地區(qū)的鳥類可能會與其他鳥群合并,然后再各自飛向不同的目的地。

此外,也不是每種鳥都會沿著遷飛路線從頭飛到尾,有的鳥遷徙距離較短,可能從北京飛到湖南就停下來過冬了,比如綠頭鴨。

飛行中的綠頭鴨 圖源Tom Koerner/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像北極燕鷗,它們會從北極圈遷徙到南極圈,從“天涯”飛到“海角”,橫跨幾乎整個地球。

北極燕鷗:沒錯,“卷王”就是我! 圖源bob feldman myshot

反方向的鳥

通常來說,許多鳥類每年會進行兩次遷徙,春季來臨時,它們向北飛行,夏季在溫帶或寒帶進行繁殖,秋冬季節(jié)再返回南方較暖的地區(qū)越冬,當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

而這就是鳥類遷移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遵循「緯度」進行遷徙,或者說沿南北方向遷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飛。

圖源Thermos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見的遷徙模式。

在歐亞大陸上,部分雀形目的鳥類不再向南遷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飛向法國南部過冬,這種自東向西的遷徙模式不屬于傳統(tǒng)的南北方向“鳥類遷飛路線”,而是沿著「經(jīng)度」進行遷徙

而這條新路線出現(xiàn)的原因,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可能是氣候變化的影響。在20世紀末,西歐和南歐的氣溫升高,使得這些地區(qū)比以前更適合鳥類過冬,它們無需飛行更遠的距離就能安定下來。對鳥類來說是一種風險更低的遷徙方式。

一只理查德鷚(Anthus richardi)站在法國的草地上過冬 圖源GAETAN JOUVENEZ

前面提到的兩種遷徙模式都屬于沿著直線來飛,而有些鳥類在北上時通過一條路線遷徙,南下時再從另一條路線“繞”回來,正好構(gòu)成了一個環(huán),因此也叫做“環(huán)形遷徙”,許多海鳥和濱鳥都遵循這種遷徙模式。

一種環(huán)形遷徙的蜂鳥 圖源chirpforbirds

還有發(fā)生在個別鳥類身上的特殊案例,即反向遷徙,也就是與正常遷徙模式相反的方向遷徙,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幼鳥第一次遷徙時沒有跟緊大部隊,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在遷徙過程中遇到暴風雨而偏離了原本的遷飛路線。

遭遇暴風雨的鳥群 圖源chirpforbirds

偏離正常遷徙模式的鳥類通常無法存活,因為它們處于不適宜過冬的環(huán)境中,只有一小部分的鳥類能夠在非越冬點生存,然后來年再飛回繁殖地,到了下一個冬天,它們會重新定位,回到自身原本的越冬地。

一起飛還是分開飛?

在候鳥遷徙過程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聚集的鳥群喜歡“排兵布陣”,比如遷徙的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降低鳥群飛行的能量成本,據(jù)研究表明,大雁在“人”字飛行時可以比它們單獨飛行時節(jié)省12%—20%的能量,有助于鳥群堅持更久的飛行時間。

從這些灰雁翅膀的位置可以看到它們在相互借助同伴的力量在飛行 圖源 Anagramm

另外,保持隊形還能使每只鳥都能看到同伴的位置,避免鳥類之間相互碰撞,畢竟個體多起來很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

不過,對于一些大型寬翅猛禽來說,這種煩惱就不存在,因為它們大多會孤身一人上路,獨自完成遷徙。它們通常在白天活動,因為太陽加熱空氣帶來的熱氣流可以支撐它們遠距離翱翔。

在空中翱翔的禿鷲 圖源:Wikipedia

然而,這些鳥類很難穿越大片的水域,因為熱空氣僅在陸地上形成,并且這些鳥類自身無法保持長距離的主動飛行,因此海域的海峽就成為了許多候鳥的必經(jīng)之路。

針對這一特點,許多偷獵者會蹲守在此大肆捕殺候鳥。

實際上,鳥類的遷徙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特別是隨著人類越來越多地介入自然,鳥類在遷徙過程中很容易與人造物體發(fā)生碰撞,比如建筑物的玻璃窗和欄桿、電線和信號塔、與車輛的碰撞,以及鳥類中途休息地的不斷喪失等。

撞擊在窗戶上的鳥印記 圖源wiki Commons

毫不夸張地說,候鳥的每一次遷徙都是一場勇氣的贊歌,為此希望在冬日的寒冷中,人類可以更多地關(guān)注自然,給予候鳥更好的遷徙環(huán)境。

評論
馬峰1111
秀才級
2023-11-29
????
貢士級
轉(zhuǎn)發(fā)了
2023-11-28
????
貢士級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