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shù)、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
2023年,博物館(含賈平凹文學館)開放天數(shù)300天:接待參觀人員共8萬余人次,講解接待校內(nèi)外團體700批次。其中國家、省、市領導、兩院院士及知名校友30余批次。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
博物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在以往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多項活動,1)基地共建、開辟科普“新課堂”,如:《人類由來的九大里程碑》、《小小昆蟲大大世界》等系列活動進校園40場次,完成館校合作展覽3場,完成中小學課后博物館教育系列課程2項,服務中小學校學生3000人次。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活動:9月16日,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zhì),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陜西省暨西安市2023年全國科普日主場示范活動啟動儀式在西安市灞橋區(qū)機車公園舉行。西北大學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小小昆蟲,大大世界”為主題的科普體驗服務,包括主題展覽、科普圖書推廣、互動體驗項目等。
全國科技活動周:6月8日下午,由西安市文物局的指導,浐灞生態(tài)區(qū)主辦,西北大學博物館承辦的“凝聚少年心 賡續(xù)中國夢”博物館進校園活動在浐灞第十中學進行。本次活動在科技周內(nèi)進行,旨在延續(xù)西北大學博物館將館內(nèi)科普資源與學校校園教育充分結合,加強博物館科學普及能力,厚植中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愛國主義情懷。活動邀請了西北大學地質(zhì)學系劉建妮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人祖探源:從天下第一魚到現(xiàn)代人類》的講座。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由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lián)合發(fā)布了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西北大學博物館入選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成為現(xiàn)有全國287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一份子。西北大學博物館以此為契機,一與區(qū)域中小學校、高校院所、科技社團及企事業(yè)單位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科學家精神主題講座;二設立科技實踐基地:與學校合作建立科技實踐基地,提供實驗器材和教學資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三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與學校合作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通過網(wǎng)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博物館積極開展微信平臺、官網(wǎng)的運營工作。在官方微信公眾號(西北大學博物館)推出“360數(shù)字展覽”,其中包含校史館、地球館、生物館、歷史館等基本陳列。另外還特別推出了“賈平凹文學館”線上部分。西北大學博物館官方抖音號視頻平臺和微信視頻號平臺推出科普教育活動視頻35個,還定期在快手平臺進行博物館相關的短視頻發(fā)布。在在官方微信公眾號(西北大學博物館)推出科普文,均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包括“校史時光機”、“人類由來的九大里程碑”、“一見鐘(秦)之秦嶺動植物微科普”、“校園考古”等,截止本年度11月統(tǒng)計,微信平臺及官網(wǎng)發(fā)布科普稿件145篇。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
博物館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每年面向全校公開招募志愿者50人,不斷將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志愿者講解員的招募、納新、培訓、考核及開展活動的全過程。
受去年疫情影響,今年4月完成志愿者新生培訓及考核,并正式上崗;4月前往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博物館完成社團春季研學活動;5月于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完成“博物館大探秘”活動;此外帶領學生參加陜西高校博物館第二屆“雛鳳杯”講解大賽,分別或二等獎和三等獎;6月完成社團志愿者隊伍換屆;9月進行社團納新和面試并與長安大學校史講解隊進行交流學習;10月社團進行講解培訓考核;11月社團與交大西遷博物館解說團開展交流學習。博物館于10月開始,每周六向社會公眾推出志愿講解服務。
在工作內(nèi)容上,志愿者除展廳講解服務外,志愿者社團公眾號上推出標本小品、文物小品等推文13篇。在活動方面,志愿者還配合博物館完成線上語音講解工作;參與博物館中秋節(jié)線下活動;西安市科技周啟動活動;全國科普日活動等,深入到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從而使這項工作活躍而有特點。
(六)科普工作經(jīng)費及人員情況。
本年度博物館獲得科普項目3項,到款經(jīng)費15萬,西北大學經(jīng)費支持用于科普工作經(jīng)費5.8萬,共計20.8萬
博物館現(xiàn)有專職科普人員5人,兼職科普人員30人,科普志愿者87人。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yè)、本地區(qū)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
1.科普展覽創(chuàng)意獨特:我們注重展覽設計的創(chuàng)新和獨特性,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聲、光、電等多種元素融入展覽中,使公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科技的發(fā)展歷程和原理。同時,我們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需求,設計不同難度的展覽內(nèi)容,使科普知識更加貼近實際、易于理解。
2.教育活動形式多樣: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開展了一系列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包括科學實驗、科普講座、互動體驗等,使公眾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3.科研與科普相互促進:依托大學博物館的科研優(yōu)勢,我們注重科研與科普的相互促進,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展品和宣傳材料,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科技前沿動態(tài)。同時,我們也鼓勵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提高科普工作的質(zhì)量和水平,如西北大學博物館院士進校園活動。
4.文化交流廣泛深入:我們重視文化交流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通過與國內(nèi)博物館、科研機構等的合作交流引進優(yōu)秀的科普資源推廣本土科普品牌促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如引進故宮書院和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元素進行博物館進校園課程開發(fā)設計。
5.媒體宣傳廣泛覆蓋:我們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關系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wǎng)絡等各類媒體宣傳科普活動和展覽信息擴大科普基地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積極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提高科普工作的傳播效果,除了媒體在館內(nèi)進行采訪報道外,我們還積極走進演播室與電臺、電視臺的受眾進行交流互動。
6.科普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我們重視學生群體科普志愿者的招募和培養(yǎng),通過定期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參與科普活動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增強了科普工作的力量和活力。
三、問題不足
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
1.科普資源不足:我館已經(jīng)做出了一定的科普工作,但在某些領域和特定群體中,科普資源仍然不足。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科普展覽和教育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可能不夠多樣化,無法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
2.科普手段單一:盡管科普展覽和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不斷改進,但總體來說,科普手段仍然相對單一。例如,在某些展覽中,可能過多地依賴文字和圖片展示,而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性,導致觀眾參與度不高。
3.觀眾參與度低:在一些科普活動中,觀眾的參與度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活動形式不夠吸引人、活動內(nèi)容與觀眾的需求不匹配,或者是因為宣傳和推廣不足,導致觀眾對活動的知曉度和興趣度不高。
四、工作建議
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
1.加強區(qū)域協(xié)調(diào):鼓勵各地結合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時,加強不同地區(qū)科普教育基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
3.促進多元化發(fā)展:鼓勵和支持各類機構參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化發(fā)展的良好格局。同時,加強對民營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和引導,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持。
3.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化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政府應加大對科普教育基地的財政投入力度,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地建設,形成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投入機制。
4.落實優(yōu)惠政策:制定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土地優(yōu)惠等,降低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基地建設。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普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設備支持,包括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建設和完善,以及科技展示、科普宣傳等相關設施的配備。
6.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加強對科普教育領域?qū)I(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支持高校開設相關專業(yè)的課程和培養(yǎng)計劃,為科普事業(yè)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7.完善激勵機制: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多元化獎勵機制,對在科普教育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fā)全社會參與科普教育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