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同樣是小麥制品,為何西方國家開發(fā)出了烤面包,中國卻一直是蒸饅頭呢

火車頭南棵社區(qū)劉強
一個愛科普知識的達人
收藏

你可能都不知道,街邊賣著的不起眼的饅頭,實際上經(jīng)過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演變。早期還沒有磨面的石磨,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麥粒都是蒸著吃,跟稻米一樣處理,因為口感差,所以,基本上上層社會是不吃的,只是到了宋開始,磨面技術出現(xiàn)了,才有了饃饃,包子等面食出現(xiàn),才被漢人接受傳播。從宋代之后,我國古代一直都將饅頭看成是一種主食,這也和我們古人的“蒸煮”習慣有關系。和我國不同,西方人不喜歡“蒸煮”食物,喜歡烤東西。在中央電視臺的考古大會節(jié)目里,考古專家專門解釋了這個現(xiàn)象。中國的陶器在游獵時代就發(fā)明了,先有陶器后進入農耕時代,食物可以蒸煮,西方是已經(jīng)進入農耕時代以后才有陶器,早期他們只能烤著吃,形成了習慣。一句話,專家說這種差別是因為陶器發(fā)明時間早于農耕還是晚于農耕。

那么西方人為什么一直都在吃面包,而沒有選擇吃饅頭呢?其實很簡單,在他們看來,烤得食物保存的更久,更便于攜帶,西方是狩獵民族,面包更適合他們。我國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用烤爐烤出來的餅子也很適合攜帶。飲食結構和地理環(huán)境也是息息相關,我們漢族是農耕民族,定居某地很少遷徙,蒸的食物往往都是吃新鮮美味,更適合沿海地區(qū)。我國大部分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食物的使用對于水分要求不高,反倒蒸出的食物含水量稍高,利于口感舒適度的選擇。歐洲沿海城市多,屬于溫帶海洋氣候,濕度大,食物要盡量干燥以利于保存。

很多人都有疑惑,為什么西方的面包在中國普及,開了許多的面包房。而中國的饅頭在外國沒有開饅頭鋪,沒人吃?西方國家面包可以說是主食,二次世界大戰(zhàn)面包都是軍隊軍糧?,F(xiàn)在很多西方人也還是將面包當成了主食,這點倒是和我國相似。說起來西方的面包,別和我們現(xiàn)在最愛吃的松軟可口香香甜甜的面包畫等號,那是現(xiàn)代日本人改造的產(chǎn)品,真正的傳統(tǒng)面包是那種又黑又粗又堅硬,難以下肚的玩意兒,你嘗嘗所謂的全麥歐包就能體會了。我們蛋糕店里通常賣的面包,嚴格意義上講,根本不是面包,是點心。真正作為主食的面包跟饅頭也差不多,他們涂果醬黃油吃,跟我們蘸著菜湯吃一樣。有人說古歐洲黑面包硬的能砸死人,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我國古代的饅頭味道也不像現(xiàn)在這樣松軟,因為當時百姓普遍都很窮,沒有那么多細糧,所以基本上都是粗糧弄成的。不過大家千萬別小瞧了這些“硬疙瘩”,底層人民都是靠這個一輩輩活過來的。

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覺得,西方的面包要比中國的饅頭“高級”,這完全是錯誤的,它最多只能代表著我們中西方的飲食習慣而已。我國的饅頭文化源遠流長,這也絕對不是我們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是饅頭文化已經(jīng)深深的刻在了中國人的DNA當中,永遠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