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不過,頭小的爸爸能生出頭大的兒子嗎?頭大的人更聰明嗎?究竟是什么決定了我們大腦的尺寸呢?
在正文開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這張圖:
三種不同的腦尺寸MRI對比
圖源:doi:10.31887/DCNS.2018.20.4/gmirzaa
這是猴子、普通寶寶和超級寶寶的大腦對比?還是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中大腦的變化?
其實,這都是現(xiàn)代人類的大腦。
不過,最左側是小頭癥(Microcephaly,MIC)患者:頭圍(head circumference)比同年齡和性別的平均值低兩個標準差(SD)以上。小頭癥通常與癲癇、自閉癥和其他出生缺陷等共病。
通常,我們會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nèi)測量頭圍。以男孩為例,平均值頭圍約為36厘米,低兩個標準差大概是32厘米。
中間是正常人。
最右側是巨頭癥(Megalencephaly,MEG)患者:和平均值相比,頭圍顯著增大2.5SD以上(依然以男孩為例,約為38.5厘米)。盡管他們的大腦異常大,但智商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降,反應遲鈍[1]。
看來,大腦尺寸和智商并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
這是極端的對比,那么正常狀況下,大腦的尺寸和智商的高低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Part.1
不同條件下的人們,大腦尺寸差多少?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大腦大小的衡量標準。有時,我們用重量來衡量,有時用體積(通過MRI掃描或顱骨體積)來衡量。本文主要是用體積來衡量大腦尺寸。
另外,這里談論的不是頭的大小,而是頭里面大腦的大小。
我們討論的是上面這種“大腦”
(圖片來源:Veer圖庫)
不同地域、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們,大腦尺寸有多大的差別?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看,東亞人、歐洲人和非洲人的平均腦容量有一點差別,男性和女性的腦容量也有點差別。
30年前,美國科學家對全球2萬多個現(xiàn)代人類頭骨進行了世界上最大的腦容量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東亞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415cc,而歐洲人和非洲人的平均腦容量分別為1362cc和1268cc[2]。
大腦容量地圖,截至2014年8月21日
圖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rain_Size_Map.png
男性的平均腦容量為1273.6cc,范圍從1052.9cc-1498.5cc;女性的平均腦容量為1131.1cc,范圍從974.9cc-1398.1cc。男性的總腦容量比女性大10.8%,差異為2.1SD,即131cc[3]。
除了地理位置與性別,不同年齡的人大腦尺寸確實也有差別。
新生兒的大腦發(fā)展迅速,而35歲以后腦容量就開始下降。35歲以后,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抱怨腦子一天不如一天了。
人的大腦在出生前,從出生的第一年一直到童年時期發(fā)育迅速
圖源:https://humanorigins.si.edu/human-characteristics/brains
出生時,新生兒大腦的平均大小為341cc,90天時為558cc。
在三個月內(nèi),新生兒的大腦大小從大約成人平均大腦大小的33%增長到55%。
在兒童時期,大腦質(zhì)量繼續(xù)增加,但速度放緩,5歲時增大到成年的95%,10歲時為98%。
然后,大腦的生長繼續(xù)放緩。在18至35歲的青年期,可能會出現(xiàn)另一波生長。
35歲以后,腦容量每年下降0.2%,到60歲時逐漸加速到每年下降0.5%。60歲以上則每年超過0.5%的穩(wěn)定容量損失[4,5]。
比較特殊的是,自閉癥兒童往往比非自閉癥兒童有更大的大腦(和更早的不成比例的大腦生長)[6]。
除此以外,還有基因?qū)е碌母鼧O端的情況。ASPM-作為決定頭尺寸的重要基因,于2002年被首次報道。它是控制大腦發(fā)育的關鍵基因,對胚胎神經(jīng)母細胞中有絲分裂紡錘體的功能至關重要。
ASPM無意義的突變會導致原發(fā)性小頭畸形,其特征是大腦大小縮小了70%,產(chǎn)生類似于南方古猿的返祖現(xiàn)象。小頭癥發(fā)生概率都非常小,平均一萬新生兒中2-12例。
ASPM基因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數(shù)字是系統(tǒng)發(fā)育樹各分支的非同義替代率與同義替代率的比值Ka/Ks。因為非同義的變化會改變蛋白質(zhì)產(chǎn)品的生化特性,所以它們通常會受到選擇的影響。高(或低)Ka/Ks比值意味著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zhì)進化迅速(或緩慢)。當比值大于1時,表示非同義替換率比選擇性中立下的預期要快,可能是由于陽性選擇的存在。通向人類的靈長類譜系用紅色表示,我們可以看到該比值在最后一步選擇中高達1.44。
引自:doi:10.1038/nrg1634
整體來說,人群中確實存在相對較大的大腦,也存在相對較小的大腦,但差距并沒有那么大。
Part.2
我們的大腦為什么是現(xiàn)在這個尺寸?
復雜的思維能力可能是由大腦功能的增量變化造成的。一旦大腦的大小和結構的復雜性超過了某個閾值,認知能力可能會隨著大腦的改善而不成比例地增加,人類智慧因而獲得啟蒙。而且,大腦容量在進化上比其他任何身體器官都更穩(wěn)定[7]。
那么,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進化到現(xiàn)在這個尺寸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在早期人類進化過程中急劇增大,300萬年前進入爆發(fā)期,后續(xù)趨于穩(wěn)定。在這300萬年的沖刺中,人類大腦的大小幾乎達到了祖先在之前6000萬年靈長類進化過程中的四倍。
人類祖先與現(xiàn)代人類大腦大小的模型
圖源:https://www.eurekalert.org
追蹤人類大腦進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過化石。由于腦組織化石很罕見,一個更可靠的方法是觀察頭骨的解剖特征,從而洞察大腦的特征。其中一種方法是觀察顱內(nèi)鑄型,但顱內(nèi)鑄型無法揭示深層的大腦結構。
各種化石樣本的數(shù)量及平均腦容量
圖源: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human-evolution/Increasing-brain-size
通過觀察化石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在385萬至295萬年前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s),其腦容量大約為300-500cc,與現(xiàn)存的黑猩猩相當。當進入智人時代時,大腦的大小繼續(xù)穩(wěn)步增加。
生活在240萬至140萬年前的能人(Homo habilis)的頭骨容量約為600cc,更接近現(xiàn)代的海德堡人(Homo heideibergenesis)生活在大約70萬到20萬年前,其腦容量約為1290cc。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生活在40萬到4萬年前,他們的顱骨容量平均在1500-1600cc,可以與現(xiàn)代人類相媲美,其顱骨容量甚至比現(xiàn)代人更大。然而,腦相對于身體質(zhì)量占比低,尼安德特人不如現(xiàn)代人聰明[8,9]。
大約在20萬年前,當大腦達到了骨盆大小的物理限制時,它的生長停滯了。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圖直觀感受 。
基于古靈長類動物和早期原始人化石顱骨內(nèi)
鑄型所示的人類進化,橫坐標示年代,縱坐標示腦容量
圖來自:https://doi.org/10.15761/imm.1000287
為什么人類大腦的大小沒有無限制繼續(xù)增大?
首先,大腦是人體代謝最昂貴的器官之一,即使它只占體重的2%,但休息時,它大約占總能量消耗的20%。
其次,增大的顱容量造成了分娩困難,這直接導致了產(chǎn)婦死亡率增高(0.5%),在現(xiàn)代醫(yī)學出現(xiàn)之前,產(chǎn)婦死亡率是哺乳動物中最高的。為了彌補分娩的困難,骨盆孔增大,兩足運動的效率降低了。
第三,更大的大腦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熟,這大大延長了妊娠期和養(yǎng)育子女的時間,因此對母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減少了她能生育的孩子的總數(shù)[10]。
所以,我們總是說,現(xiàn)代的人類大腦,是代價和利益平衡博弈的產(chǎn)物。
Part.3
頭越大,就越聰明嗎?
1836年,德國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弗里德里希·蒂德曼(Friedrich Tiedemann)寫道:毫無疑問,大腦的絕對大小與智力和思維功能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自此引發(fā)了激烈的辯論和爭議,截至目前,相關研究總數(shù)達到數(shù)百項。
但筆者在翻閱早期文獻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爭議太多,瑕疵明顯:比如人們?nèi)绾味x和測量智力,在進行相關分析時是否考慮受試者體型,年齡和性別,以及在做出判斷時應觀察大腦的哪個部位。
在過去,有三種主要方法被用來估計大腦的大小:包括在尸檢時稱量濕大腦的重量,用填充物測量空頭骨的體積,測量外部頭部的大小并估計體積。早期的研究使用的是死后的大腦,但是死后切除的時間越長,由于水腫,大腦的重量就會顯著增加。并且死者智力水平無法被良好測量,只能依靠生前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來判斷。
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突出之后,關于大腦大小和智力以及其中的群體差異的研究被迫停止了,相關文獻受到了激烈的批評。
20世紀90年代,隨著掃描大腦的新技術越來越多,包括計算機輔助斷層掃描(CA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內(nèi)的更復雜的技術已經(jīng)被加入到“兵工廠”中,人們重新燃起了研究興趣。與此同時,行之有效的智力評估標準也非常重要,其中一個被廣泛提及的就是g因子。
g factor(g因子),一般心智能力,即我們常說的IQ的前身,由Spearman于1904年提出,后被用于一戰(zhàn)美國軍隊選拔并逐漸獲得世界認可。小方塊代表16種不同的認知能力測試。這16項測試結合成5個因素:推理、空間能力、記憶力、處理速度、詞匯量。每個測試都有一組因子:這些數(shù)字可以被認為是個體測試和高階潛在特征或能力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所有五個領域都與一般智力因素(g)有很高的關聯(lián)。引自doi:10.1038/nrn2793
目前科學家廣泛認同大腦總容量(使用結構MRI測量)與智力僅為中度相關,相關系數(shù)r 約為0.30-0.40[15,16]。
神經(jīng)科學研究已經(jīng)確定了幾個智力上的個體差異的結構和功能相關關系,包括功能頂額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神經(jīng)元效率和白質(zhì)完整性。大腦的整體發(fā)育穩(wěn)定性也應被考慮在內(nèi),后天的實踐和經(jīng)驗可以導致相關大腦區(qū)域的體積增加[18]。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智商與大腦皮層厚度本身無關,而與兒童時期大腦皮層厚度的可塑性有關[19]。這些因素似乎交替地影響智力,導致每種因素在每個人的智商水平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存在異質(zhì)性。
推理過程中不同神經(jīng)行為由不同腦區(qū)控制。在靜息狀態(tài)和瑞文矩陣測試(RPM:Raven Progressive Matrices,常用于測試抽象推理能力)條件下29個神經(jīng)網(wǎng)絡:注意神經(jīng)網(wǎng)絡6個(A1 A6),認知神經(jīng)網(wǎng)絡6個(C1 C6),視覺神經(jīng)網(wǎng)絡6個(V1 V6),感覺運動神經(jīng)網(wǎng)絡6個(S1 S6),默認神經(jīng)網(wǎng)絡3個(D1 D3),聽覺神經(jīng)網(wǎng)絡(AU),基底節(jié)區(qū)神經(jīng)網(wǎng)絡(BG)。在瑞文測試中,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休息期間的空間分布和性能被繪制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暖色和冷色分別標記了在任務期間內(nèi)在網(wǎng)絡一致性顯著增加和減少的區(qū)域。
引自:http://dx.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4.09.055
因此,盡管大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智商的一個原因,但仍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完全闡明基因、環(huán)境、大腦解剖結構和認知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大腦如此錯綜復雜,神經(jīng)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也許隨著研究手段的深入,這個問題會有更明確的答案。
參考文獻:
[1]Pirozzi F, Nelson B, Mirzaa G. From microcephaly to megalencephaly:determinants of brain size.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18;20(4):267-282. doi:10.31887/DCNS.2018.20.4/gmirzaa
[2]Kenneth L. Beals. Brain Size, Cranial Morphology, Climate, and Time Machines CURRENT ANTHROPOLOGY V01. 25, NO 01984
[3]Allen, John S.; Damasio, Hanna; Grabowski, Thomas J. (August 2002). "Normal neuroanatomical variation in the human brain:An MRI-volumetric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18 (4):341–358. doi:10.1002/ajpa.10092. PMID 12124914.
[4]Hedman AM, van Haren NE, Schnack HG, Kahn RS, Hulshoff Pol HE. Human brain changes across the life span:a review of 56 longitudi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Hum Brain Mapp. 2012;33(8):1987-2002. doi:10.1002/hbm.21334
[5]Rushton JP, Ankney CD. Brain size and cognitive ability:Correlations with age, sex, social class, and race. Psychon Bull Rev. 1996;3(1):21-36. doi:10.3758/BF03210739
[6]Sacco R, Gabriele S, Persico AM. Head circumference and brain siz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 2015 Nov 30;234(2):239-51. doi:10.1016/j.pscychresns.2015.08.016. Epub 2015 Sep 28. PMID:26456415.
[7]Holden C. An evolutionary squeeze on brain size. Science. 2006 Jun 30;312(5782):1867. PMID:16809505.
[8]http://thealternativehypothesis.org/index.php/2016/04/15/brain-size-and-iq/
[9] Ginneken, V. V. et al. “Hunter-prey correlation between migration routes of African buffaloes and early hominids:Evidence for the “Out of Africa” hypothesis.” Integrative molecular medicine 4 (2017):n. pag.
[10]Gilbert SL, Dobyns WB, Lahn BT. Genetic links between brain development and brain evolution. Nat Rev Genet. 2005;6(7):581-590. doi:10.1038/nrg1634
[11]Bond J, Roberts E, Mochida GH, et al. ASPM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cerebral cortical size. Nat Genet. 2002;32(2):316-320. doi:10.1038/ng995
[12]Zhang J. Evolution of the human ASPM gene, a major determinant of brain size. Genetics. 2003;165(4):2063-2070.
[13]Van Valen L. Brain size and intelligence in man. Am J Phys Anthropol. 1974;40(3):417-423. doi:10.1002/ajpa.1330400314
[14]Deary IJ, Penke L, Johnson W. The neuroscience of human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Nat Rev Neurosci. 2010;11(3):201-211. doi:10.1038/nrn2793
[15]Schoenemann PT, Budinger TF, Sarich VM, Wang WS. Brain size does not predict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within famili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97(9):4932-4937. doi:10.1073/pnas.97.9.4932
[16]Lee JJ, McGue M, Iacono WG, Michael AM, Chabris CF. The causal influence of brain size on human intelligence:Evidence from within-family phenotypic associations and GWAS modeling. Intelligence. 2019;75:48-58. doi:10.1016/j.intell.2019.01.011
[17]Pietschnig J, Penke L, Wicherts JM, Zeiler M, Voracek M. Meta-analysi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human brain volume and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How strong are they and what do they mean?.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5;57:411-432. doi:10.1016/j.neubiorev.2015.09.017
[18] Pietschnig, J. et al. “Meta-analysi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human brain volume and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How strong are they and what do they mea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57 (2015): 411-432.
[19]Shaw, P., Greenstein, D., Lerch, J., Clasen, L., Lenroot, R., Gogtay, N.E.E.A., et al.,2006. Intellectual ability and cort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ature 440, 676–679.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Clover青子(復旦大學生物醫(yī)學研究院)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已獲得授權)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zhuǎn)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