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白假絲酵母菌

百度百科
原創(chuàng)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
收藏

生物學性狀

白假絲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菌體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3-6μm,革蘭染色陽性,著色不均,以芽生方式繁殖。在組織內易形成芽生孢子及假菌絲,芽生孢子多集中在假菌絲的連接部位,假菌絲中間或頂端常有較大、壁薄的圓形或梨形厚膜孢子,是本菌特征之一。

該菌以出芽繁殖為主,需氧,在普通瓊脂、血瓊脂及SDA瓊脂培養(yǎng)基上均生長良好。37℃培養(yǎng)2~3天后,出現(xiàn)乳白色、表面光滑的類酵母型菌落。培養(yǎng)稍久者菌落增大,顏色變深,質地變硬。在含1%吐溫-80的玉米粉瓊脂培養(yǎng)基上可形成豐富的假菌絲和厚膜孢子。假菌絲和厚膜孢子有助于本菌的鑒定1。

品種分類

假絲酵母菌俗稱念珠菌,有81個種,其中有11種對人有致病性:白假絲酵母菌、為最常見的致病菌。此外,熱帶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和光滑假絲酵母菌也較多引起疾病。

生存年代 類似的菌類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紀巖石中都有發(fā)現(xiàn)。 生存環(huán)境念珠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1小時后即可死亡。但對干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制劑等抵抗力較強。白假絲酵母菌。

在假絲酵母菌中80%~90%病原體為白假絲酵母菌10%~20%為光滑假絲酵母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等。 白假絲酵母菌為條件致病性真菌,10%~20%非孕婦女及30%孕婦陰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極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癥狀。念珠菌生長最適宜的pH值為5.5,陰道的弱酸性環(huán)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正常人為3.7-4.5,但陰道的弱酸性改變?yōu)閜H5.5后,假絲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轉變?yōu)榫z相,引發(fā)陰道炎癥狀。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yǎng)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霉菌的生長繁殖會有抑制作用。

白假絲酵母菌在DYMD系統(tǒng)的位置 臨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癥狀和體征進行分類,DYMD系統(tǒng)(皮膚真菌、酵母菌、真菌)這一分類模式已得到公認,是以組織發(fā)生學、生理學及形態(tài)學特征為基礎,將真菌分類為類酵母菌和絲狀真菌,又進一步按其組織親和性分別將它們分為皮膚真菌和真菌。對婦產科醫(yī)生來說,不同種類的真菌醫(yī)學相關性大不相同,迄今未發(fā)現(xiàn)由真菌引起的婦科疾患,由皮膚真菌引起的外陰及其周圍的皮膚感染也極少見。 婦產科臨床所見的真菌感染大多為白假絲酵母菌屬的酵母菌所致。 陰道內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薔薇色假絲酵母菌、釀酒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季以蒙假絲酵母菌等。 引起人類假絲酵母菌病主要是白假絲酵母菌,占80%~90%,已鑒別有200多種白色假絲酵母菌,所有菌株似乎均具有寄居或引起陰道炎的同等能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假絲酵母菌耐藥的增加,其菌種發(fā)生改變,白假絲酵母菌在外陰陰道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其他假絲酵母菌所致的外陰陰道炎增加。 所以,婦產科學中原稱的白假絲酵母菌外陰陰道炎似太絕對和肯定,目前稱為假絲酵母菌外陰陰道炎為宜,但菌種仍以白假絲酵母菌為主。

致病性與免疫性

白假絲酵母菌為機會致病菌,日常存在于人體口腔、上呼吸道、腸道、陰道等黏膜部位,當機體出現(xiàn)菌群失調,特別是免疫力下降時,可引起假絲酵母菌病。近來由于抗菌藥物、激素、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增加,假絲酵母菌感染有增多的趨勢。

1、黏膜感染黏膜感染主要有鵝口瘡、口角糜爛、外陰與陰道炎等。其中以兒童鵝口瘡最為多見,累及舌、唇、牙齦等,多發(fā)生于體質弱的新生兒。鵝口瘡也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繼發(fā)感染。

2、皮膚感染皮膚白假絲酵母菌感染好發(fā)于皮膚潮濕、皺褶部位,如腹股溝、腋下、肛周、會陰部、指(趾)間等,引起濕疹樣皮膚白假絲酵母菌病和指間糜爛癥。

3、內臟感染 內臟感染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腸炎、膀胱炎及腎盂腎炎等,偶爾也可引起敗血癥。

4、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可引起腦膜炎、腦膜腦炎及腦膿腫等。多由原發(fā)病灶轉移而來。

人體對白假絲酵母菌的免疫主要依靠非特異性免疫力,機體感染白假絲酵母菌后可誘導適應性免疫1。

臨床特點

本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真菌感染性疾病,好發(fā)于嬰幼兒和老年人,與患者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藥有關。可分為急性假膜型、慢性萎縮型和慢性生殖型假絲酵母菌病。急性假膜型假絲酵母菌病俗稱鵝口瘡,表現(xiàn)為口干、燒灼感或疼痛不適等;慢性假絲酵母菌病萎縮性病變多發(fā)生在上頜義齒的承托區(qū)黏膜,發(fā)生充血與紅腫、表面不平或白色小點,增生性病變?yōu)榛野咨虬咨邏K,黏膜彈性降低、出疹區(qū)的周邊充血,好發(fā)于面頰部黏膜2。

微生物學檢查

1、直接鏡檢膿汁、痰標本、陰道分泌物可直接涂片,經革蘭染色后鏡檢。如為皮屑或甲屑則可用10% KOH溶解后涂片鏡檢。鏡下可見革蘭染色陽性、著色不均、圓形或卵圓形的菌體及芽生孢子,同時可觀察到假菌絲。觀察到出芽的酵母型細胞與假菌絲,可初步確定為白假絲酵母菌感染。

2、分離培養(yǎng)將標本接種于SDA培養(yǎng)基中,25℃或37℃培養(yǎng)1-3天,在培養(yǎng)基表面形成乳白色(偶見淡黃色)類酵母型菌落,鏡檢可見假菌絲及成群的卵圓形芽生孢子,用玉米粉培養(yǎng)基可觀察到厚膜孢子。

對于白假絲酵母菌感染的診斷,微生物學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xiàn)才能確定。注意與腐生性假絲酵母菌的區(qū)別,后者一般未見假菌絲1。

防治原則

對假絲酵母菌病的高危人群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預防措施。局部治療常用抗真菌乳劑、膏劑;全身治療常用氟康唑、兩性霉素B等1。

注意事項

1、藥物選擇基本原則對于病情較輕者用藥選擇以制霉菌素口服堿性含漱液含漱為主。對于病情較重者采用多種有效藥物聯(lián)合應用,如口服制霉菌素十酮康唑,肌注轉移因子,靜滴人體白蛋白,中醫(yī)中藥治療等。

2、藥物的不良反應采用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時常發(fā)生惡心、嘔、納差、腹瀉、頭暈、發(fā)冷、發(fā)熱等不良反應,偶見此類藥品的過敏反應等。

(1)制霉菌素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減量或停藥后迅速消失。

(2)克霉唑口服不良反應有精神失?;蝈e亂,定向障礙、幻覺、嗜睡、抑郁,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及皮疹等,可引起肝損害、暫時性血清轉氨酶升高、血尿、蛋白尿、輕度或暫時性粒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

(3)氟康唑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腹痛、腹瀉及脹氣,肝臟損傷較低,孕婦忌用。

(4)伊曲康唑常見胃腸道不適,如厭食、惡心、腹痛和便秘,較少見的不良反應有頭痛、可逆性氨基轉移酶升高、月經紊亂、頭暈和過敏反應等。

3、其他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慎用全身抗真菌藥物,并注意調整各種藥物的用量;此外,須注意在用藥期間固定時間進行血細胞分析,肝、腎功能以及血糖和血脂的檢測3。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