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保溫杯里的枸杞,奶茶里的果粒,是怎么變成危險的爆炸源的?

騰訊科普
騰訊科普,中國領先的科學傳播與普及平臺。
收藏

較真要點:

含糖量高的飲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極易發(fā)生產氣的變質現(xiàn)象,如果飲品在密閉容器中長時間存放,就有炸裂的風險。

查證者:邢青斌丨中疾控營養(yǎng)所助理研究員,注冊營養(yǎng)師

圖片

前幾日,奶茶“爆炸”案成為了熱點新聞。據(jù)當事人朱女士說,自己買了奶茶當天沒喝,第二天奶茶居然“自爆”了!這不禁讓人想起前段時間保溫杯爆炸致人眼球破裂的事件,那么這些爆炸事件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一、保溫杯奶茶杯爆炸,都是氣壓惹的禍

先來說說保溫杯。此前據(jù)媒體報道,福建一名23歲的女孩在擰開保溫杯時,被迸起的杯蓋炸傷,導致眼球破裂,保溫杯里裝的是已經泡了十多天的紅棗養(yǎng)生茶。

為什么紅棗養(yǎng)生茶會導致保溫杯爆炸?我們知道保溫杯的工作原理是在保溫杯中分離的內膽和外層之間抽真空形成熱的不傳導層,使得內膽中的熱量很難向保溫杯外層傳導,同時配合咬合良好的杯蓋和杯身阻斷保溫杯內部與外界空氣的熱量交換,產生比較好的保溫效果。

如果保溫杯里盛裝的是一些容易發(fā)生變質的飲品,比如案例中的紅棗和枸杞,在保溫杯擰得比較緊,密封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微生物就會充分利用紅棗和枸杞的糖分,其間產生大量氣體,保溫杯內膽的壓力也迅速上升。此時只要杯蓋松開,內部強大的氣體壓強就會迅速崩開杯蓋,產生“爆炸”效果。

再說奶茶,奶茶一般都是采用熱塑封的方法來密封的,奶茶杯和塑封膠之間是嚴絲合縫的,這種設計使奶茶更加便攜。

依照商家的說法,朱女士買了以芒果、西柚為原料的楊枝甘露。這樣混有鮮果的,特別是有鮮果皮的奶茶飲料,其中真菌,如酵母菌會混入飲料中。酵母菌在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可以發(fā)酵飲料中的糖,產生大量氣體,這些氣體在塑封完好的奶茶杯中會大量聚集,使得杯子的內部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如果恰好是在環(huán)境溫度比較高的地方,比如說像案例中的打印機旁,會促使杯子里的空氣膨脹,并加速酵母菌的發(fā)酵,使氣體產生的速度更快。一旦氣體的壓力超過了杯子所能容忍的極限,杯子就會發(fā)生炸裂。

這兩個社會新聞中保溫杯和奶茶杯發(fā)生爆炸其實是一個原理,那就是杯中的飲品產生了氣體,導致杯內壓力過大,最終炸裂。

二、避免風險,飲品要及時喝完,不要過長時間存放

一般來說,食物產氣與微生物的活動有關,微生物利用含糖量比較高的食物來進行產酸產氣活動,也就是說,如果食物中含糖,或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那么這種食物就極容易發(fā)生產氣的變質現(xiàn)象。

上文中杯子里泡的枸杞屬于典型的一種含糖量比較高的食物,本來枸杞干屬于水分含量比較低的食物,微生物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興風作浪的,但是用熱水泡了之后,枸杞會充分吸水膨脹,將糖分溶解出來。如果枸杞表面有未被殺滅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密閉保存期間就會利用糖分靜靜發(fā)酵——紅棗、枸杞和新鮮水果表皮上有天然的酵母菌,一般清洗較難完全清除。因為微生物發(fā)酵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保溫杯的保溫效果越好,這種現(xiàn)象越明顯。所以保溫杯通常就會成為這一類炸裂現(xiàn)象的一個重災區(qū)。

說了這么多,并不是想嚇唬大家不要去泡枸杞。其實以上兩個案例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受害人沒有把養(yǎng)生茶/奶茶及時喝掉,而且還把這些飲料放置在一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存放的地方也不是低溫條件,所以才導致了后續(xù)的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

像這些已經泡好的枸杞或者是添加果粒的奶茶,要及時飲用完畢,如果喝不完,應該把它們存放在不適宜發(fā)酵的地方,比如說冰箱里。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這些飲料過長時間存放,不要給微生物活動的機會。

所以說,消滅危險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時把它們喝掉!

編輯:amberg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