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姜子牙的小秘密!小小令牌給“武王伐紂”幫了大忙?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
原創(chuàng)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傾力打造的科普資源共享平臺。
收藏

戰(zhàn)爭中的通訊,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通訊不暢,前后方之間、上下級之間,友鄰部隊之間就難以有效地配合。同時,通訊中的保密也非常重要:一旦情報被敵人截獲,就會給前方部隊帶來滅頂之災。

圖源:soogif

因此,今天的軍事通訊,幾乎都是借助密碼技術,通過電訊手段進行的。那么,在缺乏電子設備的古代,軍隊又如何可靠、保密地傳遞信息呢?

01 陰符:姜子牙的小秘密

在古代,軍事通訊最早是用明文傳遞的:寄信人將軍報寫好后,由傳令兵(或驛卒)送給收信人。此刻,倘若傳令兵半途遭到截殺,又沒能及時毀掉信件,軍報泄露也就在所難免。

為此,古人也想了很多奇怪的辦法來保密。比如,據說姜子牙想出了用“陰符”的主意:將領出兵前,和君主約定好,用令牌的長度來代表戰(zhàn)況:戰(zhàn)事順利,就發(fā)回1尺長的令牌;戰(zhàn)爭僵持,則發(fā)7寸長的令牌;要是令牌只有3寸長,那就是一敗涂地,快派援兵啊!令牌上沒有文字,敵人就算截獲了也看不懂。

然而,這種陰符能傳遞的信息,實在是太單薄了。隨后,姜尚又想出了改良版的陰符:古代的書信都寫在竹簡上,用繩子編成一卷來閱讀,這種陰符則是在寫好之后,將竹簡拆散、打亂,交由兩三個人分別傳遞。

這樣,哪怕其中一份竹簡被搶走,也無法猜到全文的內容。而收件人可以根據每塊竹簡背后的暗記,正確排列竹簡,從而讀取全部內容。這一做法見于古代兵書《六韜》,還是比較可信的。

02 字謎:紙上的謎語

到了使用紙張的時代,陰符的小花招已然不管用了,加密通訊的手段也隨之更新。

宋代常用的手法,叫作“字驗”。就是出兵之前,將領和君主秘密地約定,用一首詩作為通訊載體,詩中的每一個字代表一種特定的意思。

比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詩中, “國”字表示“敵人很多”,“破”字表示“敵人不多”,“山”字代表“需要糧草”,“河”字代表“糧草充足”……等到需要匯報時,將領就寫上這一句詩,然后在其中的某一個字上,涂一個墨點,君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這個約定只有將領、君主二人知曉,其他人拿到了信,也完全不明就里。

圖源:自己做的

另一種隱藏信息的方式,叫作“反切”?,F(xiàn)代漢語中,有拼音的概念,即每個字的讀音可以分為聲母和韻母。而在漢代以后,則用“反切”來表示聲母和韻母。由此,通訊雙方可以約定某兩句詩,第一句詩里,每一個字對應一個聲母;第二句詩里,每一個字對應一個韻母,這兩句詩就是通訊的“密碼本”。

比如, “床前明月光”是聲母表, “孤舟蓑笠翁”是韻母表,那信上寫的“四二”就代表了“有”的讀音, “二一”代表了“趣”的讀音,合在一起念就是“有趣”。

圖源:自己做的

當然,這兩句詩,也是只有將領和君主手里才有,其他人看到一堆數(shù)字,完全無法解讀。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就深諳此道,據說還特意編纂過一本《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講解此道。

03 藏頭:更像是文字游戲

字驗,能傳遞的信息,還是太有限了。而反切,讀起來又太費力,并且反切本身并不精確,很容易造成困惑,比如“將”和“墻”的反切相同,意思卻差很多。

此外,還有古人想出了“以礬書帛”的密寫方式,即用明礬溶液當墨,寫在布帛上,晾干之后字跡消失;而收件人再把布帛輕輕泡入水里,字跡就會重現(xiàn)。但這種方法一旦被識破,瞬間就會失密。

因此,古人又想出了“漏孔”的辦法來加密信息,其原理來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藏頭詩”:在一首詩里,取每一句詩的第一個字,連成一句話來,即為“藏頭”。但這種加密方法,也很容易被識破,升級版的方法就是“漏孔”。

通信雙方各拿著一塊相同的薄片(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銅片),上面挖出若干個小孔。寫信時,把薄片蓋在白紙上,把想說的話,依次填進小孔里,然后再在其他空白處,填上一些無關的詞語。而收到信時,把薄片蓋上去,只讀小孔里露出來的字,那就是要傳遞的信息了。而這些信息,隱藏在一大片雜亂無章的漢字里,沒有這個薄片是無法猜到的。

比如,下圖中的書信,看起來不過是家常話而已;但用旁邊的孔板來解讀(白色圓圈代表挖出的小孔),能讀出一句什么話呢?各位不妨試試看。

圖源:作者提供

04 烽燧(suì):大型的密碼

大家都知道,烽火臺是用來傳遞軍報的,有烽火或狼煙,則代表敵人來襲。不過,烽火臺其實可以傳遞的信息還有很多,而且是加密的哦!

圖源:Pixabay

在漢代,烽火臺叫作“烽燧”,其中的烽指火焰,燧指濃煙,兩者有明確的區(qū)別。而在一個烽火臺上, “烽”的數(shù)量和“燧”的數(shù)量,按照排列組合,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稱為“品約”。

比如,烽火臺上的士卒,發(fā)現(xiàn)大約有一千敵人來襲,白天就用“三烽二燧”表示;而在夜間,則用烽火臺上的火焰數(shù)量,和烽火臺下的火焰數(shù)量組合來表示。

此外,漢代的烽燧,在白天還會使用“蓬”來傳遞信號,也就是將一塊紅布或白布,高懸在桅桿上,這里的“紅”“白”和火焰、狼煙一樣,也是通過排列組合來傳遞信號。

上述“品約”,即每組信號的固定含義,通常只有每個烽燧的副將掌握,士卒只能聽命實施,外人就更無從了解。這樣一來,烽火臺也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加密通訊方式。

為了秘密傳遞軍報,古人想出了許多有趣的辦法,在漫長的歲月里保衛(wèi)了邊疆太平。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饅頭老妖,科普作家,南京大學化學博士

審核專家:黃河、李春藜、徐曉萍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評論
傳承解惑
大學士級
在漫長的歲月中,關于情報傳遞的一系列保密制度和手段不斷發(fā)展升級,對保密的重視可見一斑。
2024-05-16
沖沖
大學士級
中國人太有智慧了,古人的加密智慧千奇百怪,讓局外人破無可破,防無可防!
2024-05-16
天之祥瑞
太傅級
為了秘密傳遞軍情,古人想出了許多有趣的辦法,在漫長的歲月里保衛(wèi)了邊疆太平。如今,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也逐步進入實用階段,堪稱固若金湯的加密通訊方式。如果古代的戍邊將士們看到如此先進的通訊方式,估計也會非常欣慰!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