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61期,在過去的半個月里,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螞蟻給受傷的同伴做截肢手術(shù)
2)蝙蝠有時間地圖,還會規(guī)劃未來
3)為保護犀牛,科學家給它們注射放射性物質(zhì)
4)東袋鼬好鄰居,帶新朋友玩
5)河馬跑起來,也會四腳騰空
6)被認為是雄性的蛇,生了14個孩子
螞蟻做截肢手術(shù)
螞蟻竟然會給同伴做截肢手術(shù)!
截肢手術(shù)進行中 | Bart Zijlstra
是的,你沒看錯,截肢手術(shù)已經(jīng)不是人類獨有的技能。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當同伴的股骨受了傷,佛羅里達木蟻會用嘴幫“患者”清潔傷口,然后咬斷它的腿。這樣簡單粗暴的截肢手術(shù),可以大大提高螞蟻病患的存活率——股節(jié)受傷的螞蟻如果不截肢,生存率不到40%;但接受截肢手術(shù)后,有90%以上的螞蟻都能活下來。
更厲害的是,螞蟻不僅會做手術(shù),還會診斷傷口,根據(jù)傷口的感染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在確定治療方法前,螞蟻得先考慮截肢手術(shù)需要的時間——螞蟻沒有大砍刀,只能用嘴慢慢把腿咬下來,一次截肢手術(shù)需要40分鐘。
因此,如果傷在股節(jié),此處肌肉組織多,受傷后血液泵送減慢,傷口感染的細菌要很久才能進入體內(nèi),正好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截肢。而如果傷在肌肉組織比較少的脛節(jié),有害細菌會更快地進入體內(nèi),截肢的速度還趕不上細菌傳播的速度。這時,螞蟻不會給受傷的同伴截肢,而是趕緊清理傷口的感染,這樣才能讓病患蟻活下來。
螞蟻病患和它的兩位“醫(yī)生” | Danny Buffat
蝙蝠有時間概念
蝙蝠的腦子里有個“時間地圖”。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蝙蝠不僅能記住果樹在哪里,還能預(yù)判每棵樹什么時候結(jié)果;而且,它們還能記得自己上次去這棵樹是什么時候。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果樹!| Yuval Barkai
研究者把一些埃及果蝠在籠子里關(guān)了一天。被釋放以后,它們立刻回到了前一天去過的樹上——那棵樹的果子還沒被吃完呢!然而,如果蝙蝠被關(guān)了整整一周,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蝙蝠就會避開之前已經(jīng)結(jié)了果、且果期很短的樹,因為現(xiàn)在再回去已經(jīng)沒果子吃了。它們會轉(zhuǎn)而飛去一些果期長的樹,說明它們不僅能感知到過去了多少時間,對不同的樹也了如指掌。
除了記住時間和空間,蝙蝠還會對未來做規(guī)劃。研究者發(fā)現(xiàn),蝙蝠在離開群體出去覓食之前,就已經(jīng)計劃好了目的地。它們會徑直飛向想去的那棵樹,要是距離遠,它們還會加快速度。想吃糖分高的果子的蝙蝠總是先出發(fā),想吃蛋白質(zhì)的蝙蝠則后出門。
各自出門吃飯的蝙蝠 | Ismail Alí Gago / Wikimedia Commons
這個研究說明,蝙蝠也具有復雜的認知能力。它們每天覓食的流程,和人類的其實差不多——決定今天想吃啥(糖分還是蛋白質(zhì))、那家餐廳在哪(那顆果樹在哪)、餐廳啥時候營業(yè)(樹啥時候結(jié)果)。
用放射性物質(zhì)保護犀牛
為了防止犀牛被盜獵,研究者想到了一個新方法——在犀牛角中注入放射性物質(zhì)。
往犀牛角中注入放射性同位素 | Julia Evans
在南非,研究者給20頭犀牛注射了鎮(zhèn)靜劑,然后在犀牛角上鉆孔,小心地注入低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一方面,他們想要用人們對放射性物質(zhì)的恐懼來阻止偷獵;另一方面,有了放射性同位素,他們就能檢測犀牛角的走私路線,而且還不需要為此安裝特殊的設(shè)備、訓練額外的人手——全世界的機場、港口和其他入境口岸有超過11000個輻射檢測器,都可以探測出放射性物質(zhì)。
在目前的黑市交易中,犀牛角是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這催生了猖獗且殘忍的盜獵,2008年,南非有近1萬頭犀牛死在了偷獵者的槍口下。可是,截獲野生動物走私并不容易,許多入境口岸并沒有配備相關(guān)儀器和專業(yè)人員。相反,輻射檢測器則幾乎所有口岸都有,不需要任何額外投入,就能通過檢測放射性物質(zhì),查出被走私的犀牛角。
它是角中注射了放射性物質(zhì)的20頭犀牛之一 | Julia Evans
在角中注入放射性物質(zhì),會對犀牛有傷害嗎?在實際使用之前,研究者利用實驗和建模,找到了恰到好處的放射性同位素劑量,確保不對動物造成傷害,但又能保證它就算被埋在一大堆貨物里,也能觸發(fā)輻射檢測器的反應(yīng)。
袋鼬好鄰居
有了好鄰居,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環(huán)境——東袋鼬也一樣。
東袋鼬是一種有袋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但因為人類影響,它們20世紀60年代就在澳大利亞大陸滅絕了,只能在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見到它們的身影。最近,為了避免近親繁殖,一些新的東袋鼬被引入到了保護區(qū),研究者想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新環(huán)境安頓下來的。
安上追蹤項圈的東袋鼬 | Tracey Nearmy / ANU
研究者找到了8個新來的東袋鼬和8個原住民東袋鼬,給它們安上了追蹤項圈。一開始,新來的東袋鼬在整個保護區(qū)漫無目的地移動,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小,而且和原住民的活動范圍重合了。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鄰居的“錨定效應(yīng)”,讓新來的東袋鼬傾向于在附近活動。
更令人驚喜的是,明明是獨居動物,新來的東袋鼬還是迅速地被原住民接納了,甚至還親親熱熱地住在一起,共享巢穴。對于它們的繁殖來說,這是個絕好的消息——新居民可以增加種群的基因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可能導致的疾病。
睡一起才香!| Rexness / Wikimedia Commons
河馬騰空
別看河馬噸位大,我們跑起來也是會四腳騰空的!
雄性河馬平均重量能達到1.5噸,雌性河馬平均重1.3噸,但它們的奔跑速度卻超快,甚至能達到每小時30公里。研究者很好奇,這么重的動物為啥能跑這么快?于是,他們用高速攝像機從遠處記錄下了河馬奔跑時的步態(tài)。
小碎步向前沖!| 參考資料[5]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只有在被另一只河馬追趕的時候,河馬才會努力跑起來,而且追趕的河馬一般處于統(tǒng)治地位。它們跑步時的步態(tài)更像是小碎步,而不是像馬或者犀牛那樣大開大合的疾馳。它們跑起來的時候,有15%的頻率會四腳騰空——雖然每次只持續(xù)0.3秒,但對于這么龐大的身軀來說,這已經(jīng)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河馬不僅在陸地上這么跑,在水下也一樣——當你看到河馬在水里移動,它們其實不是在游泳,而是在水底超快速地小碎步往前跑。
正在水里跑步 | Jedesto / Wikimedia Commons
蛇孤雌生殖
下圖是一條雄性巴西彩虹蚺,名叫羅納爾多,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英國一所大學里。前段時間獸醫(yī)發(fā)現(xiàn),它比平時胖了一點,就像吃了頓大餐。起初大家都沒在意,直到最近,它忽然生下了14只小蛇……
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雌性。
雄性巴西彩虹蚺羅納爾多 | 參考資料[6]
可是,就算是雌性,這也很不可思議——它一直獨居,與世隔絕了近10年,沒有交配的機會。因此,它這次生孩子是孤雌生殖,屬于無性繁殖,卵子不需要精子受精,而是和自己體內(nèi)的極體結(jié)合,生下的孩子相當于母親的克隆體。
現(xiàn)在,護理人員正忙著搭建14個新飼養(yǎng)箱,等小蛇長大,它們就會去新家。
羅納爾多通過孤雌生殖生下了14條小蛇 | City of Portsmouth College
孤雌生殖在不少物種中都有記錄,包括鯊魚、鳥類、蜥蜴和蛇類等,研究認為它比我們想象得更常見。以前人們認為,只有附近實在找不到雄性時,這些物種的雌性才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孤雌生殖;但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情況下就算有雄性在場,雌性也會選擇不搭理雄性,自己孤雌生殖。
作者:貓吞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x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