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荒島求生靠什么,或許……是一顆椰子?

果殼自然
探索萬物之美,守護自然的豐富、獨特與永恒。
收藏

在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一出好戲》里,劇中角色流落荒島,盡管編劇早就給開好了外掛,淡水、漁獲、野果樣樣不缺,但為了求生他們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不過我倒覺得,如果編劇能夠給落難的諸位安排一種高大威猛的植物——椰蛋樹椰子,那他們的小日子可就會輕松得多。當然,前提是他們懂得怎么摘椰子和劈開椰子殼,對吧?

荒島求生靠什么

椰子(Cocos nucifera)可能是生活在非熱帶地區(qū)的朋友們最熟悉的一種熱帶植物了,畢竟就算沒見過真正的椰子,大家也肯定見/喝過以奪人眼球的排版風格和洗腦感極強的廣告文案聞名設計界的某椰汁飲料。

我們今天所見的椰子是棕櫚科椰子屬現存的唯一一種植物。椰子身上帶有棕櫚科植物的很多典型特征,比如巨大的羽狀葉片、分節(jié)(環(huán)狀葉痕)和纖維質感明顯的莖稈、腋生的花序等。如果仔細看的話,椰子的果實(序)看起來也很像放大版的檳榔——只不過這種“檳榔”可是會砸死人的。

小心高空墜椰。圖:Pexels / Pixabay

許多荒島求生類的電視節(jié)目中,主持人都會告訴大家:如果你能夠在岸邊找到一株結著果子的椰子樹的話,那你就可以省下很多工夫了。潔凈的飲用水和營養(yǎng)充足的食物這兩樣東西是荒島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只從天而降的椰子恰好能解決這兩大問題。

“椰子水”可以滿足飲用需求,白色的椰子肉則是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吃完的椰子殼能夠作為承接雨水、煮沸食物和飲用水的器皿,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甚至可以用來做浮標、救生衣(圈),湊上幾打還可以做個小筏子,可以說是一果N用,性價比相當高。運氣好的時候說不定還會給你引來兩只椰子蟹,順便連海鮮大餐都可以解決了。

除了果子好吃又好使之外,椰子樹的葉子和莖也有著相當不錯的用途。巨大且防水性良好的葉片可以作為臨時搭建小棚屋的屋頂;從莖上剝落下來的老樹皮纖維細長而豐富,既可以用作擋風遮雨的材料,又可以搓成繩子使用,撕成細細的絮狀的話,還可以用來作生火的引物。再者,如果在荒島上感到無聊的話,椰子樹還可以拿來爬樹鍛煉身體或者踢踢樹干練練拳,簡直不能更完美。

話說回來,上述操作需要經過專業(yè)訓練的人才能完成。如果你不會爬樹、不會砸椰子、不會抓螃蟹的話,建議還是保存體力等待救援比較好。

是種子還是果實

我們平時在商店看見的“椰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tài):一種長得像青澀的小伙子,光滑嫩綠的三棱外皮被削出了一小撮尖尖的白毛;一種長得像飽經滄桑的老頭,粗糙的褐色外皮上布滿了干枯的褐色須須。店家可能會告訴你,前者是沒長開的愣頭青所以叫“椰青”,后者已經熟透所以叫“老椰子”。不過這里是物種日歷的片場嘛,所以我會告訴大家,“椰青”其實是完整的椰子果實,而“老椰子”則被去掉了外果皮和中果皮。

如果我們像剝洋蔥那樣剝開一只椰子的話,首先會看到一層略薄、不透水、質地光滑的防水外皮(外果皮),以及與它緊密相連的一層輕軟蓬松、摸起來有點像海綿或者歐式面包質感的白色纖維(中果皮)。把這兩層去掉之后,椰子就從“青年”變成“老年”了。

如果你一層一層一層一層剝開一個椰子……你會手抽筋。圖:Franz Eugen K?hler / Wikipedia ;漢化:物種日歷

很多人會認為此時見到的那個硬邦邦的“老椰子”就是椰子的種子,其實不然——因為那層白色(未成熟)或者棕色(成熟)的硬殼其實是椰子的內果皮,而真正的種皮是緊緊貼在這層硬殼內側的那層薄薄的皮,有時候我們取椰子肉時,這層種皮還會粘在椰肉上面。

在這層堅硬椰殼較為圓滑的一側上有三個小孔,椰子的胚就在其中一個小孔之上。椰殼再往里就是椰子可食用的硬質胚乳,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層白白嫩嫩的椰肉了。這層胚乳的形態(tài)會隨著椰子的成熟而發(fā)生變化,從一開始半透明、柔軟黏稠的狀態(tài)(未成熟)變成白色堅硬的固體(成熟),再慢慢變薄、變硬、變黃(過熟)。

上述幾層果皮和種皮共同構筑了一個防水性良好的空腔,空腔中含有營養(yǎng)豐富而且量非常充足的“水”,也就是椰子的液體胚乳。在胚萌發(fā)的時候,會漸漸吸收這些液態(tài)的胚乳,最終變成一團白色的棉絮狀,也被稱作“椰子餅”。

椰子的奇幻漂流

椰子之所以演化出了造型如此獨特的果實和種子,與其依賴海水傳播種子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充盈著空氣的中果皮和外果皮具有防水作用,使得椰子能夠在海上漂浮很長時間;即使外層的果皮腐爛了,堅硬的內果皮和種子內部巨大的空腔也可以保證不輕易“沉船”。

除此之外,如果用手掂一下椰子或許會發(fā)現,椰子的質量并不是均勻的,而是帶孔(胚)側比對側略輕一些。這就使得椰子在隨波逐流的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讓自己“立起來”,使胚的位置處于上方,避免在萌發(fā)時一頭扎進土中冒不出來的尷尬情形。(當然,真發(fā)生了也不怕,拐個彎扭個脖子長回來就行了。)

椰殼上的孔為胚芽的萌發(fā)提供了一條通道,營養(yǎng)豐富的胚乳(椰肉、椰子水)為胚芽的萌發(fā)提供了足夠的營養(yǎng),因此椰子即使擱淺在營養(yǎng)貧瘠的沙灘上仍然能夠順利發(fā)芽成長。

椰子的萌發(fā)也和我們常見的植物有點區(qū)別。通常課本中介紹的種子萌發(fā)都是先長出胚根扎入土中,然后才長出子葉來。然而椰子卻由于胚芽萌發(fā)的位置較高,甚至往往位于地表上方,于是會依賴自身積存下來的營養(yǎng)物質先長出強壯的子葉,然后再以“氣生根”的姿態(tài)萌發(fā)幼根,扎入土壤之中,再逐漸形成單子葉植物標志性的龐大須根系。也由于這種奇怪的特性,椰子更適合在松軟的砂質土上生長,遇到硬度較大的黏質土壤時,較為弱小的幼根就會難以生長。

椰子怎么吃

要說椰子和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系,那肯定離不開吃了。除了直接食用椰子肉、飲用椰子水之外,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qū)的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多不勝數的椰子吃法。

把椰肉和椰子水混合打成椰漿后加入西米做成椰汁西米糕;把椰漿加入咖喱中創(chuàng)造濃郁的口感和香氣;直接把烏雞等食材放入椰子中用椰子水燉成椰子雞;放入糯米連著椰肉一起蒸成椰汁糯米飯;椰子水中加入葡萄醋酸菌(Glucoacetobacter xylinum)發(fā)酵后制成Q彈的椰果;把椰子肉烤干后做成香脆的椰子片;把椰肉切成小三角或者刨成薄片,用糖粉腌制成廣州地區(qū)的年貨代表糖椰角(糖椰子);還有前一段時間的網紅椰子凍;香甜清新的椰子雪糕;等等。

除了直接食用,作為一種含油量非常豐富的作物,椰子也可以提煉椰子油。雖然產油率沒有其它真·油料作物那么高,但也算得上是一種不錯的食用油(畢竟也是棕櫚油嘛),還帶著椰子獨特的香氣,適合用來做些清新的小點心。

另外,不常見的椰子花還是一種優(yōu)質的糖源,經過采收煉制之后可以制成棕褐色、帶著椰子香氣的椰子糖,它甜度不高,升糖指數也相對較低,是東南亞許多特色甜品的首選調味料。椰子堅硬的外殼還常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雕刻品或器皿,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對了,除了上述這些實用性比較強的用途之外,由于“椰子”在粵方言區(qū)的發(fā)音類似于“爺子”,在廣東地區(qū)有將椰子贈與喜結連理的新人作為祝福,取其“有爺有子”的寓意,也算是一個比較有趣的風俗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