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前沿科技保駕護航 北京中軸線古建筑穿上金絲軟甲

北京科協(xié)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日前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多年來,氣候變化對中軸線的發(fā)展變遷有何影響?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獲悉,近年來,氣象部門持續(xù)助力海綿城市建設,利用5G及AI技術(shù),實現(xiàn)風險天氣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和預報預警,這仿佛為北京中軸線古建筑穿上了一套“金絲軟甲”,讓其無懼風雨。

景山可阻擋緩沖冬季偏北風

中軸線上不僅聚集了諸多建筑景觀,里面蘊含的氣象元素也不少。景山位于中軸線北端,整個紫禁城建筑群依它而建。這個海拔不足百米的山峰被稱為“紫禁城的靠山”,究其原因也有氣候因素的考量。據(jù)介紹,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緣,每年冬季,來自西北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偏北風十分凜冽,而景山正好可以起到阻擋緩沖的作用,山體會使風和氣流從兩側(cè)繞流,位于山體背風側(cè)的風速減弱后,中心區(qū)域的宮殿建筑群就可以保持“風和日麗”。

中軸線上另一處知名景觀“北?!眲t擁有“穿堂風”,即城市峽谷風。當風從開闊的后海地帶吹來,穿過狹窄的“銀錠橋”后,會加速吹過北海的水面,帶來涼風習習。之后,涼風會加速通過狹窄又安靜的胡同巷弄,為周邊居民消暑納涼提供便利。此外,中軸線上著名的瓊島春陰、太液秋風等燕京美景,都有氣象交融的因素。

氣溫、降水變化加劇古建保護考驗

百年來,北京地區(qū)的氣溫及降水經(jīng)歷了顯著變化,這也對中軸線及其周邊景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據(jù)了解,自20世紀以來,北京的氣溫整體呈上升趨勢,百余年間北京的氣溫升高了2.24℃,尤其是2000年以來北京的溫度顯著升高。降水方面,北京市的平均年降水量在2020年前呈下降趨勢,在2020年后呈上升趨勢。與1916-1949年相比,2010-2020年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夏季和冬季的降水則有所減少。

氣象部門介紹,氣溫上升使季節(jié)及溫暖氣候延長,中軸線周邊的植物群落展現(xiàn)出更繁茂的景象,但同時一些耐熱性較差的植物也面臨生存挑戰(zhàn)。此外,高溫天氣還加劇了對古建筑材料的考驗,尤其是木質(zhì)與磚石結(jié)構(gòu)在高溫下更容易受損,更需精心養(yǎng)護。

降水量的波動則會影響中軸線周邊的水體景觀,并對古建筑保護提出更高要求。在降水量減少的情況下,古建筑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干燥、開裂等情況。此外,極端性降水事件的增加給中軸線周邊的排水系統(tǒng)帶來了不小壓力,尤其在暴雨季節(jié),如何確保中軸線周邊地區(qū)不受積水困擾,也成了一項重要課題。

暴雨洪澇對古建威脅尤為突出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城市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加劇,在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中又面臨哪些氣候風險?氣象部門介紹,影響中軸線文物和古建筑保護的氣象因素很多,如暴雨、雷電、冰雹、低溫冰凍等。其中,水災特別是暴雨和洪澇,是北京地區(qū)出現(xiàn)頻率較高且危害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于古建筑的威脅尤為突出。

不過,古人的智慧傳承成就了中軸線古建筑的經(jīng)典。六百年來從未出現(xiàn)漫溢之患的故宮,有著科學精密的排水系統(tǒng)。其中,屋頂設計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點,使雨水能夠快速地流走。凸起的筒瓦和凹陷的板瓦搭配形成“排水通道”——瓦壟,能讓雨水有序流下,有效減輕屋頂?shù)膲毫?。故宮每個院落都有一定的坡度,且各院落有獨立的排水溝,使積水能夠快速排到金水河,再由金水河排到護城河,防止暴雨對古建筑的侵蝕。

在什剎海萬寧橋橋下,有四只形態(tài)不一的石雕神獸——趴蝮,除了蘊含保一方水運平安之意,它們還能起到水位警戒線的作用。在極端天氣條件下,什剎海能夠通過控制水位和分流,將多余的雨水排入湖泊和周邊河道,減少城市內(nèi)澇風險。

雷電災害也被稱為“古建筑殺手”,這是因為古建筑由于自身材料、結(jié)構(gòu)、位置等特點,遭受雷擊后起火的事故發(fā)生率較高。好在,北京中軸線上的許多重要古建筑都采取了先進的防雷措施,能讓這些歷史遺跡免受雷擊之苦。

在北京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管理過程中,“韌性城市”被納入其中,以進一步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在此基礎(chǔ)上,氣象部門利用5G及AI技術(shù),實現(xiàn)了對風險天氣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和預報預警。

來源丨北京青年報

評論
翟玉飛
庶吉士級
2024-08-05
泰順惠友社工
大學士級
為北京中軸線古建筑穿上了一套“金絲軟甲”,讓其無懼風雨。
2024-08-05
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科爾沁街道民航社區(qū)
大學士級
雷電災害也被稱為“古建筑殺手”,這是因為古建筑由于自身材料、結(jié)構(gòu)、位置等特點,遭受雷擊后起火的事故發(fā)生率較高。好在,北京中軸線上的許多重要古建筑都采取了先進的防雷措施,能讓這些歷史遺跡免受雷擊之苦。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