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提供食物源、助力碳中和,土壤都有大作用,走進浙大科創(chuàng),揭秘地球的“活皮膚”

浙江都市快報
講述科學故事,傳播科學精神。@浙江科普,與科學與未來共生長。
收藏

當聽到“土壤”這個詞時,你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什么呢?是兒時那滿手黏膩、樂趣無窮的泥巴,還是腳下這片深沉厚重、給予我們生命之源的廣袤土地?

我們仿佛對土壤十分熟悉,但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當我們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時,似乎又對這片滋養(yǎng)我們的土地感到些許陌生。

8月1日下午,浙江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辦的“走進新質生產力”系列科普活動來到了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chuàng)中心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創(chuàng)新工坊。在這里,“土壤”搖身一變成為主角,與一群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走進實驗室,看看藏在土壤下的“秘密”

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在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創(chuàng)新工坊青年PI曹利鋒的帶領下,井然有序地參觀了土壤污染物模擬與控制實驗室。這里充滿了科學的氣息,曹利鋒一邊引導著孩子們,一邊耐心地介紹實驗室里的各種設備:“這是用來分離土壤中不同物質的精密儀器,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土壤中的秘密?!彼钢硪慌_封閉的儀器繼續(xù)說道:“這是科學家做會有毒物質實驗的裝備,里面是全封閉的,能夠全方位保障科學家的健康?!薄糁该鞯牟AТ?,孩子們瞪大了眼睛,好奇的腦袋湊在一起嘰嘰喳喳,“曹老師,這個是做什么的呀?”“曹老師,那這個呢?”盡管他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些高端的實驗設備,但通過這樣直觀的體驗,孩子們心中對“土壤”的好奇正在萌發(fā)。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創(chuàng)新工坊是由科創(chuàng)中心與浙江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共同建設,主要開展的就是土壤環(huán)境與生態(tài)修復相關方向的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工坊面向國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也在積極布局土壤環(huán)境的“新質生產力”,實現(xiàn)土壤環(huán)境檢測器件與多介質過程、土壤環(huán)境信息化等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帶動新一代環(huán)境傳感、土壤修復和大數據等產業(yè)的突破變革。

科學家做科普,聽聽土壤里的“大學問”

接下來,曹利鋒給孩子和家長們帶來了一場題為《土壤健康與你我他》的科普分享。曹利鋒把土壤比作地球“活的皮膚”,“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物質,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p>

上個月,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圓滿成功,實現(xiàn)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帶回了珍貴的月背樣品。曹利鋒告訴大家,“月壤跟我們的土壤可是大不相同,那究竟哪里不一樣?”他解釋道,我們的土壤里有水分有空氣,還有礦物質和有機質,正是這些才形成了地球“活的皮膚”,滋養(yǎng)著大地上的萬物。

在我們印象中,土壤似乎都是黑色或者棕色的,但其實土壤也是五彩繽紛的?!把趸F就是土壤礦物質中的調色高手”,曹利鋒告訴大家,“當氧化鐵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色就會發(fā)紅,或者呈棕紅色;而氧化鐵又是一種善變的物質,在低洼潮濕的環(huán)境下,它能轉變?yōu)辄S色的水合氧化鐵,土壤就會顯黃色。而遇到通風不良,氧氣缺乏時,土壤中的氧化鐵又變成了氧化亞鐵,土壤就呈現(xiàn)出灰藍色?!边@些色彩斑斕的土壤不僅為大地披上了絢麗的外衣,更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幫助他們判斷土壤的內在性質及其變化,成為劃分土壤層次、研究土壤特性的關鍵依據。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土壤有哪些類型嗎?”曹利鋒繼續(xù)提問?!拔抑?!”前排的一個小男孩自信地舉手,“土壤分為黏土、壤土、沙質土?!痹谛W四年級的課程中,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到了土壤的基礎知識。“那么,沙質土、黏質土、壤土分別適合哪些植物生長?”曹利鋒告訴孩子們,我們熟悉的花生,根系較為發(fā)達,需要在土壤中迅速生長和吸收養(yǎng)分,因此更適合沙質土壤;而水稻偏愛高溫潮濕,對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更適合黏質土壤。還有壤土,則因其兼具保水性和透氣性,是比較理想的農業(yè)土壤,適合各種植物。

了解了土壤的基本知識,曹利鋒進一步深入講解了土壤健康保護的重要性。“地球的生存取決于土壤和水之間的寶貴聯(lián)系,超過95%的食物源自這兩種基本資源?!辈芾h強調,保護土壤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近年來,“雙碳”目標已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實際上,土壤也對“碳中和”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意義。“土壤碳匯”就是指土壤從大氣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如果土壤管理不當,導致土壤碳匯功能受損,將會嚴重阻礙我們減緩全球變暖的工作。

目前,土壤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侵蝕問題。據統(tǒng)計,每5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土壤會被侵蝕。但是,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卻可能需要長達1000年的時間。

動手做實驗,感受“土壤”的科學魅力

科普課堂結束后,孩子們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三個土壤相關的科學小實驗。第一個實驗是不同土壤滲水性對比實驗。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黏土、壤土、沙質土作為樣本放置在透明容器內,然后緩緩倒入清水。隨著水滴的滴落,他們仔細觀察著水在三種土壤中的滲透情況。黏土的密實結構使得水分流動緩慢,而沙質土則迅速吸水,壤土介于兩者之間,呈現(xiàn)出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仿佛一個個小小科學家。

接著是通過活性炭觀察土壤中污染物吸附的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將含有模擬污染物的溶液倒入裝有活性炭的容器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渾濁的溶液逐漸變得清澈,孩子們驚嘆于活性炭的強大吸附能力,明白了它是如何幫助凈化土壤中的污染物。最后,孩子們還進行了土壤電導率及pH值的測定。這些簡單的實驗不僅讓他們學會了如何進行科學測量,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他們對土壤科學的興趣。

“這些實驗都是土壤科研中最基礎的部分,”曹利鋒解釋說,“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孩子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土壤的科學樂趣,同時也能夠了解到保護土壤的重要性?!?/p>

科普小課堂:

什么是“土壤碳匯”?

大氣二氧化碳以穩(wěn)定固體的形式被直接或間接儲存到土壤中,包括直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土壤無機物,或間接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將大氣二氧化碳轉化為植物能量,并在分解過程中被固定為土壤有機碳。

土壤碳匯包括土壤有機碳匯、土壤無機碳匯兩種形式。當前土壤碳匯研究和管理實踐的重點是土壤有機碳匯,原因是無機碳庫更新時間更長,與大氣成分進行活性交換的主要是土壤有機碳。

如何提高“土壤碳匯”潛力?

優(yōu)良的農田管理措施可以提升農耕區(qū)土壤碳匯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耕作制度、施肥管理、秸稈還田等方面。

傳統(tǒng)的翻耕會改善土壤通氣性、增強微生物活動,破壞土壤的團聚體結構,使土壤有機碳失去保護暴露出來。而采取少耕、免耕措施可以取得雙贏效果,既可以降低土壤有機碳的侵蝕,又可以延長土壤中秸桿等有機質的循環(huán)周期,降低農業(yè)溫室氣體的排放。此外,秸桿還田是向農田土壤歸還有機碳發(fā)揮土壤碳匯效應的一個可行性強、效果顯著的重要措施。

評論
科普達人精英
太傅級
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物質,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
2024-08-04
科普達人精英
太傅級
保護土壤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因為人類的食物近乎全部來自土壤的供給側。
2024-08-04
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科爾沁街道民航社區(qū)
大學士級
秸桿還田是向農田土壤歸還有機碳發(fā)揮土壤碳匯效應的一個可行性強、效果顯著的重要措施。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