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區(qū)擁有眾多與水相關(guān)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形成與當(dāng)?shù)氐乃奶卣鳌?歷史變遷密切相關(guān)。?
1、涌(chong,河汊。如河涌、獵德涌等)
“涌”,一般是指比較窄的水道,傳統(tǒng)上我們會把小河叫涌,涌的水流會比較慢,河涌是天然的水道。涌是指近海沖積平原中大河分出的小支流,很狹窄。而且水位常隨漲退潮而變動。
名字帶涌的地名有獵德涌、海珠涌、廣州十九涌、東濠涌等。
2、濠(hao,護(hù)城河。如東濠涌、清水濠等)
“濠”是指帶有人工行為的水利設(shè)施,主要沿著城墻邊,被用作戰(zhàn)事工程體系,廣州的護(hù)城河,隨著城市的擴(kuò)張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名字帶濠的地名有:西濠、東濠、南濠、玉帶濠、清水濠、新河濠等
3、滘(jiao,河道交會處。如瀝滘、北滘等)
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廣州附近有瀝滘、新滘、橫滘、增滘,順德有北滘等。
4、瀝(li,小河。如洪奇瀝、橫瀝等)
“瀝”本意指液體一滴一滴地落下,粵方言有小河、細(xì)小水溝的意思。廣東帶瀝字的地名如瀝滘、洪奇瀝、橫瀝等。
5、塱(lang,水邊低洼地。如西塱、大塱等)
沖積平原或水網(wǎng)沼澤地稱為(朗)。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粵西一些小河入海口地區(qū)多此類地名,如廣州有西塱、塱口、塱邊、塱頭、塱溪、郭塱、黃竹塱、松柏塱,東莞有大塱、陽江有新塱、阮塱、司塱等。
6、圳(田邊水溝。如深圳)
田邊水溝。深圳,三水有圳東,德慶有圳邊,封開有圳田、圳竹等。
7、洲(水中陸地。如琶洲)
“洲”本作“州”,本義:水中的陸地,從氵(水),古文字形體像水流,表示水中的陸地,后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
廣州有長洲島、小洲村、金沙洲、琶洲、洲頭咀等許多含有“洲”的地名。
8、圍(基圍。如萬勝圍)
“圍”指的是“基圍”,廣州所有的河涌(基圍:廣東近海的田地,為防御水患,在周圍修筑堤圍),均是由基圍的形成而形成的。
帶圍字的地名有萬勝圍、羅沖圍、同德圍、黃金圍。
9、灣(岸邊彎曲停船處。如荔枝灣)
“灣”即岸邊彎曲可停船的地方。
名字帶灣的地名有:花地灣、荔枝灣等。
10、沙(水中沙洲。如磨碟沙)
“沙”指水中沙洲。古時珠江江面寬闊,部分地區(qū)時常浸入水下,退潮時或枯水期才浮現(xiàn)的稱之為“沙”。
名字帶沙的地名有:二沙島、磨碟沙、沙面、黃沙大道等。
11、塘(水塘。如白蜆塘)
古嶺南有很多帶“鐔”、“談”、“中”的地名,為百越語“水塘”或“湖”的譯音字,故今日稱塘的地名,亦屬壯語地名。在本區(qū)古有中宿縣(今清遠(yuǎn))。若取“湖”意義,則與通常含義相悖。到后來直稱為塘的地名,大量見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區(qū)。如廣州有白蜆塘、菱角塘等。
12、江
廣州城中共有大小河涌231條,全長913000米。其中以珠江為主干。
現(xiàn)存與珠江有關(guān)的地名,如江灣橋、沿江路、濱江路、江南大道等,還有帶江字的地鐵站,如鷺江、江夏、江泰路等。
13、津
“津”指碼頭,在古時廣州特指珠江邊的碼頭。不少江邊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
名字帶津的地名有:寺貝通津、第一津街,還有藏在廣州老城區(qū)的“荷溪通津”、“云海通津”。
這些地名的形成不僅體現(xiàn)了廣東地區(qū)豐富的水資源和獨特的水文環(huán)境,?還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和歷史文化形態(tài)的演變。?通過這些地名,?我們可以窺見廣東地區(qū)與水緊密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