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深潛南極,水下無人機首次詳細描繪南極冰架基底

中國綠發(fā)會
長期致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
收藏

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得全球氣溫持續(xù)升高。高溫導致極地冰川和冰蓋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茖W家一直試圖了解南極冰架融化的具體機制,尤其是冰架底部與海洋相互作用的過程。不過,南極洲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開展科研難度極大,而且,冰架底部位于厚厚的冰層之下,難以直接觀測,所以要深入了解地球系統(tǒng),特別是極地地區(qū)的復雜過程頗為不易。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注意到,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領(lǐng)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研究,首次通過水下無人機對南極冰架底部進行了詳細的測繪,揭示了冰架融化的復雜過程。該研究成果于2024年7月31日發(fā)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上圖: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蘭”(Ran)受命潛入西南極多特森冰架的冰腔,對上覆冰層進行詳細掃描。該探測任務于2022年在布滿浮冰的海域展開。攝影:Filip Stedt。)

該研究團隊利用一艘名為“蘭”的水下無人潛航器,深入探測了位于西南極洲的多特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這艘無人潛航器配備了先進的聲納系統(tǒng),對冰架底部進行了高分辨率的掃描。通過長達27天的不間斷工作,“蘭”成功繪制了冰架底部的地形圖,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shù)據(jù)。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利用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深入多特森冰架底部,并使用向上探測的多波束聲納系統(tǒng),繪制了覆蓋西部、中部和東部區(qū)域,總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延伸至冰腔內(nèi)17公里的高分辨率冰底地圖。此外,研究人員還同步測量了冰下20至80米處的洋流、溫度和鹽度數(shù)據(jù)。這項獨特的數(shù)據(jù)集揭示了冰架底部形態(tài)的多樣性,包括侵蝕痕跡、陡峭的墻壁環(huán)繞的平坦冰平臺(階地)、基底裂縫處增強的融化,以及此前未知的、出現(xiàn)在高融化區(qū)域、長達20至300米、呈淚滴狀的向上凹痕等。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冰架底部形態(tài)的差異可以由多種融化機制解釋,這些機制主要受洋流速度、熱含量以及與基底裂縫的相互作用所控制。


(上圖:為了精確測量冰底的形態(tài),科學家們特意選用了一種多波束聲吶系統(tǒng)。這種設備能在距離冰面約50米的地方,對冰底進行高精度掃描,最終繪制出了冰底地圖。這張圖由安娜·瓦林繪制,并發(fā)表在《科學進展》上。)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哥德堡大學的安娜·瓦林(Anna W?hlin)教授表示:“以往我們主要依靠衛(wèi)星數(shù)據(jù)和冰芯來研究冰架的變化。而這次,我們直接潛入冰架內(nèi)部,獲得了更加直觀的觀測結(jié)果。這就像是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的背面?!?/p>

研究結(jié)果顯示,多特森冰架的底部并非平整,而是存在著復雜的凹凸地形,類似于陸地上的山丘和谷地。這些地形特征是由冰架底部強烈的洋流和地球自轉(zhuǎn)共同作用形成的。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冰架底部在垂直裂縫處融化速度極快,這加速了整個冰架的退縮。

上圖展示了論文中討論的各個過程。(請注意,垂直尺度被放大了。)圖源:W?hlin, Anna, et al.

紐約大學柯朗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的大衛(wèi)·霍蘭德(David Holland)教授強調(diào):“我們預測未來海平面上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南極冰架底部情況的了解。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p>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它不僅揭示了南極冰架融化的復雜性,而且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過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深入分析,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對南極冰架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幅度。

海洋與濕地·小百科

【多特森冰架】

多特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是位于南極洲的一塊冰架。冰架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層,通常從大陸冰蓋延伸出來,形成一個大型冰面。多特森冰架位于南極洲的西部,尤其是安哥拉灣(Amundsen Sea)的北側(cè)。多特森冰架的研究對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和南極冰蓋的動態(tài)至關(guān)重要。冰架的變化可以影響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因為它們作為冰蓋的“堵塞器”,防止冰川直接流入海洋。如果冰架崩潰或減少,它可以加速冰川的流動,從而加速海平面上升。

【海底無人機】

海底無人機(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或稱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自主水下車輛,是一種可以在水下自主航行的機器人。它能根據(jù)預設程序或?qū)崟r指令,執(zhí)行各種水下任務,如海底地形測量、海洋生物調(diào)查、水下考古等。AUV搭載多種傳感器,可在復雜水域自主航行、避障并收集數(shù)據(jù),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工程、軍事等領(lǐng)域提供重要支持。相比于載人潛水器,AUV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效率高等優(yōu)勢,是現(xiàn)代海洋探索的重要工具。

【撕裂狀特征】

撕裂狀特征(Teardrop-Shaped Features),也可以翻譯為淚滴狀凹痕,是指在冰架底部高融化區(qū)域形成的形狀類似撕裂水滴的地形特征。“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發(fā)現(xiàn)“Teardrop”這個詞在這個研究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詞,一共出現(xiàn)了12次。這些獨特的地形由冰架底部流體的旋轉(zhuǎn)和復雜流動模式造成,尤其是邊界層流動的影響。流體的旋轉(zhuǎn)和湍流會導致底部冰層的侵蝕,形成這種類似撕裂水滴的形狀。撕裂狀特征的出現(xiàn)通常與融化速率較高的區(qū)域相關(guān),因為這些區(qū)域的水流動能和熱量較大,使得底部冰層快速變形。這些特征對于理解冰架的融化過程和評估冰架穩(wěn)定性及全球海平面變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冰架基底融化】

冰架基底融化(Basal Melting of Ice Shelves)是指冰架底部因與海洋水體接觸而發(fā)生的融化過程。冰架是懸浮在海洋上的冰層,冰架基底融化涉及到溫暖的海水與冰架底部接觸,引發(fā)冰的融化。這個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水溫、鹽度和水流速度等。基底融化不僅改變了冰架底部的地形,還對冰架的穩(wěn)定性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冰架對冰蓋的支撐能力,進而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

編譯 | 王芊佳
審核|Richard

參考資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