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生物的基因組堪稱“DNA垃圾山”,而且竟然還在不斷增多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收藏

圖片

南美肺魚(圖片來源:Katherine Segher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雖然其中的一條路可能是“撿垃圾”。

在 8 月非洲的小水潭里,一條黑色的大魚一躍而起,探出水面。它張大嘴巴,隨著一陣風箱一樣的聲音,它吞下了足夠的空氣,又鉆回了水下。

這是一條肺魚。肺魚和其他魚一樣有鰓,但它們還擁有一個非常原始的肺,肺的內(nèi)表面甚至也覆蓋著大量蜂窩狀空腔,它剛剛吞下的空氣會在這里發(fā)生交換,保證它在旱季也能生存下去。

在我們的印象中,肺似乎是獨屬于陸生動物的結構。也難怪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人們曾一度認為肺魚就是包括人類在內(nèi)所有四足動物的祖先。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我們的祖先或許曾一度和肺魚共享同樣的棲息地,但肺魚并不是我們的直接祖先。

4.2 億年前,兩種魚類分道揚鑣。其中一支登上了陸地,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誕生了人類,另一支卻幾乎沒有變化。目前已知最早的肺魚化石發(fā)現(xiàn)于 4 億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層,然而到 4 億年后的今天,現(xiàn)生的澳大利亞肺魚(Neoceratodus forsteri)和化石長得堪稱一模一樣?,F(xiàn)在,這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生物只剩下了 6 個物種,其中一種在澳大利亞,一種在南美洲,另外4種則生活在非洲。

圖片

繪圖: 楚步瀾(Brian Choo)

巨大基因組

身體形態(tài)幾乎沒變,并不意味著肺魚在漫長的演化中什么都沒有得到——它們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基因組。南美肺魚(Lepidosiren paradoxa)的 DNA 擁有超過 910 億個堿基對,是迄今所有已測序物種中最大的。

而在南美肺魚的基因組得到測序之前,這個紀錄的保持者是澳大利亞肺魚和非洲肺魚(Protopterus annectens),它們的基因組有約 400 億個堿基對。作為對比,人類的基因組只有 30 億個堿基對。在南美肺魚的 19 條染色體中,其中 18 條單獨拿出來,都要大于人類的整個基因組。

如此巨大的基因組,當然會給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基因組測序的過程有一點像拼拼圖,曾經(jīng)的測序技術每次只能讀取很短的一段基因序列,這就像是固定了每一塊拼圖的大小。當整個拼圖變得非常巨大,拼圖的片數(shù)也會驟增。

但隨著近年來長讀長測序(long-read sequencing)技術的發(fā)展,研究者可以一次性讀取含有上千,甚至上萬個堿基的序列,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些巨大基因組的全貌。

圖片

如果不考慮是否已被測序,石花肺魚(Protopterus aethiopicus)保持著地球動物中最大基因組的紀錄,紐斯河泥螈(Necturus lewisi)緊隨其后。(圖片來源:《環(huán)球科學》2022年3月刊,《蠑螈:慢節(jié)奏的演化傳奇》)

2021 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阿克塞爾·邁耶(Axel Meyer)和維爾茨堡大學的生物化學家曼弗雷德·沙特爾(Manfred Schartl)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Nature)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重建出了澳大利亞肺魚大部分的基因組序列。

最近,這個研究團隊再次登上《自然》,解鎖了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的全基因組序列。這項研究不僅帶來了迄今最大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還帶我們看到了肺魚基因組“長大”的過程。

一身累贅

基因組大并不代表有效信息多。在記錄人類遺傳信息的 30 億個堿基對中,只有大約 2 萬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基因,或者說編碼蛋白質(zhì)的 DNA 片段。其余的部分,則一度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垃圾 DNA”。

而作為對比,南美肺魚的基因組大小是人類的 30 倍以上,卻也只有大約 2 萬段是真正編碼蛋白質(zhì)的序列。這意味著它們基因組中的“垃圾”甚至更多。事實上,研究者意識到,南美肺魚超過 90% 的基因都是一些重復的序列。

這 90% 的“垃圾”有另一個名字——轉座子,或者說跳躍基因,這是一些可以在基因中跳來跳去的 DNA 片段。問題在于,其中的大部分除了在基因中“跳躍”,還可以將自己“復印”出大量的拷貝,再分別插入基因組中。而這些“新生”的片段,依然可以繼續(xù)自我復制,從而像病毒一樣,在基因中大量“繁殖”。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轉座子在肺魚的基因中不斷繁殖,將它們的基因撐到了如此龐大的地步。

這樣的特性讓轉座子一度被稱為“自私的基因”,或是“基因寄生蟲”。顯然,如果轉座子大規(guī)?;钴S,甚至插入重要的基因中,將會給“宿主”帶來嚴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生物也演化出了一整套防御機制。例如,KRAB 型鋅指蛋白可以通過識別特定的 DNA 序列,結合到轉座子上,從而在表觀遺傳學層面沉默轉座子。在生殖細胞中,piRNA 則通過靶向轉座子,形成雙鏈 RNA,抵御轉座子的侵入。

然而,肺魚似乎缺少了這種功能。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相比于人類和其他肺魚,南美肺魚基因組中與 piRNA 和 KRAB 型鋅指蛋白相關的基因大幅減少(人類和其他肺魚有大約 300 個拷貝,而南美肺魚只有 23 個)?;蛟S正是因為失去了牽制轉座子的能力,才讓南美肺魚擁有了巨大的基因組。

最終結果就是,我們看到南美肺魚基因組的擴增速度是已知物種中最快的:平均而言,每過一千萬年,南美肺魚的基因組就可以增長出一個人類基因組的大小,而這個增長速度它們已經(jīng)維持了至少一億年。“而且它還在繼續(xù)增長,”邁耶說,“我們有證據(jù)表明,現(xiàn)在南美肺魚基因中的轉座子仍然活躍?!?/p>

擴增的代價

這讓我們不禁問出一個問題,巨大的基因組會帶來怎樣的生存代價?在另一種同樣擁有龐大基因組的生物——蠑螈——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代價。

不同蠑螈物種的基因組大小的變化很大,最少的“只有”100 億個堿基對,而多的可達 1200 億個,同樣塞滿了轉座子。這些基因組中的“累贅”,讓許多蠑螈長成了“巨嬰”:就像紐斯河泥螈一樣,長著幼嫩的鰓、軟弱的四肢和極為簡潔的大腦,終生也無法完全完成變態(tài)過程。

2018 年,一項研究給出了可能的答案。研究者重建了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的基因組,共包含 320 億個堿基對,他們發(fā)現(xiàn)轉座子并不只是單純地散布在基因與基因之間,也大量存在于基因內(nèi)部的內(nèi)含子區(qū)域?;虮磉_時,包括內(nèi)含子在內(nèi)的整段 DNA 都會被轉錄成一條 RNA 鏈,接著內(nèi)含子需要被修剪掉,剩下的序列才能作為模板,生產(chǎn)蛋白質(zhì)。

圖片

墨西哥鈍口螈(圖片來源:pixabay)

由于塞滿了轉座子,墨西哥鈍口螈的內(nèi)含子序列可達人類基因內(nèi)含子長度的 13 倍,于是它們的 RNA 就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生成,引導細胞分化的指令也要更久才能生效,以至于它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很難真正地長大。

肺魚似乎沒有遭受類似的困境。2021 年,在一項發(fā)表于《細胞》(Cell)的研究中,西北工業(yè)大學、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國農(nóng)科院深圳農(nóng)業(yè)基因組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聯(lián)合解析了非洲肺魚首個完整且高質(zhì)量的超大基因組。結果顯示,非洲肺魚的內(nèi)含子同樣非常長,整個基因組中近 16Gb 都是內(nèi)含子。

非洲肺魚中最長的基因為 18 Mb,比墨西哥鈍口螈(6.7 Mb)和人類(2.5 Mb)都要長得多。通過檢查轉錄組數(shù)據(jù),研究者發(fā)現(xiàn)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長度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即使是長度大于 1 Mb 的基因,也表現(xiàn)出與其他較短基因相似的表達水平。換句話說,基因長度的變化對非洲肺魚的基因表達似乎沒什么影響。“這些結果表明,”論文中寫道,“為了保持基因表達的平衡,肺魚中超長基因的轉錄效率可能有所提高?!?/p>

登陸的每一步

當我們仔細了解肺魚的基因組變化時,也能看到四足動物祖先在從水到陸的中間階段,經(jīng)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生命在一系列方面的創(chuàng)新:用肺呼吸、有支撐能力的四肢、能應對干燥的皮膚、截然不同的運動姿勢……

肺魚不僅擁有了原始的肺,它們編碼肺表面活性蛋白 B 的基因也已經(jīng)大大增加,這是一種復雜的脂蛋白,可以維持肺泡大小的相對穩(wěn)定。肺魚中相關基因的數(shù)量是硬骨魚和軟骨魚的 2~3 倍,與四足動物的典型數(shù)量一致。同時,肺魚中參與嗅覺的基因也出現(xiàn)了擴增——這是一種對在空氣中生活的預適應。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發(fā)生在四肢。肺魚和拉蒂邁魚同屬于肉鰭魚類,它們的鰭中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骨骼,帶來了一定的支撐能力?;蚪M序列也補全了這段故事:研究者在肺魚的基因組中,看到了四足動物中與四肢發(fā)育相關的基因,此前這樣的模式從未在其他魚類中看到過。這說明,“早期肉鰭魚類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類似四肢的基因表達,為之后的四足適應做好了準備?!?/p>

圖片

不過在現(xiàn)生肺魚中,只有澳大利亞肺魚和祖先一樣,擁有粗壯的肉質(zhì)鰭。在過去的一億年間,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的胸鰭和腹鰭都退化成了絲狀。(圖片來源:Katherine Segher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者甚至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在 2021 年發(fā)表于《細胞》的研究中,研究者注意到,和抗焦慮密切相關的蛋白神經(jīng)肽 S 及其受體在肺魚和四足動物的祖先中曾共同出現(xiàn)。與此相吻合的是,大腦的杏仁核也是從肺魚和四足動物的祖先開始,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多分區(qū)結構。研究人員推測,肺魚和四足動物的祖先在焦慮處理能力方面可能更強,以適應空氣呼吸和陸地生活等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干擾。

參考文獻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830-1#author-information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198-8#ref-CR19

[3]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090-8

[4]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54265

[5]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07686

[6]http://www.kiz.ac.cn/xwzx/news5/202102/t20210226_5961028.html

[7]《環(huán)球科學》2022年3月刊,《蠑螈:慢節(jié)奏的演化傳奇》

策劃制作

來源丨環(huán)球科學(ID:huanqiukexue)

作者丨二七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

評論
科普中國●yling
進士級
肺魚的例子卻告訴我們,進化并非總是朝著完美的方向發(fā)展。有時候,它也會走彎路,甚至會產(chǎn)生一些看似無用甚至有害的特征。我們也要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無用的特征,也可能在某些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024-09-02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太師級
通過對肺魚的基因組研究,不僅揭示了生物演化中的奧秘,也提供了對基因組膨脹機制的深入理解。這些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也啟發(fā)了對基因功能和生物適應性的新思考。肺魚的故事,是生命在地球上探索和適應的又一精彩篇章!
2024-09-02
科普中國●yling
進士級
肺魚的基因“垃圾山”,或許正是它們能夠在4億多年的時間里歷經(jīng)滄海桑田,依然存活至今的秘訣之一。肺魚的故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生命奧秘的窗戶。它讓我們看到了進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讓我們對生命本身充滿了敬畏和好奇。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