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給他一張信紙,他能手繪全套生產(chǎn)流程圖,就問你服不服 | 博物館探尋記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創(chuàng)刊于1956年;
收藏

編者按:

5月30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將正式對公眾敞開大門,這不僅是科學的殿堂,更是一座傳承智慧與探索精神的燈塔。

在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歷史,都訴說著一位位科學家無私奉獻的故事。他們以國家的興衰為己任,以人類的未來為使命,無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

為慶祝博物館正式開館,特策劃“博物館探尋記”系列圖文,每期為大家講述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提到鞍鋼,你能想到什么?

是共和國鋼鐵工業(yè)的“長子”,是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搖籃,還是雷鋒同志奮斗過的企業(yè)?

不過,今天先不聊這些,咱們來聊聊一張神奇的手繪圖。

這張鞍鋼煉鋼工藝流程圖,來自張壽榮院士親筆手繪。在普通人眼中絕頂復雜的工藝流程,他只用一張信紙,就清晰地描繪了出來。

他的這一番本領,是怎么“煉成”的?

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1949年春,毛主席發(fā)出一聲電令:“鞍山工人階級要迅速在鞍鋼恢復生產(chǎn)?!?/p>

在當家作主的鞍鋼人里,就有剛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鞍鋼工作的張壽榮。

親身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時國家被侵略、受欺侮的歲月,面對上級“用最短時間把工作全部接過來”的要求,張壽榮拼上了!

21歲的他投入鞍鋼高爐恢復生產(chǎn)的第一線,和同事們啃著窩窩頭,就著白開水,沒日沒夜地實驗摸索著。和蘇聯(lián)專家接觸需要掌握俄文,他就拜一個白俄老太太為師,老太太僅懂英文,他便通過她的英文解說來學習。

1952年,年僅24歲的他就當上了煉鐵廠生產(chǎn)科長。因為工作表現(xiàn)突出,1956年,張壽榮奉調(diào)進入剛剛組建的武鋼。

20世紀70年代,武鋼自當時的西德和日本引進了那時最先進的軋鋼技術——“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

但“一米七”軋機系統(tǒng)與武鋼蘇式的整體設施并不配套。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面對一個個困難,張壽榮直接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常駐生產(chǎn)一線。

“假如我回家了,晚上廠里一旦出事,從位于紅鋼城的家里往廠區(qū)現(xiàn)場趕,路上花的時間肯定比從辦公室到現(xiàn)場多得多,生產(chǎn)也會耽擱更多時間。”

這種忘我工作的態(tài)度和精神,張壽榮延續(xù)了一生,也成為他屢獲成功的“秘籍”。

“搞工科不到現(xiàn)場怎么行?我大部分時間都在車間一線,鋼鐵冶金是非常具體的項目,不到現(xiàn)場什么情況都掌握不了?,F(xiàn)在有的年輕人不愛去生產(chǎn)一線,愛坐機關,這可不行。學工科啊,腿勤不勤快其實很關鍵?!?/p>

2003年,眾院士參觀武鋼博物館(左三為張壽榮)

一張張信紙,承載了鋼鐵巨人的生產(chǎn)脈絡。在這最樸素的描繪下,卻隱藏著最重要的價值。

“為國家、為人民工作終生,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追求?!?/p>

快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圍觀這最“接地氣”的鋼鐵系統(tǒng)的巨匠吧!

參考文獻:

[1]朱存儀 盧先蓉.鋼鐵明星——記武鋼總工程師張壽榮[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2(09).

[2]吳禮禎.百煉成鋼——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J].科協(xié)論壇,2000(15).

[3]別鳴.張壽榮院士的鑠金歲月[N].湖北日報,2012.09.19

[4]別鳴 陳跡.冶金人生惜時如金——對話張壽榮院士[N].湖北日報,2012.09.11

[5]馬金山.情系鋼鐵 獻身創(chuàng)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印象記[N].中國冶金報,2001.02.28

[6]挺起“數(shù)智”脊梁,共和國鋼鐵“長子”的使命與擔當[OL].改革網(wǎng),2023.10.30

[7]成長印記:“七九”開工: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的偉大開端[OL].鞍鋼集團官網(wǎng),2021.04.21

評論
有進取心的萬事俱興場記
太傅級
建國初期廣大的工人階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完成了各種艱難的技術難題,為祖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4-09-18
泰順惠友社工
大學士級
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歷史,都訴說著一位位科學家無私奉獻的故事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