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qū)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近日,珍貴的月背“土特產”完成解封,并被分裝到10個玻璃器皿中。首次展露真容。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珍貴“土特產”究竟長啥樣?
據了解,相比嫦娥五號樣品,嫦娥六號月背樣品顏色略淺、密度更小、顆粒來源也更為復雜。嫦娥六號的月壤樣品里面 有很多白色物質,包括月壤里面的長石礦物,明顯比嫦娥五號多,另外玻璃碎片也多得多,整體看上去比嫦娥五號的樣品要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月背采樣有多難?
比起月球正面,背面基本是古老的月殼和高地,坑洞更多,可能隱藏著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因此更具科研價值。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背面一處直徑約2400公里的撞擊坑,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擊坑,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撞擊坑之一。
嫦娥六號平穩(wěn)著陸后,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繼通信時長,嫦娥六號采用快速智能采樣技術,將月面采樣的有效工作時間縮短為不到20個小時,通過鉆具鉆孔取樣和機械臂表面取樣兩種方式,分別采集月球樣品。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在此之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fā)表關于這份珍貴“快遞”——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闡述了返回樣品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征。論文中指出了嫦娥六號返回樣品具有較低密度,表明其結構較為松散,孔隙率較高。顆粒分析顯示,月壤的粒徑呈現雙峰式分布,暗示樣品可能經歷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與嫦娥五號樣品相比,此次樣品中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表明該區(qū)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影響。
我們相信,這一珍貴月球樣品將為人類提供更多關于月球的寶貴數據和信息,有望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綜合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