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這樣才能獲得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yǎng)。那么,農作物需不需要“吃飯”呢?
它們當然也要“吃飯”啦,因為農作物不斷生長發(fā)育,也需要各種營養(yǎng)??墒牵寥乐兴臓I養(yǎng)元素通常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那農作物怎樣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元素呢?這就需要給它們提供“營養(yǎng)餐”。
圖源:Pixabay
肥料就是人們專門為農作物精心制作的“營養(yǎng)餐”。我們需要補充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而農作物主要需要補充氮、磷、鉀等元素。尿素(含有氮)、過磷酸鈣及氯化鉀都是農作物常吃的“營養(yǎng)餐”。種植農作物時,合理使用有機肥、復合肥等肥料,可以使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不少。“糧多糧少在于肥”“春肥滿筐,秋谷滿倉”等農諺形象地說明了肥料的重要作用。
為了讓農作物吸收更多營養(yǎng),長得又快又好,農民很想多給它們一些“營養(yǎng)餐”。那么,給農作物施肥是不是量越多越好呢?
不!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們吃得太多會積食一樣,當施肥量過多,超出農作物的吸收能力時,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反而會對它們有害呢。比如,過量使用氮肥會造成農作物徒長(莖葉生長過旺)、倒伏(植株傾斜或倒在地上)、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降低;過量使用磷肥會使農作物的呼吸作用過于旺盛,讓農作物體內儲存的能量快速消耗掉;過量使用鉀肥則會讓農作物患上葉菜腐心病等病害。
更麻煩的是,過量施肥還會破壞耕地,導致環(huán)境污染。目前,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多余的化肥會以滲透、流失、揮發(fā)等方式損失掉。滲透進耕地的化肥會使土壤酸化、板結,長此以往,良田就會變成荒地。而且土壤能夠留住的肥量是有限的,流失的化肥會隨著雨水流進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污染。當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過多時,一些水藻會瘋狂“進餐”,放肆生長,像毯子一樣鋪滿水面。陽光和氧氣會被這層“毯子”擋住,導致水下的生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生活在周邊的人和動物長期飲用被化肥污染的水,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危及生命。
圖源:Pixabay
看來,給農作物喂“營養(yǎng)餐”還真不能貪多。那么,有沒有什么法子讓農作物少吃肥料多打糧呢?這就要表揚能自己弄到肥料的豆科植物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豆科植物的根上會長“瘤子”。這可不是因為生病,而是豆科植物長期演化出來的生存本領。它們“沒吃飽”的時候,根上就會長出根瘤。這是一種球狀或長棒狀的類似瘤子的結構,是“固氮小精靈”——根瘤菌居住的地方。
化肥利用率低,是因為農民沒有完全按照農作物的需求來施肥。各種農作物在不同生長時期對營養(yǎng)元素有不同的需求,農民按需施肥效果才會好。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智慧農業(yè)的發(fā)展。如果能實時地進行田間監(jiān)測,及時知道農作物需要補充哪種營養(yǎng)及所需的量,再精準投喂“營養(yǎng)餐”,就可以既讓農作物吃得飽、吃得好,也不會污染環(huán)境啦!
破解共生固氮奧秘,創(chuàng)造非豆科作物固氮奇跡,我國科學家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也許用不了多久,更多能與根瘤菌結合的農作物就會一個接一個誕生啦!
供稿單位: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
審核專家:許明陸,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